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周浦镇(3)——浙宁会馆、张氏民宅、闾邱氏宅

Sugar

<p class="ql-block">紧接上篇</p><p class="ql-block">本集介绍周浦镇区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浙宁会馆</b></p> <p class="ql-block">川周公路4482弄这座四周被水泥封死的残破建筑其实是周浦地区保护等级最高的文物之一——浙宁会馆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有关浙宁会馆,它的头衔不少:周浦唯二两座戏台之一、浦东地区最大的会馆建筑、南汇地区唯一的会馆建筑、原周浦文化馆所在地、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等,但是目前这座建筑确实晚景凄凉,被闲置而任其倒塌</p> <p class="ql-block">△浙宁会馆俗称宁波会馆,建于清末</p><p class="ql-block">要搞清楚,浙宁会馆的历史,还是先要讲一讲“会馆”它是个什么东西,上海南市有两处有名的会馆——商船会馆和三山会馆,都是和浙宁会馆属于同一类别的。“会馆”这个名词最早诞生在明永乐年间,它的定义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上海因其沿海、沿江的独特位置,自古就成为商业、运输业发展之处,到了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大量兴起使得上海商贾云集,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地商人,那么问题来了,外地商人在上海定居、做生意,精神上面总是需要寄托的、物质上面有时也是需要接济的,因此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商人大多会聚集在一起,互相接济扶持,早期的会馆诞生了</p><p class="ql-block">而后来这些商人会集体出资修建一座建筑用于集会,这座建筑用途很多:集会议事、休闲娱乐、宗教活动甚至在沪商人的生老病死都会负责。所以和北京地区靠官僚、士人为主体的北京会馆不同,上海的“会馆”是工商业者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增进感情感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周浦四周河道密集,交通便利,早在北宋熙宁七年(1074),周浦地区就设立了浦东盐仓,数量众多的海盐在周浦集散,后逐渐形成集市。到了清代,周浦地区商贾云集,店铺遍地,周浦渐成繁华之地。在周浦经商者多为浙人,而浙人中有以宁波人为最多,清朝末期,由“周长泰席店”店主周宝初提议修建属于宁波商人的会馆建筑,“日章纸烛店”“瑞和祥五金店”等宁波籍店主共同出资参与兴建</p> <p class="ql-block">周宝初,1864年出生与周浦镇,原名贤名,字宝初,是当时周浦地区著名的甬商,周宝初虽说生在上海,但他的祖籍却是宁波鄞州。在清嘉庆二年(1797年),周宝初的祖父周行坤和伯祖父周行乾弟兄俩由宁波长途跋涉来到周浦创设“周长泰席肆”,后再设“长泰丰”,成为商人。可是刚在上海立足没多久周行坤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尚未成年的儿子周仁昌。好在伯父收养了这个孩子并将他养育成人,周仁昌成家立业之后,生下了儿子周宝初</p><p class="ql-block">周宝初虽然生于商人之家,但是却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十三岁即进入自家开设的长泰丰席店,拜掌柜龚至诚先生为师做学徒。可是到他1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周仁昌同样英年早逝,没多久,他的伯祖父也去世了,幸亏对外有龚先生主持,内有母亲钟氏掌管,周家度过难关。而周宝初也不久接掌家族全部产业</p> <p class="ql-block">△浙宁会馆的门框上写着“军队资产”字样</p><p class="ql-block">光绪十年(1884年),21岁的周宝初迎娶了周浦镇南八灶陆恒兴花米行老板陆慎堂的大女儿,陆老板事业有成家业盈富,唯一的遗憾是只生了四个女儿而没有儿子,因而对这位经商有方的大女婿视如己出。陆老板死前立下遗嘱把家产平均拆为五份,分别给四个女婿和一个侄子。而周宝初在周浦镇上置产甚多,在网船浜兴建了周氏家祠,但其一直居住在南八灶岳父的老宅中,直到终老去世。</p><p class="ql-block">周宝初在周浦苦心经营其祖辈创办的“长泰丰席店”和“周长泰席店”,由于天资精明勤奋,很快在生意场上大获成功。其主业席店更是先后在上海的三林塘、南汇县的周浦、大团、北蔡、孙小桥等地开设分店,收益颇丰。光绪二十四年(1896年),周宝初连襟李荣清、姻兄毕仲星合股在三林塘开设三泰衣庄。为便于行旅,置办小轮船两艘,往来于周浦、上海之间。随着事业的扩张和成功,周宝初渐渐地在甬商圈子和周浦镇上获得了较高的声望,逐渐成为了商界的核心人物</p> <p class="ql-block">△被封死无法入内的浙宁会馆</p><p class="ql-block">生意做的大了,交往到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周宝初很快发现,周浦有这么多来自宁波或祖籍宁波的商人,周浦就这么大点地方,为什么不修建一个“会馆”把大家召集起来互相有个照应呢?所以他就提议修建一个宁波会馆,得到众多商人的支持和投资,就这样一座“浙宁会馆”建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此后周宝初管理浙宁会馆及浦东地区宁波籍人士会晤、活动长达三十多年。除此之外,他还热心公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记录他曾经与王槐庄等协办四明水龙(相当于消防站);与唐应勋等发起慈善组织积庆会;与冯莲生、张庆生等发起重建谢恩亭及永庆会祠;受王一亭先生委托改建永定寺等…</p> <p class="ql-block">△可望而不可及的浙宁会馆</p><p class="ql-block">鉴于周宝初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社会上的影响,1934年他去世后得到了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曾任周浦镇长的葛叔庄、原南汇县长袁希洛和宁波籍名人虞洽卿、张传保,浦东名人秦锡田等都有赞扬周宝初的题词。