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73,塞给我一怀薪火,山东省滨州北镇中等农业学校农学专业1973级(农七三班) 学生 杨仲春

杨岸诗话

<p class="ql-block">山东省北镇农业学校农73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北镇农业学校建校四十周年农73班部分同学与班主任谷奉天老师合影,前排中间:班主任老师谷奉天,左边:班长、党支部书记张经海;右边:团支部书记林相琴。</p> <p class="ql-block">1973年国家进行教育招生改革,实行推荐、选拔、考试三结合,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此证为当年本人在博兴县第一中学参加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的准考证。当时乔庄公社考生集中住宿县一中南院路东面最东端的学生宿舍,分南北两面大通铺。</p> <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父亲推着胶东拥(胶轮、木制龙骨架和车盘的手推车)把我送到了北镇农业学校。1975年8月,我拿着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签发的一纸派遣证,由农校仅有的一辆工农牌运输汽车直接送到了山东省北镇第二中学(惠民地区教育局直属)报到,从此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教育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北镇农校读书,是特殊时期的一段经历,温馨而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1973年秋天,我第一次出伕上河工,在黄河南岸展宽大堤上进行锥孔灌注泥浆施工,虽然十分劳累,但是工友们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工程进度顺利。中间,家人捎来信,北镇农校录取通知书来了,要我提前回去照相。那时候乡村没有照相馆,我回家又东去40里外广北重镇牛庄才照了相,后来照片是托赶牛庄集的人取回来的。那年农校因为新教学楼未及时竣工,等到10月28日才开学。</p><p class="ql-block"> 报到那天,我们父子走了70多里路,于下午3点多才赶到学校东面办公楼前,办理了报到手续。报到后,一个戴眼镜的女老师(毛老师)领我父子来到西教学楼后面第一排东数第三间宿舍,安排了床位。</p><p class="ql-block"> 这时西面的太阳已经离地很近了。父亲看到我们七八个人住一间房,我住西面靠门口的上层床,十分拥挤,就决意马上往回走了。</p><p class="ql-block"> 那天,父亲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后半夜了,父亲在离家四五里地的沙土路上实在走不动了,就倒在茅草窝里睡过去了,是早晨赶乔庄集的人叫起他来的(这是以后母亲告诉我的)。</p> <p class="ql-block">  农校读书时,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理大学、改造大学(即上、管、改)”的口号喊的非常响,班里出墙报,写报道,包括写大字报、回城请愿书等都有我的影子。学校卫生所宋大夫,每周六下午全校卫生大扫除活动的时候,必然找我帮他写通报、表扬稿,然后交学校广播室播音员,在东楼西北角的大喇叭里一遍一遍反复播放。</p><p class="ql-block">1974年元旦联欢晚会,主持人是农73班董梅英同学,她不但是主持人,还出演毛主席诗词歌曲独舞:《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直忙于排练。到开幕前约十几分钟要试话筒预演主持时,才发现还没有写主持词呢?校团委书记单老师赶紧喊农73班长安排人写开幕词。此时,我半碗饭汤还没有咽下去,丢下饭碗忙了起来。终于赶到开幕前三两分钟送到了焦急等待的主持人手上。没有想到很短的开幕词一经主持人动情的美声诵读,竟博得了全场一致热烈的掌声。演出刚结束体育老师张良就跑到我们班里问:“这主持词谁写的?太棒了。”</p> <p class="ql-block">值此北镇农校建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 部分同学代表同学们看望年近九十岁的班主任谷奉天老师,老师老了,同学们也老了,母校朝气蓬勃,正在向职业大学冲刺。</p> <p class="ql-block">2015年同学聚会部分男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同学聚会部分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同学们应邀到我的故乡,聚会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著名的双闸飞潮风景区。此为,黄河岸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时农学专业课程设置有文化基础课语文、化学。