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母校是中央民族大学。母校,我们上学时叫中央民族学院,是全国重点大学,历史底蕴浓重,文化气息浓郁,艺术氛围浓厚,是各民族优秀儿女们向往的地方。1993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p><p class="ql-block"> 母校历史溯源,1942年在延安成立时叫“延安民族学院”。毛泽东同志专门题词“团结”。1951年6月党中央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建校之初,学长们是学在国子监,住在雍和宫,首届开学典礼由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讲话。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绝对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也将很难有来者的盛举。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民大岁月 充满青春理想活力</b>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大学时,母校中央民族学院,位居北京海淀区白石桥路27号魏公村边。五十六个民族优秀儿女,汇集在春光明媚的校园,情同手足,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在洒满春光的校园愉快的学习深造。以实际行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努力践行“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80年那年高考我们走进考场迎接祖国挑选,我被中央民族学院预科录取。1981年9月升入汉语系学习,1985年7月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祖国西南边疆滇西中缅边境地区。在1980年高考中全国共有7位阿昌族考生。闫敬华同学考理科,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录取。我考文科,被中央民族学院录取。我们先接到省招生办的电报和电话,凭县教育局证明,去当地办好户口户籍迁移手续,转好粮油团组织关系,告别故乡启程去首都北京求学。我乘坐客车过大盈江、怒江、澜沧江,翻高黎贡山,在滇西横断山岭,爬山涉水,翻山越岭,五天后到了省城昆明。找到省政府教育局省招生办拿到录取通知书,一看是预科。那时我还在心里嘀咕,不知预科是学何系?后来,凭录取通知书在学生窗口买到学生火车半价票,又乘三天三夜火车,来到北京火车站,迎新生的老师说,这是“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后,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优秀人才培养,教育部特别安排清华,北大,北师大,民院,南京理工大特招的民族班在中央民院集中办学,预科一年后回各院校上本科。因此,这届80级预科生又叫重点大学民族班,或叫全国五所重点大学民族预科班。</p><p class="ql-block"> 那时母校附近有一座白石桥。这座桥很有名气,在一部反特电影里出现过特务在桥头交接情报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个风景如画的紫竹园公园。有一条幽静的四光路,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生前经常在那里散步而得名。有一个村落有个古庙有片古松树。当时是海淀区四季青公社一个乡村叫魏公村。我们去那里在邮电局寄家信取汇款,在新华书店买杂志,在理发店理发,买牙膏香皂等生活日用品。学校周围都是空空荡荡的北方的棒子地。夏季地里瓜果飘香,地旁堤坡上是一排排北方高傲的白杨树。我们参加学校田径队在体育教研室主任陈宝山、王福生老师带领下训练长跑,经常以十公里距离,围绕校园周边穿越学校附近乡村田野及清清的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当快毕业时,母校东西南北的田野周边空地上慢慢地搬迁来了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气势不凡的国家气象局、神秘高深的国防科工委研究院。不远处还有充满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思想的一些院校。北京气象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工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团校、中央民族歌舞团、总政歌舞团。这些各色各样的豪门深宅,高楼大厦,流水行云般搬迁来,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崛起在母校古朴的建筑群边,团团围住了鹤立孤傲庄严古朴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祖国大地,百业待兴,百废待举。改革开放的中国,要振兴中华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培养各民族一批批优秀儿女,奋发图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当代优秀青年的群体代表,内心充满对青春中国的火热挚爱,以及振兴中华的激情理想。人们把中央民族学院形象地称誉为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在校园里我们勤奋学习,辛勤耕耘,遨游知识的海洋,展翅高飞思想的天空。饱吮文化知识,传习先哲智慧,收获创新希望,树立远大理想。感谢那个新的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青春理想,给予我们放飞自我的天空与翅膀。</p><p class="ql-block"> 在校五年时间功课任务很重。老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努力。入学时,曾与77级78级同校学习。他们都是在动乱时代被耽误青春时光的那一代人。因此,学习勤奋,如饥似渴,善于思考,理性踏实,充满激情,给予了我们许多教诲。民大学子正是这样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一代影响着一代。 </p><p class="ql-block"> 春华秋实。1981年四个预科班结束学业分别升学相应大学入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预科时</span>班主任是蒙古族斯琴高娃给予我们生活与学习上许多关心与帮助。南方同学米票不够,对北方面食不习惯,主动向学校反映问题引起学校重视,经过国家民委北京市批示而得到解决。升入汉语系81级后班主任是77级提前毕业留校的赵杰老师。我想学新闻可惜当时民院学科建设沒有新闻学专业。就与同班也有此专业志向之同学去中国人民大学购买新闻学辅导教材自学。民院汉语系81级与人大新闻系81级还结成友好班级,开展校际课外联谊活动,他们来民院与我们开过民族团结文艺联欢会,我们去人大与他们打过排球友谊赛。</p><p class="ql-block"> 那时,民院学术空气浓,学风好,学者名家齐集母校,马学良,胡振华,潘光旦,吴文藻,冰心,费孝通,宋蜀华,王钟翰,王扶汉,胡坦教授都在民院,有些曾给我们讲课或举办过讲座。民院课外活动也十分丰富,功课之余,我们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锻炼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大二时,学校召开学代会,换届成立第十八届学生会,主席王若夫,我担任宣传部部长,院团委学生会主办合办同学之友广播站,我担任广播站长,组织同学投稿,学写新闻,沟通各民族同学意见,报道丰富多彩校园社团活动。