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徒行,走在清晨的霞光里,走在夕阳的余晖中,看春天的草木吐绿,秋天的天高云淡,感受夏日的热烈,冬日的清纯。 </p><p class="ql-block"> 我更喜欢一个人徒行,将身心放逐于这山水之间,吸收自然之灵气,聆听大自然的絮语,享受自由的时光,给心灵以洗礼,舒畅惬意,宁静安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走起,家门口的旅行</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年铁路遗迹(一)</b></p><p class="ql-block"> 把南口镇分为道南和道北的这段横贯东西的铁路,铺起了近代南口铁路文化的历史,至今仍是南口人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 </p><p class="ql-block"> 1906年修建的南口火车站就坐落在这段铁路的中心位置,虽然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小站,但就京张铁路而言,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南口车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往昔的辉煌,还是今日的落寞,历经115年的雪雨风霜,它一如既往地坚守初衷,不辱使命。 </p> <p class="ql-block"><i> ↑南口火车站全貌</i></p><p class="ql-block"> 修建京张铁路时,同时建造的工程司处、机器总管处、万国饭店、京张制造厂,以及詹天佑办公场所等,这些历史凝固的遗迹仿佛依然讲述着中国第一条国有铁路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i> ↑詹天佑办公旧址</i></p> <p class="ql-block"><i> 图1、2:南口工程司处旧址 </i></p><p class="ql-block"><i> 图3:南口机器总管处旧址 </i></p><p class="ql-block"><i> 图4:万国饭店旧址 </i></p> <p class="ql-block"><i> ↑ 京张制造厂(现中车南口工厂)建厂初期的车间,现仍旧在使用。</i></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中车南口厂在建厂100年时修建了百年文化墙,在建厂110年时修建了詹天佑塑像。</p> <p class="ql-block"><i> ↑图1:南口工厂百年文化墙 </i></p><p class="ql-block"><i> 图2:南口工厂110周年落成的詹天佑塑像</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韵山村(二) </b></p><p class="ql-block"> 从火车站出发,往南不远处是始建于1936年的基督教教堂旧址。由于信教的人员逐渐增多,在马坊村西南建了一座新教堂,已于2012年竣工使用。</p> <p class="ql-block"><i>↑图1、2:南口基督教堂旧址 </i></p><p class="ql-block"><i> 图3、4:北京基督教会南口堂</i></p> <p class="ql-block"> 教堂旧址向南不远,临街的是始建于1924年的宝林寺,现南囗小学占用。你若打听宝林寺在哪儿,知道的人不多,你若问大庙或大庙小学在哪儿,则路人皆知。</p> <p class="ql-block"><i> ↑宝林寺山门</i></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行人熙来攘往,谁也不会在此驻足,如此之多的文化遗址就在身边,为什么却视而不见,只是因为太过于熟悉的原故吧。</p><p class="ql-block"> 宝林寺向西就是修建在西河套西面的南口公园。(火车站到南口公园徒步约2400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南口公园</i></p><p class="ql-block"> 南口公园继续西行,走过北方国际射击场、桃洼,徒行约5700步就到了长水峪。</p><p class="ql-block"> 长水峪村名的由来还有段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山高林密,深谷幽长,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特别是山中有一条通着龙脉的宝泉,泉眼深不可测,甘甜的清泉汹涌喷出,顺着山谷流淌至此,每逢大旱之年,周围寸草不生,而这里依然山青水秀。 偶有一游走放牧的羊倌放羊至此,发现了这一宝地,便在此定居。之后,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逐成了村庄,因山泉长流不断,起名长水峪。</p> <p class="ql-block"><i> ↑:图1:进山探寻宝泉,听当地老乡说,如今泉眼还在,只是泉水早就干涸了 。</i></p><p class="ql-block"><i> 图2:像这样的石头护院墙越来越少了 </i></p><p class="ql-block"><i> 图 3:这是谁家的后院,还有一座凉亭</i></p> <p class="ql-block"> 长水峪往西走约2250步,不远就是檀峪村。</p><p class="ql-block"> 村北沟口东侧有一株6米多高的一级古树——古青檀。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郁郁葱葱,傲然耸立。由老青檀树天然落种生出两棵小青檀树,也已有数百年历史,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所以此沟得名檀峪沟,此村得名檀峪村。 </p><p class="ql-block"> 青檀树旁边的山坡上还座落着村子新修复的清檀寺,但其简陋程度实在不敢恭维。</p> <p class="ql-block"><i>↑图1、2:巨型盆景——古青檀 </i></p><p class="ql-block"><i> 图3、4:清檀寺 </i></p> <p class="ql-block"> 檀峪村往南走约2250步就是王庄村。</p><p class="ql-block"> 王庄最出名的是两棵大酸枣树。</p> <p class="ql-block"> 一级保护古树 酸枣王</p><p class="ql-block"> 南口镇王庄村南王家坟地内生长着两株酸枣树。一株高15m,胸径70cm,冠幅东西14m,南北13m;另一株高16m,胸径90cm,冠幅东西13m,南北16m。这两株酸枣树并列生长着,树龄约400年,为北京郊区最大的酸枣树,被誉为“京郊酸枣王”。</p><p class="ql-block"> ——摘自昌平区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i> ↑图1、2:两株酸枣王</i></p><p class="ql-block"><i> 图3:王庄村委会</i></p><p class="ql-block"> 酸枣,在南口可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漫山遍野到处都是,近几年到处建设圈地,还有很多酸枣被嫁接成家枣,酸枣数量随之减少。