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线游1

孙皓

<p class="ql-block">10月9日早上,我们乘坐吉祥航空的飞机来到了山西太原,前几天一直在报山西大雨,发生了水灾。今天的天气预报还报太原在下雨,怀着忐忑的心情,登上了飞机。现在从飞机的舷窗看出去,下面还是厚厚的云层,还在下雨。</p> <p class="ql-block">10点出机场后,天下着小雨。我们与包车的司机踫面后马上驱车往五台山景区。现在要出高速进景区了,这里巳经不下雨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住宿在景区里,在“五爷故里”旁的一处民宿。</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按五爷庙的格局,造了庙和戏台,只是规格小了些。</p> <p class="ql-block">稍作休息后,司机开车把我们送到半山腰,从菩萨顶的后门进入寺庙。</p> <p class="ql-block">“粥济有缘”大锅院历史上为菩萨顶舍粥之处,因内置三口大铜锅而得名,每逢腊月初八佛袓成道日之际及寺院举办重大法会期间,菩萨顶都会开锅舍粥于广大信众,场面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大锅分别铸造于明万厉三十九年(1601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国家级5A景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里的金刚殿。</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里的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大多数寺庙里都供奉着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又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靑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五台山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佛教气氛浓厚。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里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刻在照壁上的“大悲咒”。</p> <p class="ql-block">康熙帝曾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帝朝拜了六次,这二块御碑分别是当时康熙帝与乾隆帝在菩萨顶留下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这块是乾隆皇帝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座落于五台山灵鹫峰上,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称真容院,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现建筑为清代时遗物,它以黄教首府和皇宫式的建筑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帝敕令重修菩萨顶,并破格允许在殿宇上使用黄色,意为菩萨顶与皇家建筑同等规格。并在其前后大门设官永镇守护香火供器,处处显示出皇帝“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这在四大佛教名山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菩萨顶的108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顺治皇帝归山词,传说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p> <p class="ql-block">“灵峯胜境”是康熙帝所题,在峯字上明显缺了一横,导游介绍说,这是康熙帝存心所为,表明了他多次来五台山寻父,没找到,留下了一丝遗憾。</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出了菩萨顶的大门,来到了大圆照寺。圆照寺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明永乐年间,印度高僧室利沙应诏至五台山讲经,敕封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室利沙圆寂后,明廷降旨将其舍利分别在北京真觉寺和五台山普宁寺建塔瘗埋,并重修普宁寺,后改为圆照寺。为五台山最早的黄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第二年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安顿。同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这是五台山第一座寺庙时称大孚灵鹫寺,唐代称大华严寺,明初赐额大显通寺。位居五台山十大靑庙和五大禅寺之首。</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第一钟</p> <p class="ql-block">大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殿宽28.2来,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纯砖结构,外观为七间两层楼房,殿为是三间穹窿顶砖窑。</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千钵文殊殿 这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五座主要建筑——千钵文殊殿。殿西三间,宽13米,进深9米,硬山卷棚顶。殿内正中佛坛上,有一尊造型非同一般的铜质镀金文殊像,高达5.4米,系明代万历九年所塑。这尊文殊像,大家一眼就看得出,他共有五个脑袋,从下到上渐次缩小,但五副面孔虽有点不尽相同,却均是那么明眸生辉,面含聪慧,美而不俗。文殊菩萨半跏趺坐于狮背上,身着妙宝天衣,头戴七宝佛冠。从身体侧位 伸出无数臂膀,每只臂膀上又生出无数只手.,据说共有一千只。一只手上托一金钵,每一个金钵中端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于是千钵文殊又称“千臂千钵释迦文殊菩萨圣像”。无论是臂还是手,均血肉丰满,脂肤细嫩,显示着青春活力。最下面的两只手,一手摇着铜铃,一手拄着一柄金刚杵。铜铃与金刚杵均为法器,以此警示世人应迷途知返,遵法行事。这尊明代雕塑其造型之优美,做工之精妙,不仅在五台山堪称精品,就放诸全国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铜殿,铜殿后是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铜殿。五台山铜殿——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内。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铜殿宽4.7米,深4.5米,高8.3米,铜殿雕花镂空、飞翼翘角,光彩夺目。殿内四壁铸有铜佛1万尊,精美无比。殿内供奉铜铸文殊坐狮像,铸艺高超,表情逼真,是明代铜铸佛像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所以五台山又为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五爷庙”。