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庄建党浅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图:马东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庄,位于灵寿县西北部深山区,是灵寿山区的建党策源地,灵寿最大的区域建党中心,灵寿群众运动的先行地,灵寿红色根据地的探索创建区,晋察冀边区模范的抗战堡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红24军是陈庄建党的宣传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7月中旬,驻山西省平定县军阀高桂兹部三个团在共产党策动下,兵变成立红24军,从山西经平山、南营、陈庄,去往阜平,一路打击土豪劣绅、宣传党的主张,陈庄一带山区很多青年随军入伍,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咱穷人的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24军过路陈庄成为了灵寿山区建党的宣言书和宣传队。在陈庄,特别是在陈庄北沟一带广大贫苦群众心中扩大了党的群众影响,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耕耘了党的建党土壤,为陈庄建党事业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只要撒下红色种子,在这里就能很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直隶七中是陈庄建党的播种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隶七中,即今天的正定中学。五四运动后,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在该校广泛开展。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中共北京区执委派共产党员张兆丰、郝久亭到其军队第三混成旅分别担任参谋长和军需部长。第三混成旅驻防石家庄,旅部驻直隶七中。张兆丰、郝久亭在学生中宣传党的主张和马列主义,指导进步学生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学生积极分子入团入党;1924年12月,建立了石家庄周边第一个、也是直隶省公立中等学校中的第一个党团支部,即直隶七中党支部和团支部,涌现出了高克谦、邢克让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建党事业向石家庄周边扩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做好了党员储备。直隶七中成为了石家庄周边县市区建党事业的策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九·一八”事变后,直隶七中学生在共产党带领下,深入城市、农村和偏远深山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10月直隶七中一支20余人的青年学生队伍,在团员邸鸣祥率领下,抵达陈庄北沟(新开)一带,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借机发展党员。团员邸鸣祥介绍了新开村周学效、张德俞、周诚节入党(当时团员可以介绍入党),党员苏凤德(后叛变革命)在西庄窝村介绍了周有恕、梁振道入党,组建了灵寿山区第一支党员队伍。直隶七中,成为了陈庄建党的发祥地和播种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直中特委是陈庄建党的引路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11月,七中学生返校后,陈庄北沟一带党员在直中特委帮助指导下,积极深入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广受大众欢迎,很多贫困农民争相入党,建立了灵寿山区最早的两个党支部西庄窝党支部和新开党支部。12月底,陈庄北沟党员已达5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陈庄北沟为基地的灵寿山区党组织,为党的红色血脉向寨头、南营广大山区和慈峪地区扩展奠定了基础。直中特委成为了陈庄建党的助推器和引路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庄一带党组织一经产生,即与农民运动相结合,领导群众开展了反压迫斗争。1933年春,水泉村党员赵金芳,领导了陈庄北沟500多人的逃荒斗争;1935年6月,陈庄北沟西庄窝村梁振位等串联发动了3000多人的跑轿子砸盐店斗争;1935年7月,陈庄寒巴地下党员杜喜成领导了跑轿子、砸盐店事件;1936年初,共产党员赵金芳、樊德智等领导了樊庄选举斗争,成立了“乡民联合会”,建立了党领导下的农村政权。陈庄,成为了灵寿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先行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陈庄是灵寿建党的重要策源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庄北沟是灵寿山区最早的建党地。在陈庄建党基础上,建立了慈峪党组织,为后来的慈峪暴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干部准备;慈裕暴动后,马文耀带领暴动队伍到达陈庄北沟一带,在当地党组织的掩护支持下,坚持武装斗争,试图创建红色根据地。陈庄建党事业进一步壮大,发展了寨头、张家庄一带党组织,推动了南营一带党组织的建立。陈庄,成为了灵寿山区的建党中心和革命策源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陈庄建党基础上,灵寿形成了陈庄、慈峪、城关三个区域建党中心。1931年底,直中特委批准成立了中共灵寿县委,陈庄周有恕任县委书记,新开周学效任县委委员兼陈庄区委书记。1932年3月,直中特委重组灵寿县委,周有恕任县委书记,新开周学效、慈峪马文耀、城关韩亮为委员。韩亮兼一区书记,马文耀兼二区书记,周学效兼三区书记、赵金芳任三区区委委员。这是灵寿建党以来机构最健全、人员最齐整、工作最活跃的时期。至此,灵寿建党事业进入了全县统一领导的新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陈庄是连接八路军和灵寿革命的红色桥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2年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影响,灵寿党组织连续三次遭到严重破坏,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只剩陈庄水泉村等个别党组织在秘密串联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0月4日孙毅、黄励率领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一部到达陈庄一带抗日救国。10月9日晋察冀省委特派员张达到达陈庄,恢复发展灵寿党组织。张达通过白家河刘牛,找到了西庄窝梁振道、新开村周学效、水泉村赵金芳等地下党员,开始了党组织的恢复建设。陈庄北沟、南沟和寨头、张家庄一带的党组织很快得以恢复。慈峪、岔头、城关一带党员先后奔赴陈庄接通关系。1937年底,灵寿原有的党组织基本得到恢复,并发展了很多新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和晋察冀省委,在陈庄良好的党员和群众基础上,迅速建立起了以陈庄为中心的后方基地和抗日政权;晋察冀边区后方机关、抗大二分校、华北联大、新华书店等云集陈庄一带,冀5团、120师后勤处等在此驻扎,很多爱国青年、社会贤达、各界名流纷纷投奔陈庄。陈庄,成为了晋察冀边区重要的抗战堡垒、军事重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