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牟定的左脚舞一跳跳进了国家“非遗”名录,一跳跳进了中央电视台,跳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了全球知名舞种。牟定,村村都有左脚舞表演队,特别是彝和园内,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是左脚舞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彝和园——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家园。占地面积1095亩。园区以园林水体景观为基础,以明清古建筑人文风情元素为载体,以浓郁的彝族左脚舞文化为灵魂,将传统的民族古镇建筑文化、彝族民俗文化与现代休闲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凸显彝族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商品,彰显了牟定地区的彝族风貌。</p> <p class="ql-block">州民协这次牟定采风行的成行,得益于彝和园总经理州民协副主席沈华映的赞助支持,当艺术家们风尘仆仆从远方赶来入住和缘居,沈总的热情让远方来的客人瞬间感觉到了宾至如归。</p><p class="ql-block">一出和缘居,寻着欢快的左脚舞曲调而上,街道两边商铺里多姿多彩的彝绣服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当我们沿街欣赏完绣品到了舞场,跳左脚舞的人群已经散了,吃完晚饭,天上飘来了牛毛细雨,我为晚上没能加入牟定左脚舞的行列而惋惜。</p> <p class="ql-block">天一亮,昨晚的遗憾已被今天的行程充斥,腊湾,彝语里意为有月亮倒影的地方,一个古老神奇传统的彝族村寨,足以令一群热爱民间文艺的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车到腊湾,热情好客的彝家人早已端着热气腾腾的米酒等候在了寨门口,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甫旺,副主席沈华映、起云金、宋晓霞,何元金,还有楚雄州文联老周主席,李光彪主席率领我们一行人在彝家姑娘清脆的迎客歌声中每人喝完两杯香喷喷的拦门酒才进入到了寨子。</p> <p class="ql-block">腊湾村彝族风情浓郁,独有的“玛咕舞”又称“老人舞”,被誉为人类古老舞蹈的“活化石”。“玛咕舞”一般由40至70岁左右的人自行参加,以三胡伴奏,舞步复杂多变,通常只有在节庆活动和喜事场合上才能看到。今天,由于我们的到来,“玛咕舞”传承人们特意为我们表演了他们这一独特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老人舞彝语“玛咕”,起源于古代毕摩舞蹈降豹救人的传说,后经腊湾彝民整理编导、创作传承而保留下来,是现如今全国唯一濒绝的舞种,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玛咕”(老人舞)完整的套路共有24跺脚,从开场舞“乌扎若”一跺脚开始,依次跳出二跺脚“若扎若”三跺脚“玛扎若”齐扎若、若扎若、采扎若、提扎若等24跺脚,层次清淅,相互连接,优雅轻柔,音乐舞蹈形象层出不穷,主要伴奏乐器是“三胡”。</p> <p class="ql-block">舞蹈中,从开头到收尾的24段跳法旋律大致相同,但跳法各不相同,且动作幽雅,难度较大,学者甚多,会者甚少。跳法较为讲究,进退从容有序,丝毫无慌乱之感,得体自然。同时,老人舞又是一种相对轻松、灵活的舞蹈,不限制人数,一人、两人或多人都可以跳。跳老人舞,有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内心非常愉快,具有活跃气氛,强身健体的功效。弹跳结合,边跳边弹,步调繁琐,又不凌乱。</p> <p class="ql-block">腊湾还传流着这样的规矩,“玛咕”(老人舞)一般由50岁以上的老人自行参加,老人不上场,年轻人绝对不能跳。三胡声不停止,月琴不能奏响。彝寨中无论谁家嫁娶,都由老人领跳三曲老人舞之后,年轻的彝族姑娘小伙才可跳青年左脚舞,直至通宵达旦。一夜歌舞,一夜狂欢。以昭示主人家将迎来吉祥平安、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今早欣赏到的老人舞并不完全都是老年人在跳,他们之中还有几个中年人和一个小孩,这样的搭配可能想告诉我们他们的这一独特舞蹈传承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优雅的音乐,温柔的舞步看似简单,步伐却变化很快,而且难寻规律,连我这个“一听音乐想,脚扳就发痒”有舞蹈基因的“舞蹈老师”也难一下就融入他们的队伍。</p><p class="ql-block">欣赏完舞蹈,品尝完当地美食,我们驱车爬了一段凸凹不平的山路,在彝族向导的引领下,徒步向位于腊湾村境内的寨子山顶奔去。</p> <p class="ql-block">寨子山是牟定县境内海拔最高(海拔为2750米)具有原始森林气息的大山,山内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植物、珍贵药材、野生菌等绿色食品星罗棋布。</p> <p class="ql-block">今天恰逢霜降节,天气阴沉,连续下了两天的雨,地面湿漉漉的,正是登山的好日子,我们一行男女老幼一下车,就随向导钻进了森林里。黑黝黝的森林里我们踩着厚厚的落叶和满地饱满的“锥栗果”在若有若无的“路”上攀爬,杨甫旺主席带来调研的大三学生们沿途辨认着各种野生菌的名字,民间艺术家们则一路捡食着“锥栗果”回忆着各自孩童时代怎么去大山里捡“锥栗果”勤工俭学,怎么把“锥栗果”当饭吃的故事。我们的起主席收获了几棵蕨类植物说要带回栽在自家的假山里。</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来到山顶,一群猴群在树上嬉戏,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影响到它们的欢愉,向导说,这个山这条路,他带其他领导们来过几次,都没有遇到猴群,今天运气不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山太大,猴群随时移动,他也不知道猴群什么时候会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山顶有一片平缓的草地,乱石从中,插着些木牌,向导说:这里是腊湾彝族祭祖的神坛。山里还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二月八马樱花节的传说、甜白酒的故事、老人舞、姑娘房、踩青棚的流传,彝族《相思调》的由来、都源于此山。</p> <p class="ql-block">在山顶象征忠贞不渝的“望夫石”上,艺术家们分别留了影。</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采风愉快结束,此山蕴涵的传奇故事、文化内涵和具有的奇、秀、险及物产的丰富,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完整性都被大山独有的天然屏障和绿色外衣所包围,被深深融进了艺术家们的文字里,歌声里,舞蹈里。</p> <p class="ql-block">文/宁培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