传说文殊菩萨借的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p><p class="ql-block">不过文殊菩萨很快就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就为他建造了庙宇。</p> <p class="ql-block">现在到五爷庙烧香的人很多,都是一大早赶来的,下午烧香人就少多了。</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文殊殿又称万佛阁,殿内下层供奉明代脱纱三大士像,他们分别是:骑绿毛狮子的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普贤菩萨,骑朝天吼的观音菩萨,每尊塑像高约三米左右。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又名“万佛阁”。</p> <p class="ql-block">传说五爷喜欢热闹,于是人们就在五爷庙的对面建了一个戏台。这是其他们寺庙没有的。戏台是专为五龙王看戏而建。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请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旁的大白塔。</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进到塔院寺,参观大白塔。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寺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35.9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50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建成实心塔是因为佛教讲究的就是诚心实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下的大慈延寿宝殿。该殿原为大雄宝殿,但为了祝愿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延年益寿,遂改称‘‘大慈延寿宝殿’。“大慈大悲”为佛教用语,意为佛陀对人怜悯、慈爱。这里的“大慈”,指的是李娘娘,认为她是大慈大悲的人。 “慈延寿”即为大慈大悲的李娘娘延年益寿之意。</p> <p class="ql-block">围着转经筒顺时针转三圈,据说可以给人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大藏经楼。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身状如藻瓶,上下粗细相间,比例适当,造型优美,气势非凡。塔身上面是由粗及细的十三层轮状建筑,称十三天,也称十三相轮,十三天上面盖着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檐边吊装铜质垂檐36块,每块上挂风铃三个,连同束腰风铃,共计252个,塔顶是风磨铜宝瓶。</p> <p class="ql-block">白塔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塔院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赶到殊相寺时,已过了下午5点了,寺庙已关门了,很遗憾!</p> <p class="ql-block">广化寺是五台山唯一一座寺庙进行夜间夜景开放的寺庙,广华寺因为夜景极美成为现在的五台山网红寺庙,唯一一座晚上开门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今天五台山很冷,风很大,大家都不下车去拍夜景,所以只好在庙外匆匆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来到了五台山索道处,今天我们要小朝台,爬1080级台阶,到大螺顶,去朝拜五方文殊像。</p> <p class="ql-block">登黛螺顶的台阶路名为“大智路”,取文殊菩萨智慧之意,由1080阶台阶组成,虔诚的佛家弟子经常一步一叩或三步一叩,拜上黛螺顶,表达自己的清净之心。</p> <p class="ql-block">登黛螺顶有三条路。一条是左边坡度较缓的古道,虽然斗折蛇行,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一条是1995年修建的空中索道缆车;另一条是右边1991年由台湾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全长508米,共有1080级由青石铺成的台阶的“大智路”。五合山是文珠善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又称大智文殊,所以此路被命名为“大智路”,1080级台阶表示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十界。十界又各有“百八”烦恼等,合起来就是1080。僧人们称,登“大智路”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等。</p> <p class="ql-block">从山上俯瞰看对面的台怀镇,大白塔、菩萨顶等寺庙星罗棋布,尽映眼帘,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善财洞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黄庙,建于清朝。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景色非常优美。</p><p class="ql-block">寺分上下两院,相距约百米,下院是主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坐东向西,中轴线上有三进殿宇,两侧则是禅堂僧舍,布局也颇庄严。上院处在悬崖绝壁上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别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悬崖上有石洞称“善财洞”,当地僧众认为这是善财童子修炼养性之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看到许多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以三步一叩或一步一叩的方式来完成小朝台的朝拜。</p> <p class="ql-block">男女老少,朝拜的数量之多,让人吃惊。要知道以这样的方式上大螺顶,没有半天的时间是不行的。</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的风景真的是漂亮。</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黛螺顶,古称大螺顶。是五台山佛教寺院中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寺院。</p> <p class="ql-block">在五台山黛螺顶寺院内中轴线上第二座大殿就是旃檀殿,殿座六角基台,边长10米。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六角外墙上刻有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应化事迹,在五台山的寺庙中别具一格。殿内供奉旃檀佛。这尊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那种坐像,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高1.7米,左手下垂,右手曲臂向上伸,故此佛称为“旃檀佛”,此殿称为旃檀殿。