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道的呈现

非遗太极真炁流注针灸术

<p class="ql-block">  原创:一叶心经</p> <p class="ql-block">  由于快餐时代特征的影响,时下有一种怪现象,一切讲求短、平、快,很多人打着弘扬中医的口号,“违背祖训公开秘方”、“得罪了一大批中医奉献自己心血的结晶”……等等噱头不一而足,吸引着那些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若渴学子们趋之若鹜,误导了很多学人甚至患者,很多有良知的同行要求我从非遗传承人角度写写,希望能够唤醒大家的觉知。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但又无法辜负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吴方友老师的褒奖,惴惴提笔。同时,觉得这也是传承的核心,所以我就以非遗传承人的心得体会为线索讲一下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并没有诋毁民间中医的任何方法及理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首先,那些“违背祖训”的,难道他们的先人就是那种私秘方术以富子孙的人吗?若是的,以古人的“德施仁术”来讲那属于“德不配位”,德有多高术有多高,德与术是相辅相成的,那他们所谓的高明医术不符合这个客观规律,这个在过去称为“含灵巨贼”,必得夭殃,鳏、寡、孤、独、绝等果报如影随形,古有“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就有这层意思在里面;其次,号称“得罪一大批中医”的人,其实目的是浅显的,就是否定别人,一下子抬高了自己,就是“一大批”中医都不如他,医术不如他、医德也不如他,德高的人应该也不会如此说话的吧?更有的深懂患者的心理,打着为患者着想的旗帜告诉大家如何区分一个好中医说:“连开三天药的,药方超过六味药的,每副药价钱超过20元的就不是好中医。”好像他开药不用三天,药方就一两味药,价钱更便宜似的。这个绝对是误导人的,记得孙思邈说过:“学医三年以为无病不治,行医三年方知无方可用。”药王都发过这样的感叹!这些高人、大师等是病态的,心理极端的表现。记得药王还说过:“胆愈大而心愈小,智愈圆而行愈方……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药王对药材可以说是最了解的,但是他依然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在提醒病人,假如不去让我们的心更加的平和、让我们的性情更加的顺应自然、让我们的心性更好地去跟人事万物和谐,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医疗条件,依然不会长命百岁的。药王都不夸大医疗的作用,而把健康的权利告诉患者,记得先师说过:“一个人过分的强调兵器的威力和药物的作用就是在俘虏他人,是最可怕的,即乐杀人者。任何疾病的恢复,是依靠患者本身的能力,启动患者的心性回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医。”我想医术与医德是成正比的,那些所谓的“大师”、“高人”的说法也不符合这个客观规律。医是德的载体,德是道的呈现,华佗曾说过:“医即是道,道即是医,是医是道,本无二体。”</p>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开宗明义第一篇就讲的是“道”、“修炼”和修炼人可能达到的不同境界。“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人们“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高下不相慕”,最后要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的境地,这样就“合于道”了。</p><p class="ql-block"> 中医是一门关乎宇宙、天地万物的综合学问,“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祂是一门道的学问,这“道”就是客观规律、宇宙真相,祂不但是学来的,更多的是参悟出来的,而这个参悟需要的是清净心,只有清净才能像水一样静而成镜,自照照祂,但自然界里水的清净不是因为没有杂质,而是因为懂得沉淀,这个却是真理。纵观那些人,看不到他们身上具有半点内敛这种气质。他们给利欲之心熏染着,尽是充满着嚣张跋扈、自高自大的气势,不懂装懂一本正经的样子,甚至有的充满了戾气。“道”是修来的,这修不是修别人,而是修正自己的,是自然而然的呈现,就是在不断的直面自己的缺点(包括懒惰、好强、自卑等等),丢下自己狭隘的、个人的意识而去和正大的、光明的人事去合流,所以叫“光明大道”。