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和美课堂”第十七届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span></p> <p class="ql-block"> 一片片落叶摇曳在金秋十月,那风韵的舞姿,连阳光也恬静温馨,连微风也温婉轻柔。美好的时节,伴着美好的期盼,宁化完全小学两位数学教师来到龙城太原,开启为期两天的学习之旅,享受“和美课堂”第十七届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带来的饕餮盛宴。</p> 金秋十月,遇见和美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万事万物皆因和而美,教育亦是如此,数学又何尝不是美的呢?数学是科学力量的感性与理性显现的真实美,是改造客观的理性美。数学不仅有具体的公式定理美,还有结构整体美,不仅有语言的简明美,还有方法与思路的统一美。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贲友林:双减背景下数学练习与作业的设计</span></h1><p class="ql-block"><br></p> 《“双减”背景下数学练习与作业的思与行》,关于在“双减”背景下作业与作业该怎么去做,贲有林老师提出了五大问题:<br>1、为什么要练习与作业?<br>2、练习怎样的内容与题目?(如何让练习减少更多的共性,而增添更多的个性呢?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却能注重学生差异呢?)<br>3、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练习是否是“傻瓜式操作”?(这是否是专业教师该做的?值得我们思考)<br>4、练习与作业为什么会“多一些”?<br>5、学生,能否也能做“布题者”。<br>五个行动:<br>1、练习,不应成为“傻瓜式”操作。<br>2、练习过程的控制权,悄悄向学生转移。<br>3、练习,要“表现”,还要“实现”。<br>4、练习、比“层次性”更重要的是“针对性”。<br>5、学生的作业,是“作品”,非“产品”。 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课堂更是奔向问题沼泽的地方,课堂想要学生思维运转需要一种冲突。课堂与学生作业浑然一起,学生的作业决定着教师应该怎样上课。 <h1><font color="#ed2308">徐斌:无痕教育的美学意蕴</font></h1> 徐斌老师的课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了孩子们喜欢的猴子摘桃的情境,善于捕捉教学细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交融。 <p class="ql-block"> 讲座《无痕教育的美学意蕴》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课堂是思维的追求,是看不见的思维,感受得到的温度。课如其人,作为老师要筹划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提到“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做一位暖师,从而做有温度的教育,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徐老师的讲座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教育是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最好的教育是有心无痕,是润物无声,精彩的讲座不仅给我们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点明了我前进的方向。</p> <h1><font color="#ed2308">罗鸣亮:走向学习的远方</font></h1> 罗鸣亮老师的课堂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吸引着学生积极参与,引导着学生开启深度学习,让课堂活跃起来,使精彩如期而至。 在罗老师的这节课中,我感受到了教师不要做课堂的“好心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沟通交流。罗老师提到佐藤学的“真正的学习是‘相互学’”。这句话让我想到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教与学的秘密——解读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王晓春朴实无华的教育见解,引起我的深思:如何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如何回应每个学生独特的“逻辑世界”?人有天生好学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要开发,二要保护。 <h1><font color="#ed2308">俞正强:体积的认识</font></h1> 俞正强老师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自己身边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对话式的教育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教育回归纯粹,让学生有能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心有所感,脑有所想。学生只有认识到位才会有行为正确。老师不只是一个不断重复课堂的教书匠,我们也能像俞老师一样去匠气,花匠心,与学生们一起追求卓越与创新。 <h1><font color="#ed2308">吴正宪:一致性</font></h1> 吴正宪老师通过三个例题引出《分数乘法》一课,打破平时惯有的思维。通过一步一步推理,打开一扇窗,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分数。所有的运算都是单位的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让孩子们能够贯通解决。在“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怎样让学生去理解课堂的一致性,这是作为老师的需要思考的。 这次非常有幸能亲临现场,感受了吴老师的思路与主张,实践课后我研读了一些吴老师针对“建立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的观点论述,“承重墙”是核心知识,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前行的重要品格;“隔断墙”是指要将碎片化的知识按逻辑关系,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通过迁移举一反三,融合贯通,让教师教学理念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有广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h1><font color="#ed2308">数学广角的思考</font></h1> 两天的培训学习即将落幕,在24号下午是刘延革老师的《数与形》与强震球老师的《解决问题》,刘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除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还有对学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极限思想、归纳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鸡兔同笼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强老师打破传统课堂,用人民币的情境,从学生视角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每一处设计都在谈笑间,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掌握,强老师让我们看到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的课堂氛围。 两位老师都是讲到了数学课本中数学广角内容,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习惯进行了深思,在我们讲授数学广角时要明白,解决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把握教材内容,理解教材意图,避免出现误将素材当目标。教学不能只抓题目,而是应该抓住解决问题最本质的内容,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借力名师,筑梦前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在学习的路途中,我一路学习、思考,一路反思、总结,一路尝试、实践,静待思维火花碰撞时四射的灿烂时刻!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