</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种野果越来越稀罕了,那就是欧李。</p> <p class="ql-block"> 欧李,又叫钙果,当地人叫欧粒、欧喽。欧李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成分,尤其钙与铁的含量颇高。具有清热去火、清肝明目、润燥通便的作用,入药可治腹痛腹胀、目赤肿痛、四肢浮肿。叶子可制茶,有降三高的作用。果仁含钙量高,可食用。第一次见到欧李起码是三十年前了,我还以为是樱桃呢,尝起来酸酸的味道,当时立刻蒙生出一种想法,若将此果人工种植,制成果汁、果脯出售,定是不小的商机。没想到,当时随便的一说,近几年居然实现了,平谷一百元三斤的价格仍供不应求,张家口有加工成面包、面条、果汁、果脯、罐头,还酿成欧李白兰帝酒出售。可惜呀,空有其想,坐失良机。</p> <p class="ql-block"> 檀峪村西面是和平寺和南毗的花塔村。(王庄到花塔约2700步,花塔到和平寺约750步)</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刹——敕赐和平寺,当地俗称花塔庙。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由唐代名将尉迟恭临建,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寺名。寺内现存乾隆年间的古钟一口,1千3百多年的古槐一棵,两棵雌雄古银杏树。 </p><p class="ql-block"> 和平寺建寺有一传说,话说在唐朝初年,隋军将唐兵围在关沟,就在这危急时刻,尼姑庵养的白鸽飞出报信,落在现在和平寺的位置,被唐兵发现后,立即出兵解围,唐太宗李世民大为高兴,在此地建敕赐和平寺。</p><p class="ql-block"> 和平寺建寺另有一传说,那就更早了,相传在三国时期的白羊城长城脚下,有大小庙宇十余座,由于战火纷飞,寺庙毁于一旦,众僧侣在佛祖前许愿,放飞两只白鸽,白鸽飞到哪里就在那儿重建一座寺庙,放飞的两只白鸽结果落在花塔村的北面龙凤山上,于是就在此建起了和平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探究花塔村名背后的故事,说法有四。其一,村外有一水坑,从远处看,水中有一座十余丈高的白塔,走近则无,故取名化塔,后来水干了,就改叫华塔,最后叫花塔。</p><p class="ql-block"> 其二,因村后和平寺的塔林,式样繁多,故叫花塔。</p><p class="ql-block"> 其三,塔林中的主塔雕刻了许多人物、花草、树木,因为花哨,叫花塔。</p><p class="ql-block"> 其四,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话说古时村北的龙凤山上埋有一石匣,内装一宝物。在远处看村中有座莲花底座的宝塔,直冲半山腰,可是越走近塔越小,走到跟前塔不见了,从此人们把村子叫花塔村。后来外人盗走了宝贝,村中再也没有塔了,可是村名却留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i>↑站在和平寺台阶上看千年古槐和花塔村</i></p> <p class="ql-block"> 过了花塔村,再走约1350步就是兴隆口。</p><p class="ql-block"> 清初成村,曾称苏龙口、苏林口,后演变成兴隆口。 从兴隆口继续向山里走,可到鳌山风景区、鹿角湾风景区,可惜现在封山进不去了。 </p> <p class="ql-block"><i> ↑图1:兴隆口村口 </i></p><p class="ql-block"><i> 图2:村内修缮一新的关帝庙 </i></p><p class="ql-block"><i> 图3、4、5:兴隆口水库</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刹龙潭(三)</b></p><p class="ql-block"> 从火车站向北,经过西社区有一个休闲健身小公园。</p> <p class="ql-block"><i> ↑社区休闲健身广场</i></p><p class="ql-block"> 走过小广场,西北方向不远就到了燕磨峪。 (火车站到燕磨峪徒步约4200步) </p><p class="ql-block"> 燕磨峪村不足百户人家,以杜姓居多,明代就已成村。 村口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村名“燕磨峪”,如果你观察的够仔细,你会发现村口的凉亭上写的却是“燕麽峪”,哪个是错的?其实都不错,石头上刻的是现在的村名,凉亭上写的是村史。 话说当年因这里背靠山坡暖洋洋的,每年大雁都来此地栖息,故称雁磨峪。该村曾经变过不少名字:晏磨峪、燕麽峪、雁门口、雁门谷、燕麻峪、雁磨峪。</p> <p class="ql-block"><i> ↑燕磨峪</i></p><p class="ql-block"> 从燕磨峪沿路向响潭水库方向走,在连绵起伏的响潭北山的中端有一座翠柏成林的青山,一条登山步道直通山顶,山顶有一座防火瞭望塔,仿古宝塔式建筑,当地人叫小亭子,这是一处登高望远和健身的好去处,每年春秋季节都有很多人在此攀登。</p> <p class="ql-block"><i>↑图1:防火瞭望塔</i></p><p class="ql-block"><i> 图2:登山步道</i></p> <p class="ql-block"> 响潭水库:位于温榆河支流北沙河上游狻猊沟出口,潭峪沟的两山之间。1959年11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每当夏天来临,到这里游泳、垂钓的人很多,但这起码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已经封闭起来,这是南口居民饮水的命脉,近三分之二的水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燕磨峪到响潭水库徒步约2550步)</p> <p class="ql-block"><i> ↑响潭水库</i></p><p class="ql-block"> 沿着水库溯流而上,一路蜿蜒曲折,山间植被茂盛,泉眼众多,千沟万壑的涧水潺潺流下,浪花飞溅,水流激荡着山岩,随风发出叮咚的响声,响潭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走到水库的尽头是冯家湾。(响潭水库到冯家湾徒步约3750步)</p> <p class="ql-block"><i> ↑冯家湾</i></p> <p class="ql-block"> 从冯家湾拐过一个弯再走约2000步,不远处就是座落在红罗山下的龙潭村。</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口泉眼,出水量日均达1500吨,且四季恒温在11~12摄氏度,长年清泉流入村旁一石潭,故称青龙潭,后简称龙谭,明代成村。由于泉水日月冲刷,在山下汇聚成潭,称天龙潭。</p><p class="ql-block"> 该景区的介绍牌上写道:"天龙潭自然风景区青山叠翠、山泉淙淙、怪石林立,属冰川地貌,由于地壳的变迁,火红的岩石自然组成的三条飞舞的赤龙,蜿蜒骑跨在群峰之上,犹如鬼斧神工,蔚为壮观。尤其是其中的一条巨龙探头潭中作吸水状,更令人振臂称绝,天龙潭亦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燕平八景之一“龙泉喷玉”即坐落于此。</p><p class="ql-block"> 青龙潭下有一石刻:“龙门贤玉”四个大字及诗一首:“神龙潜巨水,瑞气霭长空。过客传车马,徘徊夕照坤。”四百年董大学士的题诗,将天龙潭古往今来的地理人文景观描绘的酣畅淋漓,神龙活现。