这些必须从自己下手,我常说的“简心成器”,只有以自己的身心为工具,外在的所有方法种种,比如太极、导引、书法、古琴等等,都是训练身心的方法、手段而已,我们是以这些来化泽医学的,同时发觉,若没有类似这些东西,很难让人有“灵感”啊等的,我想针灸篇之所以叫《灵枢》,可能与这个“灵”有关。</p> <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这两个内容,《灵枢》重点讲的是中医的针灸这一个内容,《素问》讲的是养生术,其实《素问》的前几章基本都在讲养生术。古人讲的是“内成外就”,就是当你自己内心深处和你的身体达到一个圣人的层次的时候再外用,你才能济世救人,你才能引导天下,你才能让这个天下符合天道法则来运行(顺天应人)。所以说《黄帝内经》前几章讲的就是“内成外就”之学,也就是“内圣外王”之学,到后面的五运六气这些内容讲的就是天道的法则, 后面一部分内容其实就是讲的是法道文化,黄帝给人类留下根本的东西就叫法道文化。</p><p class="ql-block"> “道”是无形无相又确实存在的,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引用了“德”、“炁”、“性”、“灵”等,“至虚至无又至灵”,又特别的灵——灵敏、灵妙、灵巧、灵通,真实的有灵而通、而巧、而敏、而妙。先师有一个“灵悟法”,灵悟法要先开悟,开悟其实就是进入“灵”。灵悟的前奏是“灵动”,为啥我们要练太极、站桩、导引、打坐而修身?因为先把形练好了,就不用管形了,有了“形正气顺”后你就可以开始“内观”了:慢慢地放松,放松到这个“灵”动起来,自动地开始,通过这个“动”以后,就把“灵”启动了,其实“灵动”也叫“动灵”,通过动把灵力启动以后,慢慢就会灵悟。我们学会要在“法中悟道”,这个“法”就是“正道法理”。从理中悟道不容易,从法中悟道,在练的过程中,把那些口诀再证实,口诀是真的,然后在法中悟道,慢慢你就能体会到气感、光感等。所以我常说:“不是我们在打太极,而是太极在打我们。”其实太极也罢、导引也罢、站桩也罢,本性皆是最根本的,就是“真炁”,只有切实领悟到真炁,我才能带大家进入针道,即“灵枢”,我想这个灵枢绝对不是指的那根铁丝吧?所以站桩、打坐、太极等有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华泽医学。</p> <p class="ql-block">  关于对这个的领悟,昨天我收到一个曾经来学习过的专业教学瑜伽的老师发来的微信,她的体悟很有说明性。</p><p class="ql-block"> 昨天一个瑜伽学员问我为什么不在上课时把每个动作的功效说一说,我现在跟你梳理下哈。一直以来,无论我在哪里教瑜伽,我都是口令不多的教练,不是不知道哪个体式有什么作用,我们考瑜伽教练资格证时都背过,但是知识是知识,不一定在教学或者训练过程中适用,抖音或者其他平台展示的东西,说哪个动作对身体哪里起到强大的训练作用,这是为了吸引流量,要么自己视频摆体式图个说词,要么就是忽悠小白们的强烈想要那么美身材而产生的心理引导。试想一下,我如果在带领学员做体式,每个动作都说功效,先况且不论我说的对不对(因为任何一个身体顽疾的改善方法不是唯一的,所以不能强调,只能有的时候一笔带过),如果会员只顾听教练说,然后心里想着这个体式对她瘦哪里美哪里起到什么作用,她自然注意力不在体会她在做体式动作时的感受,哪里松了?哪里紧了?需要身心做什么调整?把这些核心的丢了……说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去连云港跟师父学太极,还跟师父争执他为什么不一招一式地教弟子们?师父笑而不语,会的本就会,不会的,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去领悟太极的灵妙……我过去也交过不少冤枉的学费,一小时花七八百,让人带我做个冥想,想体会不一般的境界,结果啥都没有,这都是心里的执念带来的,身心真正的成长,一定是来自我们每个人自己。功到自然成,瑜伽私教一节课几百块,再怎么有效,也要回到平时的每天的训练,才能对抗岁月的痕迹,所谓功到自然成。你也别再花那么多时间和钱让那个美体胶在全身刮了,皮肤暴露在外躺几个小时,胶的那点作用,也早就化没了,因为你躺那里不动啊,肌肉一定是吃和运动得到的。所谓的皮下毒素,也一定要通过运动的汗液排出来,通过我们内在的代谢能力化解。现在各种信息,真的假的,偷换概念的太多了,鱼龙混杂。我们要清醒点,每个行业,只要是为了利益,就会有各种说辞和噱头,瑜伽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问问,那些调理骨盆前倾的,想瘦哪里瘦哪里的专门私教,如果只指望那么几次私教,而不在平时花时间自我正位练习,怎么可能改变?</p><p class="ql-block"> 我回答她:“你这也算是实修,但实修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努力外,还需要读书,读经典。”