微雕大师非遗传承人—唐洪亮

申城芳芳

<p class="ql-block">非遗传承人 — 微雕大师 — 唐洪亮</p> <p class="ql-block">  唐老师为我详细介绍他的微雕 并在微信上发来他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分享唐洪亮发来的作品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现场表演,在圆领汗衫上用笔模拟刻刀,微雕刻法,画(开国大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现场表演,在圆领汗衫上用笔模拟刻刀,微雕刻法,画(开国大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  大师用了大约十分钟时间(我全程录像)一幅大作成了,可见功底了得,让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大作为《大家古美》杂志三周年庆典喝彩!</p> <p class="ql-block">这幅大作要刻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我怎么也想象不出雕刻这作品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这次巧了,饭桌上我和唐老师是邻座,我们交流的很多……我们是同龄人,他从小勤奋好学,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顽强的毅力,50多年的磨练,才有这么深的功底,了不起的匠人!让我敬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海派微雕艺术家唐洪亮经过40年探索,在微雕中独创了五大发明:把宋代哥窑名瓷上那种开裂花纹,古人称其为"金丝铁线"的效果移植到微雕上,所以在他的微雕上,可以看到一种宋代哥窑名瓷上开裂花纹的效果, 具有名瓷哥窑开裂花纹的独特美。他还发明了"夜光"微雕、朦胧微雕、重彩微雕、起皱微雕,使古老的象牙微雕艺术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文字来自网络)</p> 海派微雕艺术家<br>唐洪亮,微雕艺术家,男,大学文化,任职上海石化股份公司热电部。中国美协会员。6岁开始学画,12岁学习雕刻,从艺40多年,擅长在头发,珍珠。象牙上微刻世界名人肖像。 [1]<br>中文名唐洪亮<br>职 业微雕艺术家<br>代表作品人民心中的红太阳<br>1微雕事迹<br>1997年8月,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主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 数十万中外观众前来观看.其中一枚芝麻大的象牙微雕作品“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微雕了毛泽东彩色肖像和韶山图案,被文化部收为藏品. 1998年5月,其作品被“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评为“上海工艺精品”;1998年获“吉尼斯之最”第665号证书,个人事迹被“基尼斯之最”印成精装书向全世界发行。 2003年11月受特别邀请在“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表演绝技”。 2005年11月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中获国际金奖,作品被香港企业家收藏。2007年6月,被东方电视台拍摄成25分钟的专题片《艺坛名流》向全国介绍推介。2009年9月被评为“上海工艺美术名家”,2013年5月,赴韩国举办展出,获得国际大奖。<br>海派微雕艺术家唐洪亮经过40年探索,在微雕中独创了五大发明:把宋代哥窑名瓷上那种开裂花纹,古人称其为“金丝铁线”的效果移植到微雕上,所以在他的微雕上,可以看到一种宋代哥窑名瓷上开裂花纹的效果, 具有名瓷哥窑开裂花纹的独特美。他还发明了“夜光”微雕、朦胧微雕、重彩微雕、起皱微雕,使古老的象牙微雕艺术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br>微雕作品代表作<br>唐洪亮用微观的视界,来展现宏观的视野,他的微雕作品非常微小,(如米粒,芝麻,)但是反映的却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现代史,唐洪亮微雕作品代表作是:耗时四年纯手工雕刻的一套100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彩色象牙微雕《巨人的一生---毛泽东》。这套微雕的内容从1893年毛泽东出生地韶山刻起,直到毛泽东逝世。时间跨度84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现代史。它雕刻了毛泽东完整的一生,也雕刻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现代史,其中许多历史性画面被浓缩在微小的象牙片上:如:韶山诞生、秋收起义,南湖红船、遵义会议、雪山草地、卢沟桥事变、重庆谈判、百万雄狮过长江、开国大典、访问苏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炮打司令部、接见红卫兵、全国山河一片红等成为人们在重大展览上争相观看的珍品。人们在观看时发出惊叹:一段中国历史竟然在如此微小的象牙片上完美展现出来。<br>其中的毛泽东手迹,林彪题词等已成为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浴血抗争的一段现代史。