</p><p class="ql-block"> 青龙潭对面是青龙观,建于明末清初,属于远近村民祈雨之处。潭虽然不大,此地求雨却盛名远播。这里每个村民都能讲出一个求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i> ↑沿途景色</i></p> <p class="ql-block"><i> ↑图1:青龙潭</i></p><p class="ql-block"><i> 图2:青龙潭牌坊</i></p><p class="ql-block"><i> 图 3:“甘雨流润”关帝庙</i></p><p class="ql-block"><i> 图4:红罗山下的龙潭石刻</i></p><p class="ql-block"><i> 图5:龙门贤玉石刻</i></p><p class="ql-block"><i> </i></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青龙观</i></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走过路边的土地庙就到了药材峪的沟口。</p> <p class="ql-block"><i> ↑图1:山脚下的土地庙。庙虽不大,却有前后门,两面的佛像也各不相同。</i></p><p class="ql-block"><i> 图2:药材峪风景区</i></p> <p class="ql-block"> 经过药材峪沟口、凤凰山陵园,前面就是龙潭湾。</p><p class="ql-block"> 龙潭湾对面的山上滿坡是栾树,每年都有不少人到这里摘木兰芽,随摘随上,不知不觉就爬到了居庸关长城西段的金柜山箭楼。</p><p class="ql-block"> 特别提醒,上山要穿过G6高速公路居庸关隧道西口才行,这很危险,每回想起来都感到后怕。安全的做法是从涵洞穿过去。</p> <p class="ql-block"><i> ↑龙潭湾</i></p><p class="ql-block"> 上文提到的木兰芽,是指栾树的小嫩芽,清明过后最稚嫩,梗金黄,叶紫红色,初看像香椿芽。传说当年花木兰带兵征战,被困在北京山区,食物吃光了,陷入绝境,她看到栾树的嫩芽,摘下来充饥,才得以坚持下来。人们为此把这种野菜叫木兰芽。后来叫俗了,被称为木力芽、木嘞芽。木兰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清热明目、清热解毒、強筋壮骨的功能。因性味苦寒易伤胃,不宜多食。 其制作方法:洗净后用开水焯烫,3分钟为宜,时间过长就不脆了,焯后放入凉水中清洗浸泡3天,多换水,以去除苦涩味。可凉拌,可做馅料。冷藏一年四季皆为鲜品。</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有一座G6高速公路高架桥,当地人管它叫彩虹桥。</p> <p class="ql-block"><i>↑图1:彩虹桥</i></p><p class="ql-block"><i> 图2:沿路景色</i></p><p class="ql-block"> 走过彩虹桥,拐过两道弯就进入羊台子沟了。绵延十几公里的沟壑间下辖11个自然村,一个个小村落如棋子散落在羊台子狭长的棋盘上。</p><p class="ql-block"> 山羊洼。(龙潭到山羊洼徒步约7500步)</p><p class="ql-block"> 山羊洼,清代成村。因该村地势低洼,且常年有野山羊出没,故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村南头有棵造型奇特的大槐树,一条山泉水缓缓地从树下流过。</p><p class="ql-block"> 树旁的景点介绍牌写道:</p><p class="ql-block"> 龙树</p><p class="ql-block"> 国槐是羊台子又一奇树,在这世世罕见的奇树里,不但有“神龟探头”的奇景,还有“龙生九子,九子各异”的奇观,这千年古槐,原有一棵,因母槐衰老后,又在其周围长出大小大同的九棵槐树,它们大小不一,脾气迥异,又有九种模样,正应了“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语,故称“龙树”。</p><p class="ql-block"> 乐此不疲的游客,都来这里体味“摸摸龙头吃喝不用愁,摸摸龙身金银挂满身”的盎然情趣。</p><p class="ql-block"> 龙树又叫“九子树”,当地人叫它“九龙槐”。</p> <p class="ql-block"><i> ↑图1、2:千年古槐</i></p><p class="ql-block"><i> 图3、4:村旁东西两座凉亭</i></p> <p class="ql-block"> 前往羊台子的途中,路右侧有一泉眼常年涌水不断,常有人开车到这里打水。</p><p class="ql-block"> 泉眼左侧依山傍水有一高台,这里座落着一个独门小院,院主人给它起名叫“圣土台农庄”。</p> <p class="ql-block"><i> ↑图1:沿路景色</i></p><p class="ql-block"><i> 图2:清幽宁静农家院</i></p><p class="ql-block"> 羊台子,清末成村,杨姓为最先居住的人家,因此得名杨台子,后演化为羊台子。</p><p class="ql-block"> 羊台子整条沟里分布着众多的泉眼,这里的山泉很有名,清澈甘甜,冬暖夏凉,四季恒温,自然流淌千百年,清朝就有“口外入京第一泉”之美誉。响潭水库建成之前,泉水顺沟而下,一路奔波注入温榆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山羊洼西行约5350步就到了湾子村,该村清代成村,只因位于山沟拐弯处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i> ↑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静谧的小山村一湾子村</i></p> <p class="ql-block"><i> ↑沿途景色</i></p> <p class="ql-block"> 湾子向前不远处就到了佛岩寺。 </p><p class="ql-block"> 佛岩寺金代修建,现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 佛岩寺</p><p class="ql-block"> 佛岩寺由上寺和下寺组成,上寺建于金代,位于山顶,上寺石壁原镶嵌有石匾数块,现已脱落无存,下寺位于山前台地,建于明代,规模大于上寺,两寺毁于何时不详。</p><p class="ql-block"> ——摘自昌平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i> ↑图1:佛岩寺山门</i></p><p class="ql-block"><i> 图2:金代摩崖石刻及匾龛</i></p><p class="ql-block"><i> 图3:自然奇特景观:三槐抱一柏,侧柏500多年树龄、三株国槐100多年树龄。</i></p><p class="ql-block"><i> 图4:山顶上的道家悬空观的后山墙。此处已安装铁栏杆,大门紧锁不让上,听老乡说,山顶的仙人洞也瘫塌了。</i></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佛岩寺高筑在灵云山巅</i></p> <p class="ql-block"> 佛岩寺继续前行,不远处就到了槟榔峪,再往里走就是沙洞子。</p><p class="ql-block"> 槟榔峪村,清末成村,泉水较多,冬季泉水出口处结冰,故称冰凉峪,后讹传为槟榔峪。