</p> <p class="ql-block">  经典是人类的方向和路标,祂是圣贤人留下来的,他们的德和智慧是我们无法超越的,经典就是道。记得还有个广西学人问我:“《伤寒论》都是处方,怎么是道呢?”我说:“医圣始终不离六经啊!”“噢、噢、噢,妙、妙、妙!”她不住的点头、翘起了拇指,兴奋的跳了起来。我想,她的这个开悟不是只因为我说的这句话吧,应该与她以往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个对学子来说学习必读的《伤寒论》时应该抓住的一个主轴,就是六经辩证,非常关键。)</p><p class="ql-block"> 经典凝聚着先贤的智慧,智慧能够激发生命里的一种潜藏着的力量,那就是——觉醒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源于两类:自然与创造。概括来说:一种就是本身的拥有;而一种是自身的创造。“生”和“命”是两个概念,合在一起又是另一个概念:生的觉醒,得以单纯快乐;命的觉醒,得以实现你之为你的价值;“生”和“命”都觉醒,得以信仰、智慧与归真!这也是道,也是真理。</p><p class="ql-block"> 都说人有两条命,一条是父母给的;一条是师父给的,师父给的叫“慧命”,而师父是延续经典的人。过去称道、经、师为三宝,从经典里走出来的就是“三宝弟子”,这也应该是真正一个好中医的出处吧?</p> <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各路大师盗用学说,我需要特别强调:先天一炁并不是练出来的,原本就在身上,只是用静的方法把它找到而已。为什么在身上还要找?因为先天一炁是静出来的,也就是等来的。老子给的方法“致虚极,守静笃”,静到深处,快睡着了的状态就是致虚极,但是无念却清醒。先师常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意思是所有的方法种种要修心,要为善,要时时处处都以德为重,以善当先。当你做到了这些,然后你再去做事,心态就会保持一种无为的状态,身、心真彻底松弛了,不紧绷了,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窍穴”才能自动打开,然后再通过传统的锻炼方法,这些“窍穴”才能更完整地吸收正能量,你才能提升自身的能量场。只有抛弃自己的妄想执着,以正常的理和法入世,不随波逐流,做有底色的人,才等于是生活化,或者说具有了生命力。那些讲的各种呼吸法、内观法,还有各家的各种修行仪轨、各种修法流程,应该适合的是那些只身一人,闭关修习的人使用的。我们社会中的人,是必须在生活中起修。闭关是一时的,在生活中修行是长远的,还是得找到适合自己生活节奏的方式才更为妥当。一切有为法都是局限的,因为人体内环境和空间外环境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这种微观上的变化极其微妙,十分复杂,根本无法全部弄清楚,也无法对它实行调控,至于人体内环境的变化与空间外环境的变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的时机,更不是后天意识能够猜度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和需要做到的,只能在宏观上创造一种环境,进入一种状态,调动自身各种机能相互作用,引导人体内环境与空间外环境相互作用,向着契合、同步、共振的方向变化发展(即“致中和”),方能实现“天人合发”,启开玄关一窍,突然全身一震,浑身的经脉关窍均在大震中开合。在全身突然一震的一瞬间,宇宙高能场从窍穴进入人体低能场,这就是从虚空收积先天一气。此时遍体酥软麻木,异常清纯怡悦,就是先天气施化己身,熏蒸人体之灵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古老的东方生命科学来看,人是灵魂的载体,气是灵体,精气神,精为形,形为生之舍也,气为生之充也,神为生之制也。身之主宰便是心,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为德为道,一药治百病谓之道。中医药的药非是单指草药,上工上医用道,下工下医用草药。 但是如今的医疗界,一直在物质的房舍上做文章,看病应该找白衣天使(即传统的“德施仁术”者),可惜一直是各种技术工人穿着白大褂,不是在肉体的房舍上切就是割的,修理房舍与人治病有什么关系呢?中国古人早就说了,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也说了医乃神圣之业,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今天的中医界呢?在气上下工夫,什么阴阳五行,奇经八脉,讲什么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元气、卫气、营气等等。没有心识谁主气呢?以前的社会,世界的医疗界把人体的精气神给分解了,西医研究物质的肉体;中医研究人体的气,经络;而“神”呢?