优质稿件推荐给李德君、覃录辉,齐永久老师负责的院刊或刊登于中国教育报等报刊。1983年6月11日朱建华跳高破世界记录,举国欢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出的民院师生祝贺并表示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贺电就是我执笔写的新闻稿。1984级新生入学教育仪式上我们创作朗诵诗《当我们迈步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由新同学在国旗下宣誓朗诵。</p><p class="ql-block"> 在大三时,学校召开学代会,换届成立第十九届校学生会,主席吉勇男,班觉和我担任副主席,我还负责系体育部长工作,与伍先华等系学生会其他学生干部代表学生管理自己,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院体育教研室组织各类型运动队,每年组织举办冬春季运动会。夏天修复停开多年游泳池,冬天开辟滑冰场。我课余参加田径队中长跑项目,在校运动会争夺冠亚军,代表学校多次参加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运动会冬季越野赛及北京市元旦春节万人马拉松半程比赛取得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 人生难忘,盛世辉煌。1984年首都举行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大阅兵,我校1500人师生训练走正步组成方队,抬着国徽走过天安门受到邓小平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当晚中央民族学院800人师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参加首都10万群众国庆大联欢。按照团中央推荐10首青春舞曲,在天安门广场载歌载舞色彩绚丽成为中央电视台直播重点,其他首都高校见此扛了校旗,在我们身后摇旗呐喊抢镜头不少。我们采写长篇通讯《抬着国徽走过天安门》院广播站广播后刊登在院刊。北大师生走的是群众方队,他们打出了“小平您好”那幅震惊世界的标语。其情其景,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感谢党的民族政策与教育方针,感谢母校的辛勤培养,毕业前夕我光荣加入共产党。我深深感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阿昌族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就更不可能有我们阿昌子弟到首都北京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母校培养把我从一个边疆少年培养成长为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对此,我永远心存感激一直感恩思进。所以,我应邀回单位讲党课时,所讲题目就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青春和智慧献给党的广播电视事业》。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从业不忘初心使命 砥砺向前</b></p><p class="ql-block"> 1985年7月大学毕业,系里班里好多同学分工到媒体机构当记者或去出版社做编辑。我分到省电视台刚入职什么也不懂,是从帮老摄影师拉电缆线帮老导演当助理开始慢慢成长为业务骨干。先后办栏目做制片人,当导演做晚会。拍摄纪录片,编写剧本撰写歌词,曾组织制作过不少作品特色鲜明的节目,成绩突出。主创及组织团队创作电视文艺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级星光奖骏马奖。长期坚持从事民族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创作各类型作品两百多万字。已出版六部著作。199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1997一1998年荣获两届云南省“边疆文学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传媒管理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曾先后担任云视文艺部,体育部,文艺中心,大型活动节目中心主任,生活资讯频道总监,台机关第二党总支书记兼台广告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一路走來,忠诚担当,努力向前,从助理成长为高级编辑。一直负责云视民族文化艺术与体育宣传,担任全省各地大型活动节目制作传播。负责全国在云南的大型体育赛事直播。担任副总导演,参与99中国昆明世博会闭幕式《共有家园》大型晚会组织指挥策划制作受到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嘉奖。 </p><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负责策划组织指挥“西班牙皇马足球队昆明行”大型直播获得当年中国最有影响力十大媒体行动第五大最有影响力活动。这些成就的获得与我在母校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有直接关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以来潜心业务提升,同时认真负责部门支部党建工作,曾先后被台党委、厅党组、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等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2001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2005年获得正高职称高级编辑,为本民族本省第一个正高职称。2015年获得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章与荣誉证书。2021年8月31日,作为全国56个民族基层优秀党员阿昌族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同志亲切接见,令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当代传媒飞速发展充满不断挑战,当下面临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新的机遇与挑战扑面而来。我一直感念母校,给我们知识的力量与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让我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心系母校学术交流 课题研究</b></p><p class="ql-block"> 心系母校,情系校友。毕业35年来,一直与母校或校友们保持密切联系。因为在媒体从事传媒工作,往返北京开会出差拍片培训学习比较多。每次回北京我都回到母校见一见老师会一会同学和校友。前几年有学弟学妹毕业来实习,我也是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安排实习与解决相关困难。 我与母校相关学科多个课题组交流合作,从1980年开始配合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调查藏缅语研究,预科时就提供帮助阿昌族语言资料。配合少语系杨春教授带研究生团队来调查云南阿昌族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文学情况。参与文传学院范小青副教授课题组,担任民族顾问学术专员,帮助完成项目课题。受委托为麻国庆教授主编的《新中国70年人物志》提供阿昌族口述历史人物访谈。与杨筑慧教授合作撰写民族学专业著作出版《神秘阿昌族风俗志》(28万字)被母校图书馆被国家图书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校友为母校骄傲,母校为校友自豪。