</p><p class="ql-block"> 沙洞子村,清末成村,因村北半山腰有一沙石洞而得名。这里最知名的是滿沟的香椿树。</p><p class="ql-block"> 本想从沙洞子经鹿角湾、鳌山风景区、红石谷,迂回到兴隆口。走到沟口,路封了,护林老乡说,槟榔峪村没有了,沙洞子村的乡民也都搬出来了,现在各村都不允许放羊,因为没人走,山上也没有路了,只有蛇。老乡还嘱咐我千万不要去,有危险。</p> <p class="ql-block"><i>↑远眺槟榔谷及京礼高速桥</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乡野趣闻(四)</b></p><p class="ql-block"> 出了火车站北门就看见大堡村了。 </p><p class="ql-block"> 古代这里曾设急递铺,即古代的邮驿,专门递送朝廷政令公文。南口为第一铺,故称大铺,后改名大堡,阴凉崖为第二铺(四桥子南),现三堡村为第三铺。 大堡, 明代就已成村了。</p> <p class="ql-block"><i> ↑大堡</i></p><p class="ql-block"> 大堡东面是东河套,河套两边经过绿化,现已修建成公园。令人费解的是,一个公园竟有三个名称:“南口健康文化园”、“南口生态休闲公园”、“南口法治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i> ↑东河套公园</i></p><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东是红泥沟。(火车站到红泥沟徒步约3300步)</p><p class="ql-block"> 红泥沟过去叫红涧沟 。 </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红壤应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偏偏就在这块方圆不大的北方土地里藏着胶泥红土,而且色彩纯正,红得艳丽,土质细腻,粘性韧性极佳,故称红涧沟,这只是传闻,谁也没见过。 据传说,一度成为皇权禁地,派兵把守,红土专供官窑使用。尽管红土早已不见,但这诱人的村名却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i>↑红泥沟 京张高铁从村旁驶过</i></p> <p class="ql-block"> 红泥沟往东就到了龙虎台。 </p><p class="ql-block"> 龙虎台早在元代就已成村,因该村地势高平如台,背靠虎峪山,又有虎峪沟、关沟流出的两条大水经此路过,大有龙盘虎踞之势,故得名龙虎台。</p> <p class="ql-block"><i> ↑龙虎台村口</i></p><p class="ql-block"> 村名的由来,听村里的老人讲,有两个版本的神话故事。 </p><p class="ql-block"> 一则:从前,有位善良的老太太遇见一只受伤的老虎蹲在路边,老太太急忙上前为它包扎疗伤,老虎很是感激,一直陪在她身边。老虎发现水井太深,老太太打水有困难,于是老虎对着井口说:“龙大哥,以后这位老奶奶来打水,你把水位抬高点,让她一次把桶装满。”就这样,老太太在老虎的精心照料下,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无疾而终。从此,人们就管这个村子叫龙虎台。 </p><p class="ql-block"> 二则是说孙思邈到虎峪深山里采药,正往回走,看见一条满脸病态的龙一动不动,孙思邈立刻为它诊脉针灸,龙当即精神十足。又有一次,孙思邈遇见一只老虎张着血盆大口,他见状,忙上前伸手把卡在老虎喉咙里的碎骨头取了出来,老虎得救了。之后,孙思邈的名气越来越大,都尊称他为药王,并为他修了药王庙,就在落成典礼之时,老虎和龙都来到庙前为他助威。之后,老百姓就叫这里“龙虎台”。</p> <p class="ql-block"> 龙虎台村西毗艺麓园。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沿袭明清时期宫廷风格的园林建筑。 这里曾是龙虎台行宫的遗址, 元明清三个朝代均在这里建造行宫,有多位皇帝、皇后出行,曾在此歇脚。龙虎台因此闻名遐迩,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许多诗句华章。可惜毁于1937年的南口战役。</p> <p class="ql-block"> 龙虎台向北是虎峪村。</p><p class="ql-block"> 虎峪,辽代就已成村。村北有虎谷山,村称虎谷村,山后改称虎峪山,村随山名改为虎峪村。</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一处不起眼的古城遗址,昌平区文保碑写道:“虎峪城建于战国中期,为屯兵守山而建,城为夯土所筑,坐北朝南,北倚大虎山。现存东墙残垣一段。”</p> <p class="ql-block"><i> ↑虎峪城遗址</i></p><p class="ql-block"> 虎峪村北面就是虎峪风景区。(红泥沟到虎峪风景区徒步约7650步)</p><p class="ql-block"> 因沟口低山形似虎状而得名虎峪,这是一种说法;山的两侧酷似虎皮斑纹形成的岩石沟峪,故称虎峪,又是一种说法;当地老乡说,这里早先是关押老虎的监狱,所以叫“虎狱”,又改叫“虎峪”。</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先分三部分风景区,雀儿涧和百仙神洞现在封山不让进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虎峪水库(过去叫“幢幢水”)</i></p> <p class="ql-block"><i>↑每年这里都举办冰雪嘉年华</i></p> <p class="ql-block"><i> ↑ 图1:佛崖</i></p><p class="ql-block"><i> 图2:远眺山峰“教子石”景观</i></p><p class="ql-block"><i> 图3:西潭峪</i></p><p class="ql-block"><i> </i></p><p class="ql-block"><i></i></p> <p class="ql-block"><i> ↑图1:烈女峰</i></p><p class="ql-block"><i> 图2:潘家营(据说这里原有宋朝潘仁美居住过的房子的遗址)</i></p><p class="ql-block"><i> 图3:钱库</i></p><p class="ql-block"><i> 图4:黑龙潭</i></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羊尾巴湖口悬挂的30多米的瀑布银链直落深潭,轰鸣之声伴以空谷回音,数里可闻,冬季则凝成冰瀑,洁白无瑕,远看状似羊尾。</p><p class="ql-block"> 可惜,现在已无水。向当地人打听,得到雨季时才有水从上流下来。</p> <p class="ql-block"><i> ↑羊尾巴湖</i></p><p class="ql-block"> 从这里爬上去,山顶处有一垭口(当地人称"鸭脖儿"),翻过去就是沟崖,虎峪与沟崖隔山相连,这是从南口到沟崖的最近路线。</p><p class="ql-block"> 沟崖内有9条山脉,8道沟,沟中有崖,崖下有沟,沟沟相通,崖崖相望,因名沟崖。年轻时一次沟崖迷路的经历,彻底领教了!至今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 站在垭口处,隔山可望见对面山上蒼松翠柏,尤其是那棵人称"帝王树″的千年古银杏树和立于危岩之中的玉虚观。</p> <p class="ql-block"> 虎峪出来往南行走约5850步就到了辛力庄。