精气神的一个整体,就这样被人为分解了,更可悲的是肉体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人们把物质的肉体也分解成了专科,中医呢?也被具体的靶向性诊断和病名牵着跑,甚至出现什么“xxx中医大脑问止系统”就是根据病名、性别、年龄、症状,在这系统里做填空,然后电脑会出来相应的处方,说含有海量的经典处方,岂不可笑哉?这个方法近似于养殖场的程序流程,却被什么人用到了人身上了,我想这不是先进而是倒退,他们用的不是科学,只是科技,科技不是科学,科学是真理。任何广义的、正道的功法,都不是让你得到什么。好比干部,不是让你去搞权钱贪污,而是为人民服务;传统的养生也是如此,不是让你得到什么,而是让你学会抛弃不该有的个人之心,而失去了恐惧、自卑、狭隘、不安……失去的越多,你就离负面的能量越远,最终才感知到清净,这清净才是培养你正知的土壤。洞悉这个道理的人,将不再依赖心智来保护自我,而是放下自我,顺应天地的变化,和大道同行。这也是今天所谓的各路养生、太极等大师鲜有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他们也被外在的带偏了,忽视了对自身内心思想的对治。</p> <p class="ql-block">  另有一个在北京某银行做高管的学人深有感悟,她微信说:《论语》中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大同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而在周易中,大同是大有卦和同人卦的结合。大有——物质极大丰富;同人——大家志同道合。唯有物质极丰,志向相通,才能够称得上大同。大同世界是孔子这位华夏人文先祖对未来世界的一种美好向往。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孔子才大举“仁”的大旗,周游列国,讲学求礼,在孔子看来,“大同”就是“仁”的最终归途。在武汉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成为了决胜战“疫”的“生命方舟”。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患者们随着音乐节拍跳起健身操、练习八段锦,促进身体更好更快地康复。大家同舟共济托起了充满爱与希望的“生命方舟”。在这里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大家目标一致,一起战胜疫情,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医护人员和患者成为了“一家人”。方舱医院是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天下大同是和而不同,这个“和”字是各得其所。追求大同,但也尊重个人的差异。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明确自己内心的方向,那就会各得其所,其乐融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p><p class="ql-block"> 我回她的留言:“医之宗守正养和也。”</p><p class="ql-block">并把这句话复制给了瑜伽老师和广西的那个学人。</p><p class="ql-block"> 我还发了个佛经上的一个典故给他们:</p><p class="ql-block">有一位大梵仙人,拿了两株仙草要供佛。</p><p class="ql-block"> 佛曰:“放下”。</p><p class="ql-block"> 大梵仙人马上放下了两株仙草,跪地听法。</p><p class="ql-block"> 佛又曰:“放下”。</p><p class="ql-block"> 大梵仙人说:“我以两手皆空,还要放下什么?”</p><p class="ql-block"> 佛曰:“你应该放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六识,六法,全部身躯不再执着,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不再执着法相,你也就脱离了生死轮回。”</p><p class="ql-block"> 大梵仙人,根性上乘,听法之后,金光围绕全身,三界震动,当证七地大梵菩萨,拜佛为师,大行普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这些学人应该知道中医的来处和她们的方向了吧?</p><p class="ql-block"> 你们觉得呢?</p><p class="ql-block">(如需请书《针与道》,请添加微信:1519573089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