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亲情

mzm

<p class="ql-block">  辽阳,我的家乡,家乡即故乡。</p><p class="ql-block"> 年近六旬了,我总共回到故乡三次。第一次是1岁多父母带着我回去的,什么也不记得,好多有趣的事都是从父母和姐姐嘴里听到的,第二次是2008年我和姐姐结伴回过辽阳。这次是3次回辽阳,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无旁骛的回乡探亲。</p><p class="ql-block"> 工作了一辈子,填写过无数类似履历表等系列表格,籍贯一栏都是辽宁辽阳。真正的对辽阳了解多少,是知之甚少。只知道“孩子的籍贯是来源于父亲的籍贯”,对我国的户籍制度籍贯一栏还产生过质疑。觉得没有必要了,在哪出生籍贯就是哪里。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以后出生的人,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回到过户口本里“籍贯”那里。</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回辽阳,觉得“籍贯”还是有必要的。“籍贯”就是家乡,家乡即故乡。从文学作品里经常能看到赞美家乡的美,说家乡美是唯一的,我能理解,那是因为从情感上讲的,那是因为那里是祖是根,那里有亲人。</p><p class="ql-block"> 从二叔、三叔、大姑的容貌、声音里就能看到父亲的音容相貌,亲情油然而生,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兄弟姐妹们的相貌里都有我们影子。因为我们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姓,因为我们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那片土地依然朴实,故乡的人们依旧热情。</p> <p class="ql-block">  虽说是3次回家乡,但辽阳市是第一次来。</p><p class="ql-block"> 辽阳也是古城,有2400年历史,虽说古迹不像西安古建筑那么多,现如今留存的古迹屈指可数。努尔哈赤攻打辽阳时让卧底放火烧,日俄战争时也破坏了不少,后来的抗日、文革就不用说了。好多都是重建的,比如站前的广佑寺。现在首屈一指的是辽阳白塔,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站前街道白塔公园内。以前是辽阳地标,现在是地标,将来还是地标。因塔檐间立壁和塔腰八面均涂有白垩,故称白塔。建于辽朝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前广场的广佑寺。</p> <p class="ql-block">  燕州城,原称白岩城,位于辽宁省辽阳灯塔市西大窑镇城门口村东的石城山上,是东晋元兴二年(403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城(今辽阳)后所建的军事城堡。辽宁省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高句丽城垣。</p><p class="ql-block">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五月攻克辽东城(今辽阳市老城区)。</p><p class="ql-block"> 古山城遗址距我家只有18公里。辽宁省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高句丽城垣。</p> <p class="ql-block">  燕州城周长2500米,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城依山而建,蜿蜒迂回,森严壮观。南面为陡崖峭壁,是天然的御敌屏障。气势逼人州城周长2500米,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城依山而建,蜿蜒迂回,森严壮观。南面为陡崖峭壁,是天然的御敌屏障。崖下太子河水依壁而过,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二叔,今年90岁了,容貌和父亲神似。</p><p class="ql-block"> 父亲兄妹5人,父亲排行老大。东北解放后,1949年1月父亲参军就离开了家乡。从此,家乡辽阳也就成了父亲的故乡。对于我们来说,辽阳也成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从小就不会写家乡美,只记得从听母亲那里听说过一件事:母亲跟父亲结婚后带着我的老舅(母亲的小弟)回过辽阳老家,回沈阳后向家人描绘说,姐夫家那儿像赵树理的《三里湾》似的……当时老舅也就十五六岁吧,用当今网络语的说法文艺小青年,把家乡描绘的如此浪漫。</p> <p class="ql-block">  二叔和二婶。</p><p class="ql-block"> 二叔除了耳朵背,身体其它方面都很好。二婶除了眼睛不好,身体其它方面也没毛病。套用一首歌的歌词,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二老真是互补了,他们一生养育了8个孩子(夭折了一个)。过去传统说是养儿防老,用现代语说是:我养你小,你养我老。二叔家的孩子们都很孝顺。</p> <p class="ql-block">  坐在东北大炕上唠嗑。二叔特别健谈,虽说从小没读过书,可能担任过村干部吧,比我的父亲和三叔爱说话。现在老了,耳朵又背,看见我们在说话,又听不清在说什么,急得说这多耽误事儿呀……</p> <p class="ql-block">  一见面二叔对我说:你长得真像你爹……二叔的一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情感,一下子眼泪在眼眶打转儿,言语不可名状。不管走的多远,最亲的还是故乡的亲人啊。</p> <p class="ql-block">  二叔还说起我当年入党时的外调函曾发往过村委会。