</p><p class="ql-block"> 据查,辛力庄,清代成村,因当时太监居住,得名老公庄,后因村名不雅,改称辛立庄,后又改叫辛力庄。老公庄为什么改叫辛立庄,是否太牵强?另有一传说更贴切,话说在很久以前,虎峪山下住着一位老猎户和他抱养的儿子大力,父子俩以打猎采药为生。眼看着大力长成了大小伙子,可老爹已年近古稀,实在干不动了,他开始盘算,大力以后的日子长着呢,要娶妻生子,必须过安稳踏实的日子,于是他俩搬出大山,开荒种果树,种药材,养家禽,几年下来,日子越过越好,其他猎户也陆续搬到这里。就在老爹临辞世的时候,他让大伙给这个庄子起个名字,有的说叫老爹庄,有的说叫大力庄,老爹说,这个庄子是大力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就叫辛力庄吧。说完老爹就咽气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辛力庄 一户民宅前的藏式佛教白塔</i></p> <p class="ql-block"> 辛力庄北邻老北京微缩景园,由于关闭多年,已经是一片废墟。</p> <p class="ql-block"><i>↑老北京微缩景园废墟</i></p> <p class="ql-block"> 辛力庄向南走约2000步就是陈庄。</p><p class="ql-block"> 陈庄的由来,有段故事。 话说京城有位姓马的富商,专门经营粮食布匹,他有百十亩的生产基地,专门种植粮棉作物,因为在京城的北面,就起名叫它"北大地″。有一年闹蝗虫,眼看着就要到这块地了,却束手无策,就动员大家想办法,立功者赏。有位姓陈的伙计出主意,让东家从十里八乡买来几千只鸡,蝗虫来时,把鸡撒进地里饱餐一顿,庄稼基本保住了,后来又把鸡卖了好价钱。老东家也不食言,见陈伙计老实本分,又有头脑,就赏了他几亩地,为他盖起了几间大瓦房,北大地也交他管理,从此北大地就改叫陈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图1、2:陈庄村南 世界史上十大超级烂尾工程之一的沃德兰乐园 </i></p><p class="ql-block"><i> 图3:老旧农家院,以后很难再见到了</i></p> <p class="ql-block"> 陈庄走约1200步,对面是七间房村。</p><p class="ql-block"> 七间房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在很久以前 ,有一个开店的老板,一直想发大财,于是变卖了所有家产,准备到西北闯荡一番,当他走到此地,人困马乏,看到这里一片树荫凉,一条小河缓缓流淌,就坐下来休息,不一会又看到南来北往的商队都停下来在此歇脚纳凉 ,突然冒出个大胆的想法,与其辛辛苦苦冒险闯荡,不如在这人来货往的交通要道开个客店,不论是吃也好,住也好,过往的路人能有个落脚休息的地方。于是,他决定不走了,找了些小工盖了几间简易的房子,还没等挂牌,旅客不断。过了一年,他又盖了两间大瓦房,仍然供不应求,之后又陆陆续续地盖,前后立起了七间大瓦房,生意兴隆。也不用他起名字,过往的旅客都亲切地叫它“七间房”。</p><p class="ql-block"> 其实,七间房是清代成村的,为旗人聚居地,称旗家房,后演变成七间房。</p> <p class="ql-block"><i> ↑七间房村囗</i></p><p class="ql-block"> 七间房向东走约2700步,就是雪山村。</p><p class="ql-block"> 明代就已成村,因形似靴子,被称靴山,后因谐音称为雪山。当地人管此雪山叫雪山儿,是以此说明雪山与雪毫无关系吧。 </p><p class="ql-block"> 在元代时还叫过积粟山。当时在龙虎台驻有大量军队,又是皇帝驻跸之地,需要存贮粮食,因此地地势较高,山顶较平坦,在此地建有粮倉,所以称积粟山。元灭亡后,粮倉也废弃了,雪山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 </p><p class="ql-block"> 雪山是因“雪山文化遗址”而闻名。我们的祖先在南口繁衍生息的轨迹,因考古出土的雪山红陶,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许多出土文物现被首都博物馆、昌平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i> ↑图1:雪山全貌 </i></p><p class="ql-block"><i> 图2:雪山山顶 </i></p><p class="ql-block"><i> 图3:东山山顶铁制凉亭 </i></p><p class="ql-block"><i> 图4:西山山顶铁制凉亭</i></p> <p class="ql-block"> 过了雪山村再走约3450步,东边是旧县。</p><p class="ql-block"> 旧县在北魏前就已成村,历经唐、宋、元、明,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一直作为昌平县治所,直到明朝景泰三年才迁至现今的昌平区。旧城逐渐颓败,千年古镇的繁华旧迹已荡然无存,故后称为旧县。 历经千余年的改朝换代,这里留下了许多人文历史的遗址,一个小小的村落,当年竟有15座祠庙,这是极为罕见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狄梁公祠,虽经历代多次修缮,但最终也没能保留下来,现在是旧县的小学校,尚存的一些碑刻,均在昌平中心公园石刻园内。 只可惜如今的古城风貌遗存,只剩下村南的一座观音庵,还能够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昌平的县城。还有那观音庵前的元、明时期的古槐,虽然老态龙钟,但依旧枝繁叶茂,新芽层出不穷,见证着旧县的沧桑巨变。 </p><p class="ql-block"> 狄仁杰在此地任职两年多,至今还流传着“狄仁杰审虎”的传奇故事,话说 虎峪山一带有猛虎出没,把一老妇人的儿子吃了,她求狄公捉拿恶虎,狄找到猎户们分派他们四处张贴告示,令虎十日内到衙门自首 。次日那虎果然来自首,狄令其为老妇人养老送终,老虎竟然顺从,承担起对老妇人的撫养,服侍老人直到去世,之后老虎隐匿山林。 </p> <p class="ql-block"><i>↑图1:旧县狄梁公祠旧照(来源昌平记忆公众号) </i></p><p class="ql-block"><i> 图2:旧县村南观音庵内的千年古槐</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幽谷雄关(五)</b></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的八条天然山障,即太行八径,军都陉是其中一条,人们叫它关沟,地理位置上是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沟东属燕山山脉,沟西属太行山脉。 关沟,北起八达岭,南止南口城,全长约18公里。自古就是交通与征战的咽喉要道。这里有诸多的自然景观、战争遗迹,著名的京张铁路从这里经过。由此就有了耐人寻味的"关沟72景″,有城堡碑坊类的,寺庙塔庵类的,还有台寨驿站、摩崖洞窟、山峰奇石泉水类的,由于战乱和建设,有些已经消失,有名无景了。</p> <p class="ql-block"><i>↑上图:老爷山上远眺关沟的南口</i></p><p class="ql-block"><i> 下图:八达岭俯瞰关沟北口</i></p><p class="ql-block"><i> </i></p> <p class="ql-block"> 从火车站北门向北走约2100步就到了南口村。