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卷首语</b></h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021年10月28日,来自半坡店镇、牛屯镇和焦虎镇的50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滑县半坡店镇第一初级中学,参加“国培计划(2021)”--滑县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初中数学1班问题诊断培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修纪实</b></h1> 上午,首先学科班主任申治国老师对一天的研修活动进行了再次重申,对借助观课表进行观课等细节进行了强调。上午由半坡店、牛屯、焦虎三个不同乡镇不同年级的代表老师作展示课,下午先分组议课,再统一汇报展示。 <br> 第一节课由半坡店九年级秦玉娟老师讲解《圆周角定理》,秦老师的课堂,以复习旧知为引入,明确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课堂上,秦老师善于鼓励学生,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先猜想、后证明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br> 第二节课,由牛屯镇八年级徐梦华老师讲解《等腰三角形》,徐老师从课堂开始的剪纸三角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节课,由焦虎镇七年级王平菊老师讲解《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王老师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回答,给出判断同类项的方法,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活动。整个课堂环节,王老师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寻找问题答案。 下午,按照年级分九年级、八年级和七年级三组,陈晓、徐梦华和马宁分别负责三组,按照量表组内研讨本组课例及另外两组课例,每组选出三名代表进行记录和发言。 在议课环节中,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每组三名发言代表指出了三位授课老师讲课中值得借鉴与不足之处。秦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课堂容量较大,互动较少。徐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积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激励性语言较多,但语速较快,习题设计不够全面。王平菊老师的课堂渗透了类比数学思想,重难点突出,习题设计有梯度,但语调起伏较小,激励性需要不够。三位授课人先进行了第1次自评,在听过发言人汇报后,又做了第2次自评,都觉得自己的参与收获最大,感谢大家的帮助。 最后申治国主任做了总结点评,认为作课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准确,充分扮演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体现了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并推荐了四主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以训练为主攻。同时指出课堂学习目标过于“课标化”,不可简单地运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课标用语,要考虑目标的具体,分层与可测。上好定理课的关键是师生要有结论意识,不仅知道结论是怎么来的,更要知道结论是如何用的,强调知识的源与流。<br> 各位老师拍照留存了自己的观课表,由三位授课老师分别收集纸质观课表,根据观课表整理自己的课堂诊断报告。三节课的授课视频通过百度网盘进行了分享。<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研修心得</b></h1><h3> <b>半坡店三中杨山印老师</b>: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梳理,同时让我对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了解,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解读,开阔视野。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自己快速成长,变得更加优秀。</h3> <h3> <b>焦虎一中祁凯斌老师</b>:培训过程中,参训学员认真观摩三个乡镇代表学员精心准备的“问题诊断展示课”,并详细记录、积极思考。观课之后,在班主任的组织安排下,各作课老师先自行诊断,之后全部学员按照年级分组对三位学员的展示课进行逐课评议,诊断过程中,大家积极讨论,充分发言,最终形成本组观课议课诊断成果。而这些成果将继续作为老师进步的加速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束语</b></h1> “诊断展示课”比不上优质课,更接近常态课,虽然授课人精心做了准备,但仍会发现诸多问题。没有问题也许是最大的问题,发现了问题不能解决问题,问题仍然是问题。一群人抱团发展,共同进步,相信我们会在定理课研修的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br> <b> 供稿:</b>马宁、魏亚鑫、杜淑红、陈晓、王平菊、郭娟等 <div><b> 供图:</b>仲丹阳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