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旅游之五-呼和浩特之博物馆、乌兰夫、昭君、大昭寺(10.06-08)

上海市 祥华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div>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赵武灵王在此设云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县境。民国时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市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名归绥。1954年改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div> 10月5日在额济纳胡杨林旅游结束,回到呼和浩特。<div>由于第一次来内蒙古,千里迢迢,和同行的周贤能商量,一起在呼和浩特玩几天。</div><div>5日晚从包头会邮友回全季酒店已经很晚了,第二天早上,先把这些天在准格尔旗和额济纳旗一些天下来,把衣服先洗了,全季酒店这点很好,可以自助洗衣,并烘干,解决了多日旅游洗衣服不方便的后顾之忧。</div> 自助洗衣房边,还可以健身。 10月6日<div>发现离我们下榻的酒店不远,就是一个景点。</div><div>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营造,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br>它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br>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北五里处勘定一处城址,作为右卫城北移屯兵之用。至乾隆二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赐名“绥远城”。<br>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乌兰夫兼两府主席。</div><div>古建筑展示、地区历史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 <br>经过多的维修改造,将军衙署于<font color="#ed2308"><b>2017年7月31</b></font>日面向社会试运行开放,重新开放的将军衙署占地2.64万平方米,以将军衙署为主体,以“绥远方式”纪念馆为辅助,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的城市文物景观,再现了“<font color="#b06fbb"><b>漠南第一府</b></font>”的恢弘景象。<br></div> 拍摄于10:39:漠南第一府<div>绥远城将军衙署作为绥远城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也在绥远城告竣时落成。驻守在将军衙署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br>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具有调遣宣化、大同二镇(总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br>绥远将军乃属清廷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这里的。<br>从乾隆二年二月,驻守在山西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奉旨改驻绥远城起,到清末宣统末年最后一任将军堃岫被北洋军人张绍曾所取代止,<font color="#ed2308"><b>将军衙署历时172年</b></font>,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将军有<font color="#ed2308"><b>78</b></font> 任,均在此管理驻扎。<br>这一历史阶段,将军衙署的体制、作用,正如光绪十六年(1890年)绥远将军克蒙额亲立在衙署大照壁上一块石额所书“屏藩朔漠”那样,一直未变。 <br></div> 历史沿革<div>民国元年,北洋军人、二十师师长张绍曾被委任为绥远城将军,仍驻节衙署内。<br>民国三年(1914年)改将军为都统,随之将军衙署改为“都统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衙署为“临时区政府”占用。<br>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置绥远省。衙署改牌绥远省政府。<br>1937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下,由德王拼凑的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军队占据绥远,衙署一度为伪政权属下“巴彦塔拉盟公署”占用,后又为伪“蒙疆联合政府”所占据。<br>1945年后,绥远省政府再次迁回衙署。<br><font color="#ed2308"><b>1949年9月19日</b></font>,时任绥远省主席的董其武将军在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的帮助影响下,率领全体军政人员六万五千余人,宣告起义,绥远自此和平解放,这就是<font color="#ed2308"><b>毛泽东主席</b></font>所倡导的“绥远方式”。<br>从1912年起到1949年短短三十七年中,先后有二任将军、十四任都统、一任区政府主席、二任省政府主席入主了这座官邸(日伪时未计)。绥远将军衙署自修建日起,一直是统治绥远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br>解放后,衙署为绥远省人民政府并内蒙古人民政府办公地,乌兰夫兼两府主席。<br>1985年,衙署交由内蒙古文化厅管理,为内蒙古文物考古所所使用。<br>1992年,衙署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书画院暨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br>1997年,划归内蒙古博物馆。</div><div>2002年,划归内蒙古文物交流中心,由将军衙署博物院和文物交流中心二机构合并管理、保护。</div>2003年6月30日,将军衙署博物院对外正式开放。<br>2006年5月25日,将军衙署与绥远城城墙被合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仪门:一联:柳营春试马 虎账夜谈兵<div>拍摄于10:50</div> 功德碑(拍摄于11:10)<div>第六十三任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功德碑,是同治皇帝为表彰他的功绩所立。碑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div><div>德勒克多尔济喀尔喀图什叶图汗部落人,爵位固山贝子,承袭旗扎萨克,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由署理库伦办事大臣授任绥远城将军。<br></div> 拍摄于11:16 拍摄于11:18 单反,拍摄于11:45 单反,拍摄于11:51 衙内三堂后,是一个“后花园”。