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幼儿在自主建构时,可能会获得成功的经验,也可能会获得失败的经验。二者在他们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在《幼儿园自主性区域活动》“教师在积木区的角色”一节,第一句话便是“教师的角色是创设积木区,让儿童自主选择积木建构,因此有趣的、令人兴奋的事情就会在该学习区发生。”所以,我们的作用不在于让幼儿避免错误,而在于帮助幼儿利用经验进行深度学习。通过“自主建构→欣赏评价→对比分析→自主建构”的循环,引导幼儿不断回顾自己的作品,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我班幼儿进行的“万善公园”的主题建构为例:</p> <p class="ql-block"><b>一、第一次游戏:自主建构、欣赏评价、发现不同</b></p> <p class="ql-block"> 两名幼儿分别用木质积木和纸筒等辅材搭建了心目中的“万善塔”。教师在回顾时,引导幼儿欣赏并讨论:</p><p class="ql-block"> 1.这两座塔有什么特点或者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 2.你更喜欢哪座塔?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3.如果是你,你想怎么搭?</p> <p class="ql-block"> 幼儿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纸筒塔大、能在上面看风景,但是其本身不好看;积木塔的左右是一样的,整齐又好看,但是没有看风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于是,新经验生成了:对称的建筑更美观;塔上要有能看风景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b>二、第二次游戏:对比分析、寻找差距、提升技能</b></p> <p class="ql-block"> 通过欣赏分析,幼儿发现自己建造的万善塔作品中存在的不足,生成了新的经验和计划。但是,幼儿仅能进行改进式反思,提升式反思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因此,我们根据书中的“实地考察”策略,鼓励幼儿再次去公园参观,并把幼儿上一次的作品和万善塔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幼儿再次观察、讨论,促进幼儿建构技能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建筑照片并分析:我们要建什么样的万善塔?</p><p class="ql-block"> 幼儿给出答案:</p><p class="ql-block"> 1.要对称才美观。</p><p class="ql-block"> 2.要有避雨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3.站在塔上可以看风景,还要有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于是,在组织幼儿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进行了第二次自主建构。这一次孩子们着力解决的是上次游戏中存在的“不对称、不能看风景”的问题。</p> <b>三、第三次游戏:回顾反思、分析讨论、精准建构</b>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次的建构,幼儿兴趣渐浓。他们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积累了材料使用、结构设计、协商合作等实践经验,开始关注建构的精细度和技术问题。此外,在参与建构、欣赏分析、对比反思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p><p class="ql-block"> 但在第三次游戏后,我们却发现塔身有了倾斜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于是幼儿再次进行观察分析:塔身从哪一层开始倾斜的?倾斜的塔需要处理吗?怎么让塔身摆正?</p><p class="ql-block"> 在观察、反思和讨论中,新的经验生成了:</p><p class="ql-block"> 1.搭造建筑时,每一层的柱子应该一样高。</p><p class="ql-block"> 2.通过老师的介绍,幼儿了解了“比萨斜塔”的存在,知道它花费了200年时间才终于建成现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3.我们的斜塔太高了且没有地基,对小朋友来说很危险。</p> <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幼儿进行了第四次建构,更换承重柱,设计了围墙和楼梯,建构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p> <b>四、我的反思</b>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最富有创造性。因此,结合之前朱迎春老师提出的建议以及书中所说:“在学习区创设完成后,教师应该退后一步,在自选活动时间观察积木去以及其他学习去的儿童”,我认识到: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应支持幼儿自由、自主地进行游戏,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不应该是“操控者”,而是“安全员”、“消防员”、“助理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安全员”——确保幼儿在游观中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教师应做好以下四点:一是排查场地的安全隐患;二是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安全头盔);.三是游戏前组织幼儿进行安全规则的讨论;四是在幼儿游戏的全程进行安全防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消防员”——协助幼儿处理同伴间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消防员”不是“灭火员”,教师应该保持着对“事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的敏感性,重视幼儿面对纠纷时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不会造成幼儿身心伤害的前提下协助幼儿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积累与同伴互动的有益经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助理员”——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教师应该主动关注、被动行动,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行为,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遇到困难的原因,并给幼儿自主思考的时间,在幼儿的身边等待幼儿发起求助。在幼儿发起求助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幼儿表达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幼儿园自主性区域活动》,我收获颇丰。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更是清楚地认识到幼儿的游戏是自由的,教师适度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否能去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是否支持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将以此为鉴,继续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恰当的支持,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自信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