唐洪亮雕刻,创作事迹曾经被《新民晚报》,《中国石化报》,《劳动报》,《上海青年报》、《新闻晚报》、《上海经济报》、《上海家庭报》、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上海广播电台等十多家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介绍. <p class="ql-block">1997年8月,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主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展出,引起轰动, 数十万中外观众前来观看.其中一枚芝麻大的象牙微雕作品"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微雕了毛泽东彩色肖像和韶山图案,被文化部收为藏品. 1998年5月,其作品被"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评为"上海工艺精品";1998年获"吉尼斯之最"第665号证书,个人事迹被"基尼斯之最"印成精装书向全世界发行。 2003年11月受特别邀请在"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表演绝技"。 2005年11月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中获国际金奖,作品被香港企业家收藏。2007年6月,被东方电视台拍摄成25分钟的专题片《艺坛名流》向全国介绍推介。2009年9月被评为"上海工艺美术名家",2013年5月,赴韩国举办展出,获得国际大奖。(文字来自网络)</p> 我刚刚进厂时,单位指定我的师傅是个26岁的退伍军人。和我一样,他刚来单位不久,也没有什么技术可以教我,所以,把我当徒弟来培养的其实是我师傅的师傅,即“祖师爷”。<br><br>祖师爷50多岁,国字脸,络腮胡子,模样有点凶狠,特别是他看你的时候。他有早起的习惯,每天吃过早饭后,7点多就步行到单位,算是一种锻炼吧。<br><br>祖师爷有句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他的叮嘱有点婆婆妈妈的,他要求我们几个年轻人,在听他讲解时,要做笔记,我们听了都很不耐烦。他说得多了,我们也没人在意,也没有人真正听进去。<br><br>其实,他的要求是,大修前,必须把机器的外形先画下来。他指挥大家每拆下一个零件,马上用编号记录下来。我们一群小青年就围在祖师爷旁,一边听他讲解,一边用笔记录。<br><br>有一回,班组里来了一台非常旧的机器。我们也没按照他的要求把所能看见的外形,用图纸形式记录下来。他看我们两手空空,没有笔,也没有纸, <br><br>没有先画图纸,就动手拆机器了。他火了,非常凶狠地大声呵责我们:“天地良心,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干?这样拆了机器,以后怎么复原?”<br><br>祖师爷伸出手,一个“麻栗子”敲过来,吓得我马上去找纸和笔,以后再也不敢不带笔了。<br><br>图片<br><br>还有一次,一名外地来培训的师兄忘记带笔,也被祖师爷狠狠敲了一记“麻栗子”。可能“麻栗子”敲得有点重,师兄的额头上马上肿起来,他忍不住躲到角落里哭泣起来。<br><br>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祖师爷的这种要求,再也不敢轻视。从此以后,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时时把纸和笔带在身上,及时记录、定期复习、还写点体会,这种习惯我一直保持了很多年。<br><br>三年学徒满师后,我们人人记了超过20万字的检修笔记,其中还有祖师爷逼着我们写的检修体会。里面有很多教科书上都学不到的五花八门的各种检修独门绝招儿。他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力学、化学、热处理知识,还有归纳、整理、提炼、升华,以及今后在岗位上工作时触类旁通、无师自通的一种能力。<br><br>从懵懂到领悟,从无知到感念。很多年以后,我们才明白:学到的知识会遗忘,但是学到的能力却不会消失,当知识转化成技能时,这种能力就将伴随着你的一生。<br><br>一天,我在用锉刀锉一个零件,由于材料是合金的,硬度很高,锉刀总是打滑。祖师爷递过来一把黑乎乎的锉刀,说:“用这个试试。”我拿来一试,哇,那真是“青面兽杨志家传的宝刀——削铁如泥啊!”我仔细端详这把与众不同的锉刀,上面有两个非常醒目的记号:一个是一只飞翔的海鸟,另外一个是“闪电”的记号。<br><br>祖师爷告诉我,这是一把德国军用锉刀,是他的师傅传下来的。当年,祖师爷的师傅在外国轮船上当“外国铜匠”(即轮船保修工),留下了一套德国军用锉刀,“飞翔的海鸟”就是那条外国轮船的标记。后来,祖师爷带着它们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代热电厂:上海吴泾热电厂的筹建,又在上面留下了一个闪电的记号。<br><br>图片<br><br>我经常借用祖师爷的那把锉刀,用它加工过锅炉和汽轮机的很多零件。<br><br>有一年,厂里举行钳工比武。我一打听,全场有一百六十多个年轻人参加比赛,便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么多人比赛,我能取得好成绩吗? 祖师爷拍拍我的肩膀,把那把黑乎乎的德国军用锉刀递给我,说:“去,大家都有两个肩膀,一个脑袋,怕什么?” 最后我用这把德国军用锉刀在全厂钳工比武中获得了第二名。上领奖台时,我看到了台下笑眯眯的祖师爷,我对着祖师爷挥了挥拳头。 祖师爷用手指点着我,侧过脸对坐在他身边的人说着什么,好像在说,这个小伙是我的徒孙呢。<br><br>他一高兴,就把锉刀送给了我。于是,我在这把德国军用锉刀上留下了第三个记号:上海石化总厂的“三人牌”厂标。<br><br>他对我说:“天地良心,无论做什么,都要问心无愧!”<br><br>我望着他,心中有一股热气充溢在心:这把锉刀,记录着我的祖祖师爷在外国轮船上留下的岁月痕迹;留下了祖师爷参加新中国第一代热电厂建设时流下的汗水,还有我进厂五年来工作学习过程中的风风雨雨。