拍摄于11:22 花园里路边的小点缀,拍摄于11:24. 拍摄于11:26. 拍摄于11:27.<div>这座房子,过去一看,有个展览。</div> “绥远印象”展览。 二个蒙古包,我觉得有些突兀(拍摄于11:31) 出将军署衙,附近就是地铁。(拍摄于11:57)准备去内蒙古博物院。 12:17,抵达内蒙古博物院。<div>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font color="#ed2308"><b>1957年</b></font>自治区成立<font color="#ed2308"><b>10</b></font>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font color="#167efb"><b>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b></font>2008年,内蒙古博物馆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br></div> 博物院广场,竖立当年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胡锦涛主席赠送的民族团结宝鼎。拍摄于12:20. 因为还在国庆长假期间,来博物院参观的人,排起了长队,也因为还在疫情期间,博物院也采取限流,故需要分批进入。(拍摄于12:48) 作为集邮爱好者,前段时间在准格尔旗、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等地,基本没有见到比较有特色的邮局、邮戳可以实寄。这次在排队等进门,见到博物院里有商品部,我们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有没有我们需要的邮品。<div>进门问了一下营业员,告知有几种相关明信片,我们挑了一下,就开始开地址。<br><div>拍摄于13:42</div></div> 13:46,我们把开好地址的明信片投入这里的邮筒。 邮政日戳证明,投入邮筒的第二天,即开邮筒,只是这里没有相关的风景戳,有点缺憾。<div><br></div><div>内蒙古博物院<font color="#ed2308"><b>二层</b></font>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font color="#ed2308"><b>三层</b></font>“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font color="#ed2308"><b>四层</b></font>“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br></div> 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上图的明信片)<div>匈奴王金冠 :战国时期,鹰高6.7厘米,冠带直径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div> 镶宝石金冠饰<div>这个王冠主体由有一根金条合围而成,搭接处用金丝缠绕加箍,周围用金叶金丝金片编织成树叶及花卉状,上面镶嵌各种宝石,整体成花冠状,而此物也就是桂冠,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这件文物应是公元二世纪左右希腊化影响下西亚地区的产物。</div> 镇馆之宝:查干诺尔龙<div>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体长约26米,抬头可达12米,1985年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查干诺尔(查干诺尔的蒙古语意思为白色湖泊),故名。它属于爬行纲、蜥臀目、圆顶龙科的一个新种。<br></div><div>从查干诺尔龙形态可以看出,它呈现出蜥脚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头小,牙齿呈勺形,脖子长,尾巴长,身躯庞大,四肢粗壮,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生活于陆地。<br><br>这条恐龙骨骼化石装架于1987年8月1日,首度亮相,即以其威武的雄姿征服观众,引起轰动。如此巨大的蜥脚类恐龙目前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br></div> 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辽早期彩绘木棺<br>棺体最长处2.31米,最宽处1.31米,最高处0.9米,2003年出土于通辽。<br>该彩棺曾作为原型出现于电影《寻龙诀》当中。棺椁相套,下有棺床,共计八层,棺、床均施彩绘。<div>彩棺以红、黑两色为主色,上面雕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彩棺上贴金之凤暗示着墓主人显赫的社会地位。<br></div><div>从彩棺四周的铃铛和墓葬中的随葬品多有铃状物推断,墓主人生前应为萨满巫师,在古代被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br>在彩棺棺首的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外带铜锁,门两侧各站立一门卫。契丹人信奉“灵魂不死”说,认为人死后,木棺是灵魂的最后归宿。灵魂出入之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而棺首有铜锁把守,外有威严侍卫守护,捍卫着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br></div> 辽墓黄金覆面<br><br>来自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室。此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贵族大墓,1986年进行考古发掘。<br><br>陈国公主(1000年—1018年)的伯父是圣宗皇帝,祖母是著名的萧太后,父亲是辽景宗第二子。<br><br>驸马也非等闲之辈:他的姑妈就是萧太后,妹妹是圣宗皇帝的皇后。算起来这位契丹公主是嫁给了她的舅舅。为了保证皇家的血统纯正,他们选择了近亲结婚。<br><br>公主死时年仅18岁。驸马也在36岁的时候因病死去。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两年 西周初期的鹿形青铜饰牌<br>这件物品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龙山文化的玉猪龙<div>这,出过邮票,但好像不是在内蒙古出土的?</div> 玉猪龙,(投影)<div>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div> 黄玉龙,因为集邮,知道这件文物,特别想看看其“真容”,但问了博物馆的讲解员,说此件在国家博物馆,并不是外借,故在查资料中,这件东东,不是“镇馆之宝”,因为不在本馆。