周宝初去世后,其产业由其独子周让吉继承,周让吉同时也主持浙宁会馆的集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浙宁会馆</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主体建筑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灰瓦顶,方木弯椽,弓形藻井,四周飞檐翘角,檐下斗拱。台基高0.5米,中有3米宽垂带踏跺石级,坡面雕刻图案。会馆南面临街有仪门及面阔7间的二层楼房14间;仪门入内为大天井,东西两侧各有面阔7间的二层楼厢房14问;馆北面还有平房7间。整幢建筑共有房41间</p><p class="ql-block">比较有意思的事,浙宁会馆里面还有一座戏台(约1957年已拆除),周浦总共只有两座古戏台(另一处在<a href="https://www.meipian.cn/3upvd41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胡三省宅</a>里),周浦虽然较周边地区更加发达,但至少在21世纪以前,对当地人来说看戏都是一种奢侈,而浙宁会馆的戏台,在解放前更是大众趋之若鹜的娱乐活动之一,现在网上也能找到浙宁会馆的戏票</p> <p class="ql-block">“浙宁会馆”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浙宁会馆复原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浙宁会馆修建者周宝初像</p> <p class="ql-block">△周宝初的题词之一,落款为虞和德(及虞洽卿),上海富商也是浙宁会馆的会员之一,现在华山医院(总院)的地皮当年就是虞家的私产</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浙宁会馆的地皮属于军产,个人推断以前还是有人居住使用的,就是所谓的军产房,现在应该是军产停尝了,部队回收资产但不能给予民用,所以就封死闲置了</u></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张氏民宅</b></p> <p class="ql-block">看完周浦曾经著名现在却几乎被遗忘的浙宁会馆之后,来到旁边的川周公路4436号,这里有一处老民居</p> <p class="ql-block">△川周公路4436号张氏民宅是周浦地区现存老民宅之一</p> <p class="ql-block">张氏住宅,由张仪章建于清光绪年间(1901~1908)。一正二厢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31.99平方米,建筑面积243.14平方米,南门进出,砖木结构,阶梯形山墙饰绶带纹,灰砖清水外墙,窗裙墙用水泥粉刷。整幢建筑小而紧凑,具中西合壁特色</p> <p class="ql-block">△张氏民宅内部</p><p class="ql-block">外观小巧精致。虽然面宽仅8米左右,进深仅20米,却布局精巧、紧凑。比较独特的是它的大门不在正中而是偏在一侧,为石库门形式,上有简洁的雕花与线脚,门扇为铁钉门</p> <p class="ql-block">△张氏民宅内的偏天井,可以看到天井东侧高高的墙面上的绿琉璃漏窗。正房两层,局部三层。靠近天井的立面上有成排的现代风格竖向长窗。墙面使用的是本地少见的清水砖,山墙面顶部有少量雕花,整体线脚简洁大方</p> <p class="ql-block">“张氏住宅”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 class="ql-cursor"></span>闾邱氏宅</b></p> <p class="ql-block">在周浦镇连续多年强有力的旧城改造后,至今还有部分老街残留着,其中就包括南北油车弄,而位于南油车弄41号的闾邱氏宅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如今是浦东新区的文物保护点,也是老镇区极为稀罕的较为完整的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闾邱氏宅的仪门,上面的刻字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闾邱氏宅,也叫做南村草堂, 是周浦闾邱家族的住所,闾邱氏家族是周浦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据记录该家族由其九世祖于明正德年间从上海县迁入到周浦镇,距今已有长达五百年的历史了,闾邱(现写作闾丘)是一个古老的罕见姓氏,但在周浦镇志记载的名人中却出现了闾邱樒(名医)、闾邱铭(县学生员)和闾邱王言(府学岁贡)、闾邱德坚(文人)等名人,皆出自这个家族,前些年这网上争议很大的凤凰网记者闾丘露薇好像也和这个家族有点关系</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周浦闾邱氏宅系闾邱子荣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造,一正两厢布局,占地面积448.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79.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有仪门1座,门饰完整,雕刻精细。该宅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该宅房内梁架、柱、门、窗等较好,但内部搭建严重</p> <p class="ql-block">闾邱氏宅虽然占地面积不小,但建筑总体装潢比较朴素且低调</p> <p class="ql-block">△闾邱氏宅主埭为坐北朝南的带有腰檐的两层楼房,前方有与顶层屋檐沿相平的高围墙,院中东南西三侧都是单坡落水的披间,与主埭合成了四水归堂之势</p> <p class="ql-block">“周浦闾邱氏宅”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