<br><br>“天地良心,问心无愧!”我记住了。<br><br>有一年外单位送来一台进口机器要求修理,其中有个像大西瓜一样光滑的感温包,外面有一个很薄的壳。如果动手拆,外壳很容易破碎。单位里几个老技师,八级钳工们都走过来,围着这个“大西瓜”讨论了半天。<br><br>他们都没有看到过这种奇怪的感温包,认为这是外国人的一种专利保护。图省心省力,要么送到外国去修。不怕麻烦,就自己动手修,但是这么薄的光滑的外壳,你轻轻一敲就碎了。或许,外国人就是等着你自己修,修坏了,还要花上20倍的钱去买他们的感温包。<br><br>厂领导实在没有办法,就在食堂的墙上挂了一个很大的“英雄榜”,号召有本事的人站出来揭榜。一连三天没有人去揭榜,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看到过这种奇怪的感温包。大家都没有把握打开它,打不开,就无法修理。 第四天中午,食堂里很多人在吃饭。一个老头子拄着一根拐杖,翘着脚,慢慢地走到英雄榜前,一把把“英雄榜”扯了下来。祖师爷因为摔了一跤,脚受伤了,正在家里养病,听说无人揭榜,就自己来了。 他叫我们在“大西瓜”的一条细细的缝隙中,钻了一个很小的孔,还放进一颗黄豆。然后在这颗黄豆上放一叠纱布,每隔一定的时间向上面浇水。这粒黄豆被水浸湿了以后,会慢慢地膨胀,开始发芽。<br><br>第二天早上,我们来上班时,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了。那个像西瓜一样的非常光滑的壳被黄豆的膨胀力顶开了一条很大的缝隙,那个受专利保护,薄薄的外壳被完好无损地打开了。 <br><br>祖师爷脸上露出非常得意的笑容,接受大家对他的赞美和欢呼。<br><br>图片<br><br>其实,成功在于细节。此话虽然不错,然而未免过于简单。试想,细节背后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历以及精神实质来支撑的话,怎么会成功。<br><br>我这才想起有一次祖师爷把我带到他家里。我一看, 哇哦-------他有满满一箱子的笔记本,大约有200本。我还在为自己学徒三年来记下的8本20万字的笔记沾沾自喜时,他几乎已经自己的一辈子记下了200本检修笔记。原来,岁月在无声无息地溜走时,除了可以带走一些人的无聊时光外,还可以沉淀一个努力者的人生。<br><br>200本检修笔记中有许许多多教科书上也找不到的“独门绝技”,如这一次的“黄豆”事件,这也是祖师爷一生经验的积累。怪不得他会对不听话的徒弟敲“麻栗子”,他是真心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承给我们啊!<br><br>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也会记得每个人的梦想。祖师爷教给我最宝贵的就是:每个人都在进步,每个人都在向上,每个人都在争取。所以,人生路上,自己不能停留。就和自己赛跑吧,跑出生命中的完美,跑出生命里的精彩。<br><br>人如果梦想还在,那就插上飞翔的翅膀,去驰骋自己的江湖,去闯荡自己的人生,去走好一条没有返程的人生路。<br><br>经过一番努力,24岁那年,我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同学们看到我常常在呆看祖师爷送我的那把上面有3个记号的锉刀,感觉非常奇怪。有人问,学习只用书和笔,哪里用得着锉刀。可是,他们不会明白祖师爷的心愿。<br><br>我对同学说: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每次遇到困难和不顺,我就看着那把锉刀,因为上面有只有我一个人才能看得见的四个字:天地良心!<br><br><br>作者简介<br><br><br><br>唐洪亮,上海浦东人,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微雕。<br>1977年首次在文汇报发表散文,1986年,小说“黄昏”获得全国石油职工文学征文二等奖;1991年“焊工三剑客”获全国电力职工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曾经在文汇报、劳动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石化报等获奖20多次,已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近50万字。<br> <p class="ql-block">微雕作品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唐洪亮用微观的视界,来展现宏观的视野,他的微雕作品非常微小,(如米粒,芝麻,)但是反映的却是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现代史,唐洪亮微雕作品代表作是:耗时四年纯手工雕刻的一套100枚,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彩色象牙微雕《巨人的一生---毛泽东》。这套微雕的内容从1893年毛泽东出生地韶山刻起,直到毛泽东逝世。时间跨度84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段现代史。它雕刻了毛泽东完整的一生,也雕刻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现代史,其中许多历史性画面被浓缩在微小的象牙片上:如:韶山诞生、秋收起义,南湖红船、遵义会议、雪山草地、卢沟桥事变、重庆谈判、百万雄狮过长江、开国大典、访问苏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炮打司令部、接见红卫兵、全国山河一片红等成为人们在重大展览上争相观看的珍品。人们在观看时发出惊叹:一段中国历史竟然在如此微小的象牙片上完美展现出来。(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