<div><font color="#ed2308"><b>1971年8月</b></font>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font color="#167efb"><b>张凤祥</b></font>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font color="#167efb">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font>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br></div> 有集邮者,用此票做了极限片,盖了出土地的戳。<div><br><div><font color="#b06fbb">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font>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赛沁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那件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赛沁塔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font color="#ed2308"><b>“中华第一玉雕龙”</b></font>。<br></div></div> 博物院出的玉器明信片,说明:玉龙,新石器时代,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藏(但馆内讲解员告知是在<font color="#ed2308">国家博物馆收藏</font>)。<div>纷争之中,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初立项并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调查活动之中,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font color="#ed2308">2010年10</font>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玦型黄玉龙形器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br>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考古队队长刘国祥认为,两年来的细致调查表明,玦型黄玉龙形器选料上乘,雕工精细,神态飘逸,具有明显红山文化玉器形制及工艺特征,应为红山文化玉器精品,<font color="#ed2308"><b>堪称国宝。</b></font><br>确定<br>国宝“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被确定,证明玦型黄玉龙形器代表红山文化高等级类型器物,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div><br></div></div> 青铜时期:彩绘鼎形盖双耳黑陶罐。 龙首青铜灶,汉代文物<br> 博物院之藏品 庆州白塔,原名“释迦佛舍利塔”,位于赤峰,建于辽兴宗时期(1031-1065),是保存较完好的辽代佛塔之一。 馆内有一些展品,都有“外展中。。。” 下午3点半左右,出内蒙古博物院,我们赶往下一个点:乌兰夫纪念馆。下地铁,到纪念馆已经四点多了。 <font color="#ed2308"><b>乌兰夫纪念馆</b></font>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乌兰夫公园内 。于1992年12月23日落成开馆,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div>公园总面积<font color="#ed2308">380亩</font>,园内种植的灌木类、针叶类树种达300多种,花卉120多种。其中<font color="#ed2308">纪念馆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font>,建筑面积<font color="#167efb"><b>2100平</b></font>方米。</div><div>由主馆、纪念广场、塑像平台、升旗台、碑亭、牌楼6个部分组成。整体建筑群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化建筑技术融为一体,在松柏绿荫的环绕下,形成了以人文景观为内涵,园林绿色为载体,相互衬托的旅游胜地。 </div><div>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重点景区",200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窗口,是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提高思想修养的重要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 。</div><div><br></div><div>这是我所见到的很有气派的故居、纪念馆,还是以名字命名的公园,栏杆全是汉白玉的。见上左三。</div> 序厅:正面为高3米,面容慈祥、神态沉稳的乌兰夫汉白玉坐像,坐基为黑色大理石,正面写着"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概括了乌兰夫光辉的一生,背景为红色大理石。东西两侧汉白玉墙壁和大理石地面上刻有蒙古民族吉祥图案。 第三部分为《团结奋斗、坚持抗战》。展示了抗战爆发后,乌兰夫任蒙旗保安旅(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理主任、中共地下党委书记时,同友军战斗在鄂尔多斯高原及在延安工作期间的历程。<br>第四部分为《实践自治、功垂千秋》。展示了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乌兰夫受党的委托从延安回到内蒙古地区开展自治运动。创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的光辉历程。<div>1984年10月,乌兰夫陪同邓小平回见萨马兰奇,还有荣高棠。</div> 第五部分为《团结建设、振兴边疆》。展示了自治政府成立后,乌兰夫主持内蒙古工作近二十年中,使内蒙古的农、林、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建成了以包钢为首的工业体系,培养了大批各族干部和建设人才,建立科研机构,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科技、文化、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br>第六部分为《为国操劳、鞠躬尽瘁》。展示了乌兰夫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期间,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卓越贡献;为发展同世界各地的友好关系做出重要贡献的光辉历程。<div><br></div><div>1945年乌兰夫离开延安时,毛主席送给他德国产马牌手枪。</div><div>乌兰夫用过的收音机</div><div>乌兰夫乘用的汽车</div> 乌兰夫纪念馆、故居、在乌兰夫公园内,公园内附近居民在这里休闲、健身、环境不错,拍摄于16:03.<div>纪念馆下午5点闭馆,我们匆匆忙忙,走马观花,但也很有收获。<br><div><br></div></div> 晚上,在大昭寺附近的德顺源吃的晚餐,然后在大昭寺广场这边转了一下,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10月7日,早上换乘几部公交车,来到离市区较远的昭君博物院。