下垂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p> <p class="ql-block">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顶的主殿。此殿面宽16.5米,进深11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殿内供奉着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铜像,高约2米,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p> <p class="ql-block">五个台代表五种智慧、五种作用、五种颜色、破众生的五种浊恶、断众生的五欲尘劳,这都是有针对性的。就是你有哪种烦恼,哪个台就起作用。</p> <p class="ql-block">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欲登台进香拜菩萨,都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春,将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将中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禀告了乾隆。</p><p class="ql-block">乾隆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难以攀登。暗自放弃了登山顶的奢望,可是他又想朝拜台顶的五方文殊,于是给青云和尚出道难题:“三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但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青云和尚不敢违抗只好答应。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到第三年还没想出办法,这可把青云和尚愁坏了。说来也巧,这个寺院有个小和尚,叫栓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出家人有五戒:一不要杀身;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这次他犯了偷盗之戒,可是青云老僧这次没有按清规戒律处罚,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p><p class="ql-block">三天头上,栓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青云和尚很满意,立即照办。这个办法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这就是小朝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大螺顶的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大螺顶出来,本想坐缆车下山,转念想想还是徒步下山,顺路看看沿途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金界寺。又名上师塔院,位于黛螺顶的东北山麓。寺院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就势,是从黛螺顶北侧下山的必经之路。文革时被破坏,后来能海上师灵塔建于此,故称“上师塔院”。而后能海上师的弟子清海上师、清定上师也建塔于此,金界寺成为了大般若宗追思先祖们重地。</p> <p class="ql-block">金界寺中的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金界寺中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出了金界寺,我们离开了五台山驱车前往悬空寺。</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悬空寺的途中,经过东台,远远望去东台的望海寺已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在东台门口停下车,拍了几张照片。往里私家车不让进,只有景区的大朝台景观车才能进,大朝台一圈要一天时间,车费每人350元。太贵了,我们就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沿途没有车辆,道路很好开。道路二旁的华北落叶松已开始变黄了,让人看到了深秋的景色了。</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呈“一院二楼”般布局,总长约32来,楼阁殿宇40间。南北两座雄伟的三檐歇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股的悬崖峭壁上,三面的环廊合抱,六座殿阁相互交叉,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天下巨观”为明朝徐霞客所题。</p> <p class="ql-block">此为悬空寺南楼,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有纯阳宫、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纯阳宫也称吕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宫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殿内塑像为明代的泥塑珍品;三官指赐福于人的天官,赦罪于人的地官,为民解厄的水官。泥塑最高约2米,是悬空寺最大的塑像,下面左右均为侍女和老少臣子,天蓬元帅,龟蛇二将。雷音殿是佛教殿堂,位于南楼最高处,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弘扬佛法时,声音如雷鸣般响亮,所以称雷音殿。</p> <p class="ql-block">“壮观”二字为诗仙李白所题。我身后右边为北楼。北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于最低层,供奉五方佛而得名。观音殿在楼中层;三教殿是体现“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阁,位于悬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层。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开始进入悬空寺。今年山西对持有江浙沪身份证的人实行免票。又实惠了一百多元。</p> <p class="ql-block">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来,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长线桥将佛广田、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中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的观察悬空寺的建筑结构,看到有许多木桩深嵌在悬崖的崖壁中,外面的木桩只起到支撑这些深嵌木桩的作用,这是古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如此巧妙的工艺,让人深深佩服古人的建筑智慧。</p> <p class="ql-block">出了悬空寺,来到了悬空寺对面的纪念碑。碑顶为马踏飞燕雕像,中国旅游协会的标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