</p><p class="ql-block"> 南口村,成村距今至少1500多年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时称为“下口”,北齐时易为“夏口”,及至元代定名“南口”。 南囗村尚存南口古城遗址、清真寺、李公墓遗址。</p> <p class="ql-block"> 南口城 </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口镇南口村,北距居庸关7千米,是进入关沟的第一道关卡,与居庸关城、上关城、八达岭共同构成关沟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元代曾于此置司戍守,明永乐二年(1404)建城,此后明、清均有重修。南口城地处关沟南口两山之间,乃进出关沟之门户,无论军事攻守或商贸运输须经于此,为京西北重要交通要道。现南口城存南城墙一段及南城门一座,城墙为鹅卵石垒砌,城门包砖,东西两山有敌台,明以后南口城演变为村落。 </p><p class="ql-block"> ——摘自国务院文物保护标志碑</p> <p class="ql-block"><i> ↑图1:国务院文保标志碑 </i></p><p class="ql-block"><i> 图2:修复后的南口城南门 ,已不见当年雄姿</i></p><p class="ql-block"><i> 图3:城门照壁</i></p> <p class="ql-block"><i> ↑上图:虎皮城墙 </i></p><p class="ql-block"><i> 下图:东西墩台</i></p> <p class="ql-block"> 南囗村清真寺,始建于元朝,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寺后的六角攒尖式望月楼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i> ↑清真寺</i></p><p class="ql-block"> 南口城的东北方向,有一座明朝李公墓的遗址。尚存石牌坊、石望柱、石虎、石文臣武将、棂星门。 石牌坊刻有“御用监大监李公神道”,说明此人是保管皇帝用品的宦官,身份显赫。</p> <p class="ql-block"><i> ↑李公墓遗址</i></p><p class="ql-block"> 南口村出来向北走约1950步就到了东园子。</p><p class="ql-block"> 东园子清末成村,当年是看坟人居住的地方,后因村民以种菜为主,故称东园子村。</p><p class="ql-block"> 东园子村南有座独立的山丘,叫无影山,叫的更多的是老爷山,当地人叫“老爷山儿”,是以此说明它的小吧。此山虽不起眼,却是一座壮士的山,著名的南口战役,这里曾是抗击日寇进攻的主战场之一。 </p><p class="ql-block"> 老爷山是眺望关沟南口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i>↑图1:东园子村南的老爷山 </i></p><p class="ql-block"><i> 图2:村北的京张高铁南口隧道南囗</i></p> <p class="ql-block"> 东园子村北巍峨耸立着一座高山,海拔861米,方圆十几里都能看得到,它扼守着京城北大门,素有"京师之枕″之称,这就是降篷顶。</p><p class="ql-block"> 东园子东北方向有一条狭长的山谷,叫水泉沟,从这里可以上山。至今依稀还记得上山的情景,山顶上一块块巨大的千层石和木制的三角架,还有半山腰那风雨剥蚀、饱经苍桑的小白塔和那口枯井。</p><p class="ql-block"> 小白塔,正名叫望京塔,据说早先塔内有泥塑李凤姐的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小白塔终于坍塌了,但"游龙戏凤″的故事却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徒路险,灌木丛生,沟壑纵横,崖悬壁陡,还是不要轻易前往。</p> <p class="ql-block"><i> ↑降篷顶</i></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北走约1890步就是滑园子。</p><p class="ql-block"> 滑园子 清末成村,因姓氏得名,早年间还有花园子、花家园之称。 </p> <p class="ql-block"><i> ↑滑园子</i></p><p class="ql-block"> 经村里人指点,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对面山峰上有“六郎拴马桩”、“二人弈棋(也叫下棋峰)”二景。</p> <p class="ql-block"> 继续北上约3900步就到了臭泥坑。</p><p class="ql-block"> 好听的村名叫人遐想,奇葩的村名就想探个究竟。据查,臭泥坑清末成村。其村名的由来,有四种解说,其一,村中原有一大水坑,常年积存污水,称臭泥坑;其二,原叫秀泥坑,被人误传为臭泥坑;其三,原叫岫泥坑 ,“岫”与“秀”同音不同字。一张拍摄于1909年京张铁路“岫泥坑23号桥”的老照片可以成为佐证。</p><p class="ql-block"> 前后一百多年,岫泥坑怎么就成臭泥坑了?</p> <p class="ql-block"><i>↑图1:臭泥坑村头 </i></p><p class="ql-block"><i> 图2:岫泥坑23号桥老照片</i></p><p class="ql-block"> 站在臭泥坑向南望,关沟东西两山相钳,老爷山正在两山的尽头,两山夹一丘,站在东侧的山腰处可看到“二龙戏珠”景观,又因公路正处在两山之间,又叫“二龙争路”。</p> <p class="ql-block"> 臭泥坑东面是叠翠山。</p> <p class="ql-block"><i> ↑叠翠山(图3:京张高铁南口隧道北口)</i></p><p class="ql-block"> 继续北上约3300步就到了东园。</p><p class="ql-block"> 东园 明代成村,传说当年修长城时,军民在此地开垦田地,逐步形成供居庸关守军吃菜的菜园子,且地理位置在关沟东侧,故称东园村。</p><p class="ql-block"> 明朝镇守居庸关将领孙玺功勋卓著,死后安葬于此。昌平区立文保碑并安装金属护栏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i>↑图1、2:孙公墓石牌坊</i></p><p class="ql-block"><i> 图3:列车从东园老站房前驶过(始建于1910年,1959年停用)</i></p><p class="ql-block"><i> 图4:1959年启用的车站,现也已停运</i></p> <p class="ql-block"> 继续北上约3750步就到了居庸关。</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 万里长城著名的关隘,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图1:南关城楼</i></p><p class="ql-block"><i> 图2:南券城内的关王庙(建于明代正统年间)</i></p><p class="ql-block"><i> 图3:云台,始建于元代(1345年),台上先后建于过街塔、泰安寺,现仅存台基</i></p><p class="ql-block"><i> 图4:北关城楼及古客栈</i></p> <p class="ql-block"><i> ↑图1:翠屏山长城</i></p><p class="ql-block"><i> 图2:金柜山长城</i></p><p class="ql-block"><i> 图3:水门长城及闸楼</i></p><p class="ql-block"><i> 图4:“居庸叠翠”石碑 </i></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周边的名胜古迹众多,诸如:</p> <p class="ql-block"> 吕祖庙:坐落在翠屏山上,供奉吕洞宾。 </p><p class="ql-block"> 户曹行署:明朝户部设在居庸关的衙署。 </p><p class="ql-block"> 叠翠书馆:因叠翠屏峙其前而得名,明朝(1514年)建,现为居庸关长城文物陈列馆。 </p><p class="ql-block"> 马神庙:明朝(1504年)建,供奉马神及水神、草神,祈求战马康健,繁衍旺盛,有战斗力。 </p><p class="ql-block"> 永丰仓:明永乐元年(1408年)建,存储粮食的仓库。 </p><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以求护佑关城,约束军民。</p><p class="ql-block"> 国计坊:意在警示,居庸关是北拒強敌,南卫都城的关口,是国家大计所在。</p><p class="ql-block"> 迎恩坊:守关胜利的消息报朝延后,皇帝派使者慰问将士,守关大将在此迎接圣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旌善亭:表彰美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i> ↑图1:吕祖庙 </i></p><p class="ql-block"><i> 图2:户曹行署 </i></p><p class="ql-block"><i> 图3:叠翠书馆 </i></p><p class="ql-block"><i> 图4:马神庙 </i></p><p class="ql-block"><i> </i></p> <p class="ql-block"><i> ↑图1:永丰仓</i></p><p class="ql-block"><i> 图2:城隍庙</i></p><p class="ql-block"><i> 图3:国计坊</i></p><p class="ql-block"><i> 图4:迎恩坊 旌善亭</i></p> <p class="ql-block"> 出了居庸关,向北走约3750步就到了四桥子。</p> <p class="ql-block"><i>↑四桥子村</i></p><p class="ql-block"> 银杏帝王树(又称关沟大神木)</p><p class="ql-block"> 昌平区立文保碑,简介如下:此树为银杏树,属一级古树。树高25m,胸径250cm,冠幅东西20m,南北25m。相传此树植于唐代,据此推断树龄约1200年左右,是昌平区境内现存最古老和粗大的古树之一。这株银杏树为雌株,结50kg白果。它挺拔苍翠,十分壮观,人称“关沟大神树”,为著名的关沟七十二景之一,过往关沟的游人都能一睹其雄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图1:四桥子村中的银杏帝王树</i></p><p class="ql-block"><i> 图2:村北的汉藏文摩崖石刻(左下角)</i></p> <p class="ql-block"> 四桥子村北有仙枕石景点 (也称穆桂英点将台、帐篷石)。 传说穆桂英在此石上安营扎寨,故称穆桂英点将台; 巨石上有一圆洞,是插帐篷杆用的,故称帐篷石;巨石上有石刻“仙枕”二字,故称仙枕石。</p> <p class="ql-block"> 仙枕石刻</p><p class="ql-block"> 仙枕石又称“穆桂英点将台”。石高8米,体积60立方米,卧石两侧有吕贲书“仙枕”两个大字,并一段记事刻字及太行散人诗作两首。</p><p class="ql-block"> ——摘自昌平区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i> ↑图1:仙枕石正面</i></p><p class="ql-block"><i> 图2:仙枕石后面石刻</i></p><p class="ql-block"><i> 图3:仙枕石侧面石刻</i></p> <p class="ql-block"> 站在四桥子向正北方向望,一峰拔地而起,岩石层叠,每逢大雪,雪复山岩,层层陡立,气势独绝,谓之北山雪立。</p> <p class="ql-block"><i> ↑北山雪立</i></p><p class="ql-block"> 四桥子向北走约2400步就到了上关城,行走在这废弃的残长城脚下,更具一种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上关城 </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口镇四桥子村附近,南距居庸关4千米,与南口城、居庸关城、八达岭关口共同构成关沟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因其居南口城、居庸关城之上而得名。此处地势狭小,东西两山夹峙为关沟最窄点,极易适合防守。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达率军攻占北京,驱蒙古势力北遁,曾于此设防。现上关城存西山两道人字型墙体及烽火台,墙体为砖石结构,东山山顶存人工垒砌的寨堡多处及部分边墙,两山之间因铁路、公路的通过,原有城门及城墙已无痕迹。 </p><p class="ql-block"> ——摘自国务院文物保护标志碑 </p> <p class="ql-block"><i>↑图1:国务院文物保护标志碑</i></p><p class="ql-block"><i> 图2:万木丛中隐约其现的上关长城西段的墙体及烽火台</i></p><p class="ql-block"><i> 图3:上关霁雪</i></p> <p class="ql-block"><i>↑图1:上关长城东段山顶上的墩台</i></p><p class="ql-block"><i> 图2、3:上关城残城墙</i></p> <p class="ql-block"><i> ↑图1:宫廷隐庐</i></p><p class="ql-block"><i> 图2:乌龟石</i></p><p class="ql-block"> 上关城以南属昌平南口,向北走约2250步就是三堡村,属延庆的地界。</p> <p class="ql-block"><i> ↑三堡</i></p><p class="ql-block"> 三堡北面有五桂头山 、弹琴峡景点。</p><p class="ql-block"> 五桂头山,本名五龟头山,因山势如五龟相聚而得名,也叫五鬼头山、五贵山。 </p><p class="ql-block"> 五桂头山下,山青水秀,清溪中流,泉水叮咚,水流撞击石壁,发出优美的声音,如弹琴一般,故名弹琴峡。 </p> <p class="ql-block"> 五桂头山洞,原是京张铁路的一个隧道。 </p><p class="ql-block"> 关帝庙 观音阁,建在距地面5米的石壁上的前后两座庙,前为关帝庙,后为观音阁,庙内为天然石洞。 </p><p class="ql-block"> 石刻:彈琴峽 五貴頭</p> <p class="ql-block"><i>↑五桂头山洞、关帝庙 观音阁、石刻</i></p> <p class="ql-block"> 五郎像 摩崖造像,位于弹琴峡西侧半山腰上,有陡峭的台阶可上,山壁的一块巨石上,浮雕一尊两米多高的佛像,传说是杨五郎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i>↑五郎像摩崖造像</i></p> <p class="ql-block"> 弥勒听音 弹琴峡北边的石壁上有一座小庙,庙内供奉着一尊一米多高的石刻大肚弥勒佛,像在聆听弹琴峡流水发出的琴声。