路上花了近二个小时(拍摄于10:52)。 昭君博物院,称昭君墓 ,又称“<font color="#167efb"><b>青冢</b></font>”,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br>昭君墓座落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br>昭君墓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8月5日,昭君文化旅游区扩建工程完工,景区面积增加到683.5亩。<br> 王昭君之墓(拍摄于12:41)<div>“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br>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br></div> <b>民间传说</b><br>有人以为,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至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关于昭君墓的形成,比较流行以下一段传说:<br>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br>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br>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br>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br><font color="#167efb">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font><br>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衣袂飘飘,目视远方,栩栩如生。 王昭君(wáng zhāo jūn),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原汉宫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 [3] 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佑《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br>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br>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div><font color="#b06fbb"><b>(家父李永正创作有被评为“91年江浙沪弹词开篇新作展播评选十佳”开篇“王昭君”,由著名评弹名家范林元演唱。)</b></font><br>“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div> 1963年10月5日,在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王再天的陪同下,董老一行又去拜谒了昭君墓。<div>青冢拥黛、草木葱郁、秋阳普照、和风送爽。董老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一塞外胜境。他极感兴趣的是陈列于墓周的历代碑刻,在其周围流连徘徊,深情专注地反复观赏诵读。<br>返回市区的途中,董老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坐在前排的王再天同志,听到了董老嗫嚅之声,知道董老又在吟诗。回到新城宾馆后,他赶快叫来党委秘书周明,让他去董老那里要求题诗。董老凝神片刻后,便伏案挥毫,写下了《谒昭君墓》诗</div><div>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div><div>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br></div> 拍摄于10:07<div>出塞之后<br>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br>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br></div> 昭君博物院展厅 昭君博物院展厅 昭君博物院(拍摄于下午1点后)<div>下午1点后,出昭君博物院,由于这里公交车因为是郊区(票统一6元),间隔时间不固定,故我们在公交站等车,正好有出租车经过,就打车到市里的五塔寺。</div> <p class="ql-block">昭君博物院内藏品</p> 下午2点半,我们来到五塔寺。<div>  五塔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寺后有五塔而得名。原为慈灯寺,五塔只是慈灯寺中的一座佛塔,始建于清朝。现仅存一座建筑,即“金刚座舍利宝塔”。塔座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上有五个方形小塔,塔为砖石结构,塔身下半部镶嵌着蒙、藏、梵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刚经文;塔身上半部为千佛龛,千佛龛中有1119个鎏金小佛像。塔身南面正中开券门,门上方有满、汉、藏三种文字所写的塔名匾额。五塔寺“金刚座舍利宝塔”后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图,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标注的天象资料,已将外国天文知识融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中。刻恒星270座,星数1550余颗。天文图直径1.449米。五塔寺已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标志性建筑。<br></div> 呼和浩特有一座著名的寺院,俗称五塔寺,是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由小召喇嘛呈请朝廷修建。1732年建成,清廷赐名“慈灯寺”,并赐予蒙、藏、汉三种文字寺额。该寺原占地1.35万平方米,建有三层殿宇。1886年阳察尔济格根三世死后,喇嘛都回到小召,慈灯寺逐渐荒芜,殿后的“金刚座舍利宝塔”,蒙语名为“塔奔·斯普日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佛殿全部无存。2006年,由呼和浩特市政府投资800多万元兴建的慈灯寺复原工程,依据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相关研究资料以及结合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进行复原设计。 拍摄于14:45. 五塔寺:拍摄于14:28~14:46. 7日下午约3点出五塔寺,然后准备去附近的另一个寺庙。走到小召前街,这里有一些牌楼。(拍摄于15:21) 一路有些特色的建筑、商铺。 15:29,我们来到五塔寺后街的席力图召。