虽说二叔一辈子没读过书,但也是一位在党5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今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市里把“光荣在党50年纪念证书”亲自发到手上。二叔拿出来让我们看。</p><p class="ql-block"> 二叔说他曾当过生产队长,一辈子就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共产党最基层的干部,对党多么炙热的感情。他说村里六任队长,其他都盖了房子。我记起2008年回去过,二叔家还是毛草房。和父亲一样,从未为己谋过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8年和姐姐回老家时和二叔和二婶在院子里的合影,身后是二叔家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来和二叔二婶在院子里的合影,身后的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对于家乡的亲人来说都是客人了,多年未归的人儿,难得见一次故乡之人。“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之人,自然倍感亲切了。家里的兄弟姐妹们都来看我们,怎么不畅谈一番。</p> <p class="ql-block">  有着血缘的姐妹们。</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兄弟媳妇,二叔二婶和老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弟妹是个特别孝顺的女人,对公婆是好得没的说,从早上睁眼起床,光做饭就忙活一晌午,先是老公上班的吃喝,然后是公婆的饭,再是小孙女儿的吃喝拉撒……</p><p class="ql-block"> 她对“孝顺”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顺”不止是顺着老人,自己也就顺了。祝福弟妹一生一帆风顺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弟弟和二叔的两个孪生孙子。</p> <p class="ql-block">  二叔家弟媳和二嫂为我们做的第一顿丰盛的晚餐,里外屋各一桌。乡情、乡音、乡味。</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的大姑,大姑今年87岁了。自打一进大姑家门,我的眼泪就忍不住了。我们由几个姐妹带着来看大姑,大姑记忆力已经不行了,再加上耳背和精神上有障碍,看见家里进来这么多人一下子把老太太整懵圈了,对着她耳朵喊了半天,最终明白了,指着我们:这是我大哥的孩子啊,老泪纵横……看大姑家窗户围着窗帘布,知道了大姑得了幻听幻觉症,没有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看到她这般凄楚光景,也很无奈。迟暮之年,是每个人要经历的。一个人如果晚年境遇凄凉苦楚,缺乏关心和赡养,那是晚年人生最大的不幸,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可谓至理名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二叔家小辈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  4个可爱的小姑娘,二叔家重孙女儿。</p> <p class="ql-block">  国庆节第二天,正赶上二哥过66岁生日,饭店摆上一桌。</p> <p class="ql-block">  二哥和二嫂。</p> <p class="ql-block">  二哥二嫂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  三叔今年84岁,也当过兵,退伍后在老家工作。三叔一生很苦,生了两个儿子,在我大弟8岁时,三婶生病精神失常,出门后走丢再也没回来。三叔既当爹又当妈把两个弟弟带大,再未续娶。从小就从父母口中听说过三叔家事,很为他们家遭遇不幸心痛。</p><p class="ql-block"> 三叔现在跟老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大儿子也时常来陪伴,也很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三叔一家。</p> <p class="ql-block">  三叔的两个孙子,淘气的小家伙儿。</p> <p class="ql-block">  和三叔一家在一起吃饭。乡音乡情香味,温暖着人心。</p> <p class="ql-block">  二叔家的前院。</p> <p class="ql-block">  前院的花草香纯而又美丽,不知道花名,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p> <p class="ql-block">  后院的红枣树。</p> <p class="ql-block">  二叔是个闲不住的人,后院的菜园子让二叔打理的井井有条,有大葱、大白菜、豆角、辣椒等,自给自足是不成问题的。年轻时当生产队长带领大家埋头苦干,老了在家也是闲不下来,儿女们不让他干,问他累不累,他总是说不累能干就多干点……</p> <p class="ql-block"> 秋天也是也是收获的季节,俗语说:“人勤地不懒,庄稼要靠管”,看着二叔家屋前房后,就知道二叔及家人的勤劳,付出就会有结果,种植庄稼,你付出了劳动,就会收获高产。</p> <p class="ql-block">  弟弟在村委会留念,门牌上的灯塔市柳河子镇三家子村,过去通讯靠写信,这个地址我们从小就熟稔于心。年近六旬的我们就像是一个故乡过客,每次都只是匆匆的来,又匆匆的离开。国庆几天我们还有二叔家的兄弟姐妹们的出出进进,好不热闹,我们走后弟妹告诉我们,晚上二叔哭了,早早就上炕睡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不是衣锦还乡,但终于真正的感受到了二叔那份同样的心情。年少不觉家乡好,年老方知乡愁长。思乡,念亲,人之本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