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曾有过我读书的学堂

黎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 外滩源—益丰大楼</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虽时光已久,它却依然在我心中占有。一段往事,记载了几十年前的一段经历;一段往事,勾起了几十年前的一份回忆;一段往事,饱含了几十年前的一份情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华灯在外滩源中闪烁,厚重而又富有历史感的欧式建筑,领事官邸、领事馆大楼、教堂、俱乐部、修女公寓、图书馆、大戏院、教会洋行的办公楼等等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有如泛着光芒的夜明珠,在夜幕的衬托下忽隐忽现。我迈步在凹凸不平的圆明园路的“弹格路”上,仿佛是在丈量着久逝的时光,寻觅着镶嵌其中的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圆明园路209号的真光大楼,是我踏上社会,开始工作直至到龄退休的地方,所以,我对南苏州河、北京东路、圆明园路(虎丘路)这片区域,当今的外滩源极为熟悉;步入其中,我的心中总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一种曾有过的幸福感。可以说,外滩源承载过我的人生、梦想和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特别是,漫步在外滩北京东路上,望着一对对青春焕发的青年男女在长达124米的外滩源--益丰大楼门前照相时,我的眼前便会呈现出羡慕的目光,心中便会泛起“年轻多好,芳华无限”的感慨。因为,当今外滩源--益丰大楼31-91号中的47号,旧时的北京东路47号,曾是上海外贸职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我完成首届央视电大函授教育三年学业的地方,更是我理想放飞的起点。在那里留有我一段难忘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曾记否,由于受到当时“运动”的影响,我们这代人大都失去了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时,足足压了10届应届毕业生,一下子的,全国出现千军万马挤进高考这座独木桥的现象。那时,虽碍于知识水准,有“望桥兴叹”之感,但努力学习的欲望还是与日俱增的。可以说,在国家提倡“奔四化”的过程中,个人追求进步发展的青春岁月,可能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感到心中如此恐慌与失落,又感到心中如此急迫与渴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二年,我有幸得到组织上的眷顾,推荐我参加了首届央视电大专班的函授学习(中央电视大学,现更名为国家开放大学),并通过事前的简单考核,我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了一名“电大”学生。特别是在那个羡慕读书人,羡慕“天子骄子”,羡慕有文凭的岁月,我自己能有机会深造,那种兴奋感真是无以言表。而电大函授教育的学校就设在当今外滩罗斯福环形建筑群的背后,益丰大楼47号的弧形拱门的背面——一座昔日怡和洋行鸦片仓库旧址的三层楼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旧时外贸职大的校舍很是简陋,仓库的底楼是五矿进出口公司的食堂,二楼是化工进出口公司的财务科,三楼才是职大“蜗居”的地方。职大仅有三四间由仓库分割成的教室,三四间教师办公室;学校既没有操场,也没有礼堂;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的过道中央,摆放着一台乒乓桌,算是给下课的同学活动。且每次上学,同学们都得体验百年前裸背赤足、身扛大包“码头苦力”爬楼梯的感受,一阶阶陡坡式的仓库楼梯,每台阶不高于十五公分的共九十六格,要“爬上”三层楼的校舍读书,还真有让人喘不过气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过,在那个岁月,为了把失去的知识“夺回来”,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这群年轻人都极为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现在回想起来,班里三十位同学来之系统的不同单位、不同的岗位,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虽社会经历不一、年龄岁数不一、文化程度也不一,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却是端正的,得当的,可行的。虽说函授教学以自学为主,通过面授、作业、答疑辅导等途径进行。但由于日常工作繁忙,有的同学在机关或是企业担当领导工作,或重要工作,有的同学还有家庭孩子,因此,同学们的学习,也只能放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来温习。尽管同学们的工作很忙,学业也很重,但是,每次的全国统考,同学们全都及格通过,三年毕业的一个同学都没落下。这真是了不起!真不愧为被系统内誉为“黄埔一期”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至今日,我依然很是羡慕,甚至很是敬重那般年长于我的学哥学姐。在他们身上,让我看到了一股使不完的劲,看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希望,感受到了一种阳光向上的人格魅力,更感受到一股股热情在感染着我鞭策着我......我深深感到,多读一点书,或是“老三届”的,他们的功底就是不一样,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他们中有的在委办的职能部门承担着重要工作,电大函授教课时,他们又都时时“请假”,可每次统考,他们却都是拿高分的。这些学哥学姐真可谓是:才干了得,文才了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那个“狂欢”的年代,我和这批年轻人一样,也满怀激情的汇入到这股读书的热流中,去咀嚼着理应成为自己大餐的美食——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我那时还住在東嘉興路的老宅里。说是老宅,那是极为简陋的石库门老房子的二楼,砖木结构的,一到冬天,凌厉的寒风会顺着门窗的缝隙贯入室内,所以,房间内总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家人的休息,我会盘腿坐在后楼的小床上,伏案在姐夫特制的案几上温习功课。如果腿坐麻了坐酸了,我就会下床站站,或踢踢腿的伸伸腰......夏日天的,我就会赤着膊,穿着平角裤的蜗居在临街阳台的一角,借着自制8W的日灯光做作业,或是站在辽宁路河边处的路灯下“挑灯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真的,那样的情景今天还记得,三十几度的高温天气,嘈杂的临街环境,时不时的电车汽车经过,时不时的泛起纳凉人群的嘈杂声......我一手拿笔,一手摇着扇子(还时不时的拍打蚊子)......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从“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读书少、文化基础知识差的人来说,能顺利通过央视电大的学习课程,今日想来还真是感到走大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月明星稀,霓虹灯的光亮给外滩源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清水红砖和混凝土建筑又奏响起时代的凯歌,欧陆风情让外滩源的夜幕显得更为多情浪漫;徜徉在一格格一块块的“弹格路”上,想必是,人生的经历便是这样一点点、一点点的堆积起来的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圆明园路209号上的真光大楼</i></b></p> <p class="ql-block"><b><i>夜幕下的圆明园路</i></b></p> <p class="ql-block"><b><i>外滩罗斯福大楼,老上海怡和洋行旧址</i></b></p> <p class="ql-block"><b><i>夜幕下的外滩北京东路,右侧为益丰大楼</i></b></p> <p class="ql-block"><b><i>外滩源1号,英国驻沪领事馆旧址,原中山东一路33号的大草坪上</i></b></p><p class="ql-block"><b><i>拍摄的电大班毕业照</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