</p> <p class="ql-block"><i> ↑弥勒听音</i></p><p class="ql-block"><i></i> 三堡继续往北走约2850步就到了石佛寺和水关长城。</p><p class="ql-block"> 石佛寺,明永乐年间修建,因以石凿大悲佛像而得名。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现石佛寺是90年代初修复水关长城时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i> ↑石佛寺</i></p><p class="ql-block"> 金鱼池,原址在弹琴峡隧道南口的路基上,原地曾有水潭,民间传说,潭中天生一尾大金鱼,要是天旱,只要淘一淘金鱼池,就会下雨。因修G6,借用石佛寺沟泉水,将金鱼池迁建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i>↑金鱼池 人工的建筑,失去了天然的味道</i></p> <p class="ql-block"> 佛爷台(石佛寺 石佛群像) 元代石刻,距今700多年。对金鱼池迁址时出土的十多尊石佛像,迁于石佛寺。</p><p class="ql-block"> 站在佛爷台的位置向东山坡上望,可看到骆驼石景观。</p> <p class="ql-block"><i> ↑佛爷台</i></p><p class="ql-block"> 詹天佑旧居,以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三合院布局的老民宅,原是姬姓人家的宅院。当年修铁路时,詹天佑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现已改设詹天佑旧居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i>↑詹天佑旧居</i></p> <p class="ql-block"> 铁翼雄关——水关长城</p><p class="ql-block"> 水关长城地势险要,犹如苍龙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属八达岭长城的东段,明长城的遗址,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关口之一,由戚继光督建。</p> <p class="ql-block"><i>↑水关长城</i></p> <p class="ql-block"><i> ↑苍龙卧雪</i></p> <p class="ql-block"> 从水关长城下来,向北走约4650步,经过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著名的青龙桥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i>↑站在红叶岭山顶远望八达岭长城</i></p> <p class="ql-block"><i>↑图1:青龙桥车站</i></p><p class="ql-block"><i> 图2:詹天佑铜像</i></p><p class="ql-block"><i> 图3:纪念碑</i></p><p class="ql-block"><i> 图4:老站房</i></p><p class="ql-block"><i> 图5:车站老邮局</i></p> <p class="ql-block"><i>↑图1:1905年修筑的京张铁路涵</i></p><p class="ql-block"><i> 图2: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创举——京张铁路“之”字形线路 </i></p><p class="ql-block"><i> </i></p> <p class="ql-block"><i>↑图1:青龙桥车站老水塔</i></p><p class="ql-block"><i> 图2:1905年修筑的铁路护坡</i></p> <p class="ql-block"><i>↑图1:1905年修筑的排水涵洞 图2:京张铁路39桥,历经百余年,仍保留着当初修建时的桥栏杆。 图3:万里长城与京张铁路青龙桥站线路的交汇点 </i></p><p class="ql-block"><i> 图4:人工转辙器(人工道岔)</i></p> <p class="ql-block"> 八达岭碉堡:1939年侵华日军为了控制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在八达岭铁路隧道的东、西道口各修筑一座碉堡。</p> <p class="ql-block"><i>↑八达岭碉堡</i></p> <p class="ql-block"> 从青龙桥向西北方向走约1650步到达八达岭长城。</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始建于1504年,被称作“玉关天堑”。</p><p class="ql-block"> 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1539年),意为居庸关外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 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1504年),意为京师的北大门,像一把大锁坚固险要。</p> <p class="ql-block"><i> ↑图1:北門鎖鑰</i></p><p class="ql-block"><i> 图2:居庸外鎭</i></p><p class="ql-block"><i> 图3:望京石</i></p> <p class="ql-block"><i> ↑图1、2:八达岭长城全景</i></p><p class="ql-block"><i> 图3、4:南长城</i></p><p class="ql-block"><i> 图5、6、7:北长城</i></p> <p class="ql-block"><i> ↑以上这些保存的不同时段的门票仅是一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不收费的,免费乘火车去,但更多的是步行。自从来到南口,就和八达岭结下不解之缘。</i></p> <p class="ql-block"> 从2015年开始,S2火车穿越花海的照片火了,之后,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赏春拍照。</p><p class="ql-block"> 开往春天的列车 </p><p class="ql-block"> ——列车、铁路、隧道</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远游,但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徒行,倘佯在家门口这块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土地上,古刹名木,幽谷雄关,古韵山村,野史趣闻……将自己置身于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奇妙碰撞、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壮丽画卷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