母校情系校友,我曾经应邀回母校,参加1994年4月汉语系30年系庆、2004年汉语系40年系庆和2014年10月文传学院50年院庆。应邀参加2011年6月母校60周年校庆盛典。2018年11月应邀出席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召开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交流发言。2019年6月我从佳木斯大学参加人口较少民族学术年会回来,应校宣传部安排在母校与大学生记者团代表做交流讲座。2021年7月3日应邀回母校参加预科教育学院校友分会成立大会我们几位校友被选为副会长。虽然能力有限,但我会愉快而努力的在校友会工作力所能及做出积极贡献。同年10月14日又受邀回校参加校庆70周年庆典,心情激动,感恩满怀。现在退休受聘昆明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我将继续保持青春本色,发挥余热作用,发挥专业特长,在教学与理论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立德树人,努力传播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筚路蓝缕初心未改,砥砺前行未来可期。(曹歌 )</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起,右一是作者。校宣传部 拍摄</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在母校东校门有一个大照壁上的宣传画,很有年代感。学友 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学生时代,我们胸佩母校白底红字的校徽。1993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筚路蓝缕初心未改,砥砺前行未来可期。祝愿母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早日实现。祝福母校民族高等教育,英才辈出,越办越好。校友 拍摄</p> <p class="ql-block">作者返校参加70周年校庆盛典。签字墙前留影。高志强 拍摄</p> <p class="ql-block">祝福母校七十华诞,在丰台新校区留影。高志强 拍摄</p> <p class="ql-block">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海淀老校区留影。何山河 拍摄</p> <p class="ql-block">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曹歌拍摄</p> <p class="ql-block">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扎根中国大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美美与共,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中央民族大学2022年开学典礼,看完直播校长讲话及母校师生代表发言,笔者作为校友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母校情怀教育!(资料图)</p> <p class="ql-block">金秋九月,又是一年开学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曹先强,阿昌族,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编辑。61后,云南省梁河县籍人,现居昆明。省级媒体高级编辑。曾受国家文化部聘请担任《中国百部史诗工程》《中国节日影像志》阿昌族特聘评审专家。外聘大学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视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少数民族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视协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和传媒频道管理。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长期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户外运动野外徒步探险者。在不同季节,不同线路,已八次翻越高黎贡山古道,田野考察滇西历史文化与族群迁徙历史。 已有六部著作出版。</p><p class="ql-block"> 2021年8月31日,作为全国56个民族基层优秀党员阿昌族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同志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云南省作协1997年第一届“边疆文学奖”获得者、1998年第二届“边疆文学奖”获得者。1997年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2001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p><p class="ql-block"> 1980年9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预科部重点大学少数民族班。1981年9月升入汉语系81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7月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民俗学与民族文化专业。</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学术研究,有作品二百万字。有主编著作《阿昌族文化大观》(25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阿昌族文化论集》(9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2年4月出版。有著作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31万字)民族出版社(北京),2012年10月出版,并被收藏入国家图书馆。有非遗著作主编(第一作者)《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4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有民族学民俗学著作(第一作者)《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28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与文化研习,从八十年代起步,作品先后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中国民族》《国家人文地理》《民族画报》《香格里拉》《高黎贡》《孔雀》《德宏文艺》《红河》《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保山日报》《德宏团结报》《昭通日报》《蒙自日报》《红河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刋杂志上发表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艺随笔、时政杂谈、文学评论、电影评论、戏剧评论、电视剧本、民族文化论文、田野调查报告等各类作品。目前,在云南一所高等学院聘任客座教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