语文围绕农学专业毕业生将来工作实际的需要专门设置了调查报告和总结的写作课。那年,秋天先是安排去任家村(农校东约三五里)参加生产队的收玉米,晚上就组织学生与社员开座谈会,访问老贫农;翌年春天,去邹平县西董公社杨家峪村实习地瓜储藏越冬及育秧技术,白天与社员下坡锄麦苗同劳动,与淄博下乡知青点的知青们同灶吃饭,晚上就三五结伙串门访问老乡,搞调查研究。这些活动结束后要写出调查报告。回校后,老师安排作文课专门进行点评。这种课程与生产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接地气、十分实用。尤其我调县府办公室后,为公文写作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实践,深感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4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 “闹山头”派性再起的影响,开始教学受到严重干扰。但是很快中央下发文件明确要求不准“闹山头”,教职工要回原单位坚守岗位,抓革命,促生产,任课老师基本都按时上课,因此,也就基本完成了各科课时,有些专业课还比较扎实。有些边缘课采取讲座培训的形式,如水利测量、果蔬栽培、气象知识等,虽然课时短,但老师领进门,变化在个人,毕业后一旦在岗位上遇到这些知识,知道去翻什么样的书,怎么去学习,等于给指了方向,开了一条道。</p> <p class="ql-block">农校读书,时间短,又逢乱局,但师生之间感情很深。离校前几天,同学们哭红了眼。班主任谷奉天老师家有一小女孩叫谷小娟,和农73班住前后排房子,因此混得很熟,哥哥姐姐们就要走了,她舍不得,见了谁都落泪。农73班的任课老师多是文革前的老教师,如植物生理谷老师、遗传育种李老师,作物栽培赵老师、棉花栽培麻老师、植物保护吴老师、土壤肥料任老师、化学戚老师、语文纪老师等,他们专业而敬业,和蔼可亲,与同学们教学相长,结下了深厚情谊。无论专业理论课、实验课、文化基础课还是短期讲座,都让我们受用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当时农校有一个打钟的神秘老头——秦老师,据说文化大革命前是一位造诣很深,著名专家,有“小神仙”之称。批林批孔运动中,学校发了一份钢板刻印的课程资料,分栏排版,中间隔线,两边分别是林彪语录与孔孟语录,要一一对照联系着讲。但是年轻教师讲古汉语有困难,教务处只好请秦老师出山讲课。秦老师讲“之、乎、者、也”及相关古汉语知识轻车熟路,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至今,我头脑里那丁点儿古汉语知识,仍是那时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时任北镇第二中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毕业愈久,愈感到农校给铺了一条特别宽阔的路。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农学专业知识特别接地气,近民生,农校毕业生也特别务实肯干,能吃苦受累,在社会上广泛受欢迎。无论安排驻村,下乡,指导生产,还是在机关当差,写个报告、总结都拾得起,放得下,专业而不拘泥,勤奋而忍劳忍怨,很多人成长为基层的领导和骨干。</p> <p class="ql-block">  我调县政府工作,农校那段经历象专门为我从事文秘写作,给行政首长当好参谋作了知识和专业铺垫,让我得以如鱼得水。退休后,我编史著书,从事水文化研究、文学创作,农学专业知识让我与花草树木、星辰日月、山水田畴灵犀相通,形象思维宽阔,意象拈手即来,而且愈用愈新。</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水利部文协邀我申报专家库专家,8月,山东省作家协会纳我入会,我都诚惶诚恐,但有农校塞我一怀薪火,当年母校赋予我的那种苦干务实、孜孜以求的天然品性,早已潜移默化,濡透了我的灵魂,这一怀薪火,将砥砺、灼耀我终生之路,灿若夕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杨仲春(杨岸)、副研究馆员,山东博兴人。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博兴县作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 有散文发表或连载《大众日报》、《黄河报》《东西南北水文化》等报刊;有诗歌发表《作家报》《望月文学》《老干部之家》及天津诗社、长江诗歌、安徽诗歌等网刊平台;作品入选作家、言实、经济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社多种选本,为《滨州区域文化通览.博兴卷》《平野苍流》等10部地方文化志书的学术主编或副主编。著有个人诗集、文集各一部。获全国性诗文大赛10多种奖项,入选全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新诗百年优秀诗人,望月文学2018年度十佳作家。</p> <p class="ql-block">编辑:杨岸</p><p class="ql-block">图片: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