<div>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汉名“延寿寺”,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建于明朝隆庆和万历年间(公元1567年—1619年),为康熙所赐。该召坐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大召无量寺斜对面一路之隔,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寺院中七大召之一的寺庙,呼和浩特市规模最大的寺庙。召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div> 寺内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的汉白玉石塔(中间一幅。边上是“御碑亭”),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是中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 10月7日,16:00,来到大昭寺。<div>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br>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 <br>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辉煌的召庙建筑、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大召独特的“召庙文化”。</div> 拍摄于16:23<div>大召寺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1579年主持创建的,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br></div> 拍摄于16:25. 大昭寺内,我们于17:15左右离开了大昭寺。 在大昭寺外(拍摄于17:16),有一座叫:<font color="#b06fbb"><b>大昭释迦八塔</b></font> 八座塔每一座皆有含义和名称,它们由各塔基、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土、水、火、风、空五方面,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特点。<div>据资料记载,此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div><div>分别为:<b>莲聚塔</b>,建造在蓝毗尼园世尊降生处,为净饭王所修;<b>菩提塔</b>,影胜王在世尊成道之金刚座旁建造,亦名降魔塔;<b>吉祥门塔</b>,五比丘在世尊初转法轮之处-鹿野苑建造,也名转法轮塔;<b>神变塔</b>,勒扎波国王为纪念世尊于神变月时在舍卫城降伏六师外道而建;<b>天将塔</b>,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报母恩而说法,后回到人间,降落之地名为散旦,人们为纪念这段因缘而在此建造之塔;<b>和好塔</b>,世尊在曼迦达地方和合僧众后,当地人建的塔;<b>尊胜塔</b>,当年世尊接近涅槃时,众多眷属祈求世尊住世,世尊嘱修此塔,并亲自加持开光,以此代表法身;<b>涅槃塔</b>,世尊示现涅槃处所修的塔。</div> 拍摄于17:44:(当时在大修,关闭)<div>观音寺始建于1796清朝嘉庆年间,1846年清朝道光年间重建,是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一座汉传佛教寺庙。</div><div>开山祖师为具足老和尚。具足法师未出家前,患眼疾,生活十分艰难。一日,他在井边打水时,因疲倦入睡,忽然梦见观音菩萨来到身边,对他说:“你若发心出家,修行积德,在此建庙、则眼病可愈”。梦醒后,他即回家告别亲属,遂参拜西茶坊关帝庙中的老和尚,剃度为僧,法号“具足”。自此,开始为筹备建寺,不断奔走,募化四方。数年后,终于在水井旁建起了观音寺,具足老和尚成为观音寺的第一代住持。随心所愿,观音寺建成后,他的眼疾也果然痊愈。观音寺的菩萨显灵,周围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声名远扬,引得往来信众、敬香者络绎不绝。</div> 观音寺内的一景(边门,在里面维修的工人下班,开了一下门,我们在门边拍了一张)。 拍摄于17:54<div><font color="#ff8a00">宝尔汗佛塔坐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园内(</font><font color="#39b54a">每天都有居民围佛塔转圈</font><font color="#ff8a00">)</font>,在鄂尔多斯大街与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300米马路南侧,马路北侧是观音寺。宝尔汗佛塔于2006年5月26日开工建设,佛塔塔基占地6561平方米,塔高81.6米,<b><font color="#b06fbb">是呼和浩特市观音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font><font color="#333333">(在市中心建有佛塔,比较少见)</font></b></div><div>佛塔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民间募捐。龙多·丹增荣波活佛对宝尔汗佛塔的建设给予了鼎力相助,不仅亲自为佛塔选址、制定设计施工方案,并选派多名高僧参与了建设工作。<br></div>2008年2月14日上午9时,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宝尔汗佛塔建成并举行了开光仪式。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副院长龙多·丹增荣波活佛将多年珍藏的稀世圣物释迦牟尼佛舍利(包括脑舍利、骨舍利、血舍利)和阿难尊者、优波离尊者、舍利佛尊者、西瓦利尊者等十大阿罗汉的舍利,还有很多珍贵经书、佛像,一并赠予了宝尔汗佛塔。 宝尔塔在公园,这里和很多城市的公园里一样,一些退休的大爷大妈在这里打牌,度过退休的时光。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广场上的小孩带一批大妈,小姐姐跳广场舞。</p> 明天就要准备离开呼和浩特了,据说市政府这边的灯光不错,就打车来到这里,特地拍一些夜景。(拍摄于20:53)<div>我们还是赶的比较巧:这里的音乐喷泉,在21点结束,正好赶上了。</div> 拍摄于20:52. 拍摄于20:54. 拍摄于21:13.<div>这个时间,路上公交车,大部分很少乘客,我们也拍地铁要结束,故抓紧时间回酒店了。结束了10月7日一天的满满的行程。</div> <p class="ql-block">市政府之音乐喷泉</p> 10月8日,我们准备回沪(我有点感冒了,本来准备我们去大同的),在集宁的集邮朋友小丰特地赶来看我们,他很忙,一直走不开,特地请教来看我们,“邮”情为重啊!(拍摄于10月8日9:56) 在酒店聊了“集邮的那些事”,到下午3点多,我们要去机场了,我们就在全季酒店大堂合了个影(拍摄于15:37). 16:24,我们乘地铁来到呼和浩特机场,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从9月25日从浦东机场来鄂尔多斯,到10月8日从呼和浩特回浦东机场,一晃也不知不觉半个月了。<div>留下了这生难忘的旅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