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虎文化

抹茶淡淡

<p class="ql-block">人虎相交既久,虎的威武雄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经常借用虎的威武形象来寄托自己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是小孩头上戴的虎头帽,脚上穿的虎头鞋。</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就有勇士头戴虎冠,李贺的诗《荣华乐》中说:“峨峨虎冠上切云,竦剑晨趋凌紫氛”。后来演变成为孩童的服饰,猫上的虎头形状十分可爱。人们一般以“虎头虎脑”称长得健壮的儿童,又认为虎的形象可以吓退妖魔,保护儿童平安,进而在鞋上也绣上虎头,称为虎头鞋。这种习俗至今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p> <p class="ql-block">再有就是虎枕。据晋代王嘉《拾遗记》,汉代曾发现一件玉虎头枕,上有篆书字,说是殷纣王帝辛所用,曾经同妲己共枕。民间用的虎枕是布制,做成卧虎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各地还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布老虎,在民间玩具家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民间工艺品。虎年到来之时,布老虎更是大行其道,迷你型的被人放在案头,巨型的则被做成坐椅,很受一些青春少女的喜爱。沈阳一家出版社还用“布老虎”做他们一套丛书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是,汉代以前小便壶叫虎子。《周礼》中曾经提到“亵器”,汉代的郑玄注:“亵器、清器,虎子之属。”在汉、魏、南北朝的古墓殉葬品中,常可见到。虎子有陶制的、瓷制的、漆制的、铜制的,王室或贵族人家也有玉制的。</p> <p class="ql-block">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民间常以艾叶扎称虎形,称为艾虎,悬挂在门上或身上,用以避邪祛秽。也有用彩绸剪成,粘以艾叶。</p><p class="ql-block">成书于宋代的《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戴之。”当时有诗句说:“钗头艾虎辟群邪”,可见是可以呆在妇女头上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写五月端午的风俗:“家家悬朱符,插蒲龙艾虎,窗贴红纸吉祥葫芦”。则艾虎又可挂在门旁。大约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因而活跃,艾草属于芳香类植物,它的挥发油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民间又认为虎能吃鬼,所以把艾叶扎称虎形用来辟邪。这样的风俗流传千年,从晋代一直流传至清代,是有一定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虎卣 商代后期泉屋博古馆藏</p><p class="ql-block">虎食鬼的传说由来已久。汉代应邵所著《风俗通义》引《黄帝书》说:“上古之时,有茶与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他们在桃树下简阅百鬼,遇到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的,便缚以苇索,执以食虎。</p><p class="ql-block">于是后人常在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门上画虎,以虎为门神,在汉、晋颇为流行,唐代也是“俗好于门画虎头”。直至近代,虎仍是年画的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虎名家巩大川先生作品</p><p class="ql-block">虎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还表现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为灯节,习惯悬挂花灯,并在灯上粘贴谜语供人猜射。</p><p class="ql-block">这种谜语用精炼的词语作为谜面,以古籍中文句、诗句或人名、地名为谜底,叫做灯谜,又称为文虎或灯虎,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红楼梦》灯古典小说都对这种娱乐有所描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中国,老虎被誉为“百兽之王”,不光是因为它额头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王”字,更是因为它无比威猛、力量十足的形象使然。老虎起源于中国,因此很早就与中国人建立起一种密切的生存关系,使得国人从原始时代开始,就对老虎怀有一种崇拜的情结,尤其是在华南、东北这些中国虎曾经分布密集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华大地被认为是现代虎种的故乡。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之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我们今天的这块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化和生存的要求,“中华祖虎”以中华故土为中心,带着它们的后裔,一路沿着河流与森林,向西北、东北方向迁徙,进入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形成了我国的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和高加索虎(即里海虎,现已灭绝)等亚种。它们中的一部分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另一部分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形成了我国的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已灭绝)、巴厘虎(已灭绝)等亚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由此不难看出,虎在与人类共同生活的近百万年历史长河里,曾经是广泛分布在西起地中海,东至黑龙江,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印度尼西亚群岛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地区的“兽中之王”,也正因为如此,虎也将自己的英姿雄风、威猛霸气、凶悍品性,深深地积淀并发酵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就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把自然界的动物作为神灵加以崇敬、祭拜的,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老虎了。《说文解字》称:“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成为刚勇威猛、驱凶避邪、镇鬼禳灾、吉祥如意的象征,有关虎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传说更成为中华民族沟通人神、联系自然、祈福辟邪、生生不息的最具特色、最为长久、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万事有”。在我国不少民族历史传说中,都把老虎作为开天辟地之神,人类繁衍生息之祖。在我国彝族史诗《梅葛》中,认为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的生成,无不化生于虎。至今,彝族不分性别称男人、女人为“罗罗”,同时也把虎称“罗罗”,称公虎为“罗颇”,称雌虎为“罗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云南的普米族崇拜白虎,自古禁止猎虎,并以十二生肖纪年纪日,以属虎之年为吉利之年,以属虎之日为吉利之日,以属虎之年、之日出生的婴儿为贵。生活在湘、鄂西和川东地区的土家族,历史上就有“白虎复夷”“白虎之后”之说,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白虎族祖的神话传说。东北的赫哲族对虎十分尊崇,称虎为“山神爷”,还立庙祭祀。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年都乎村的土族村民,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都要举行驱魔逐疫、祈祷平安的“跳於菟(老虎)”活动。在宝岛台湾,所有的土地公庙都会供奉虎爷公的神位,把虎爷作为寺庙的招财之神和守护神,每年庆祝妈祖诞辰的大型活动,总是由众人抬着虎爷在前面开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从古至今,人们用虎的形象传递着爱慕与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着追求与眷恋,把虎的形象作为威严权力的精神依托。横扫千军、威仪雄健的常胜将军称为“虎将”,骁勇善战、冲锋在前的武士称为“虎贲”,忠勇刚烈、不殉私情的大臣称为“虎臣”,志向远大、刻苦学习的孩子称为“虎子”……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虎的形象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题材。我们从甲骨文中,看到“虎”字的象形,从商周的青铜器中,领略“虎”的神韵,从春秋战国的铜符虎、铜虎节,虎头带钩上,感受“虎”的威严,从汉代的画像砖、刻石上,体会“虎”的风采。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敦煌莫高窟中七彩壁画,民间各种工艺门类,历代画虎名家丹青佳作……虎的形象,真的称得上蔚为大观,异彩纷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人们敬虎、颂虎、爱虎、畏虎,成为千百年来独特的文化现象,延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然而,历史走到今天,当我们环顾生活的这个星球,森林遭滥伐,湿地退化,荒漠蔓延,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曾经雄霸山林的“兽中之王”老虎,也和众多动物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境地。又逢虎年,又说老虎,不禁让人慨叹。善待老虎,就是善待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愿我们的山林不要成为没有老虎的世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