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小河

卫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淖尔荒原,发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距今3500-4000年间青铜时代的聚落墓葬遗址。因为出土了神秘的小河公主而闻名于世。这些年对于小河人是从哪里来的?小河人的精神崇拜、生产生活是什么?为什么光有墓葬而找不到他们住在何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10月我跟随新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小河墓地的发掘队长伊弟利斯老师进入罗布泊荒原探险。去找寻三千多年的小河人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罗布淖尔荒原位于新疆的东南部,北为天山的前山地带的库鲁克塔格山,南为阿尔金山前山阿斯腾塔格山和库木塔格沙漠。向东越过三陇沙低丘,接疏勒河谷地,与甘肃河西走廊相通。由于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南北隆起,中部下陷形成一个平坦而广阔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就是罗布淖尔荒原。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势最低的洼地,最低海拨768米。周围高大山系发源的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还有东来的疏勒河都曾汇入罗布泊。罗布泊二十世纪60年代湖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今天的农二师三十四团垦区)建大西海子水库,同时引孔雀河水入塔里木河,使罗布泊失去了重要的补给来源,上世纪70年代罗布泊干涸,在卫星图上成为著名的“大耳朵”。由于上游开垦用水,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断流,新疆籍的人大代表向中央建议,为使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不连成一体,从博斯腾湖调水到孔雀河,再通过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朱镕基总理非常重视并釆纳了专家意见,伊地利斯老师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参与了提案。我们今到若羌,一路上塔河胡杨秋色美,库尔勒到若羌的高速公路很快通车了,环塔里木盆地铁路也全线铺轨完成。公路两边几十公里的湿地保护区更加漂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塔里木河是新疆的母亲河,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河,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年泾流量约400亿立方米,曾经汇入罗布泊,现在塔里木河的终点是若羌的台特玛湖。塔里木河已经流不到罗布泊了,但是台特玛湖与罗布泊有古河道相联。孔雀河是博斯腾湖的溢出河,流经铁门关,向东南方向流入罗布泊,长500多公里,年泾流量21亿立方米。从这一幅奥维截图中,上边的孔雀河与34团附近的塔里木河,有古河道连接,在塔里木河水势盛大时,与孔雀河合流进入罗布泊,反之亦然。两条河流进入罗布淖尔荒原之后,之间的分水岭高差不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之间的罗布淖尔荒原有着丰富的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这里在种族人类学上是典型的“接触”地带。古代希腊、伊朗、印度、中国内地的文化在这里汇聚。这里有距离今天3500–4000年的古墓沟遗址和小河墓地;汉晋时期的楼兰古城,汉晋时期的营盘古城,西汉以后,中原大地的人们从居卢訾仓、楼兰西走前往焉耆绿洲就是沿着孔雀河谷的坦途行进的,孔雀河谷北岸有峰燧十多座(最新考古发掘证实这些峰燧是唐代中期为防范吐蕃人的入侵,在孔雀北岸建造的峰燧群),东西方向,一线铺列直到焉耆。在三十四团还有十九世纪后期的蒲昌城,是清朝左宗堂收复新疆以后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赫定、斯坦因先后来到了罗布淖尔荒原。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提出了新疆的地理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天山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夹的就是罗布淖尔荒原。他测出了罗布泊的位置比大清帝国的地图差了一个纬度,震惊了西方地理学界。第二个来到这里的就是斯文赫定,著名的罗布人额尔德克带着赫定找到了楼兰古城。1934年额尔德克告诉斯文赫定说“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斯文赫定让他的团员,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瑞典老乡贝格曼跟随额尔德克前往,成就了贝格曼在世界考古界的成就,贝格曼另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是黑水城的居延汉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从这幅奥维截图上看,贝格曼是沿孔雀河的一条叫库姆河支流,经过七天划着小船找小河墓地的,图上由北向南的一片白色的河床沉积的带状区域就是当年的河道,1934年这里的河水很大。这条河是从主河道上分岔流出来的,而不是汇入孔雀河的支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奥德克的帮助下,贝格曼从这里下船,距离小河墓地以西四公里的小河,贝格曼就用“小河”命名了这条河。这个墓地就是“小河五号墓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5号墓地”有三百三十多具棺木,贝格曼挖掘出土了“楼兰公主”木乃伊,高鼻深目,清纯美丽,看不出来年龄。贝格曼当时想把她带走。但在晚上大家居然做了相同的梦:“楼兰公主”请求不要让她离开小河,因为下一次月圆之夜,她将在月光下复活。第二天醒来全队都聚集在“楼兰公主”身边,等贝格曼改变了主意,当贝格曼许诺不带她走后,她居然露齿一笑(全队都看见了!),也许就是因此,贝格曼称她为“东方的蒙娜丽莎”。贝格曼其实最后还是把“楼兰公主”带回瑞典了,如今陈列在斯德哥尔摩人类学博物馆中。下图是刘玉生胶片拍摄的被贝格曼称为“死亡殿堂”的小河墓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小河墓地考古队。由伊弟利斯担任队长,2002年12月底到达小河地区,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取得成果。这一幅图是网上下载,左边穿红色羽绒服的就是伊弟利斯,伊老师当年才50多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去小河的路很难走,从218国道要过塔里木河的一个固定闸门,结果今年塔里木河发洪水,既使过了闸门,有一道岔河拦住去路;环塔铁路的便道由于铺轨施工完成了(物资可以从轨道上运输了),便桥拆了;往南10公里户外房车营地附近还有一个闸门,就是这张截图。顺利过了塔河,但是原来直线穿沙的路线从36公里就变成50公里了。先由南向北找到老路。这一路领教了什么叫冲沙。老司机讲每次到小河进去二天,出来三个小时,为什么?车辙印没有,即使手机上的奥维轨迹,也不能精确的指导具体眼前的判断。沙漠下面是塔河或者孔省河的河漫滩,就是俗称“白土”、“蹚土”,这是长距离河流搬运沉积的非常细的颗粒,车走在上面与镗水一样,吸车轮。如果进入没有压出车辙印的白土区,我给了三个境界:魔鬼搓板,抖动颠箥的频率让人心颤;炮弹坑,起伏不大,动静太大;干河床,先直下再直上,要求陆巡79先开路,给个车辙后面的车就不一样。简直就是车的炼狱。这里是日系硬派越野的莱,别的车就不用讨扰这片荒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对小河的情感是不能用文字描述的,称他是新疆考古界的“老狐狸”,沙漠之狐太形象了;说他是“小河之子”,他总是很谦虚,说老汉老了。2002年12月底小河考古队在他的率领进入小河,2003年元月3号父亲就去世了,一个新华社记者出去,回来说组织上还是让我给你说一下。已经是元月5号了。他回去给父亲过了一个“头七”乃孜,就匆匆赶了回来。在小河考古期间他们考古队先后有四个人的亲人离去,没有见上最后一面。他觉得对不起家人和大家,所以伊老师对小河的情感很深。我选了这一张照片,伊老师坐在一个粗红柳树上,身穿蓝色冲锋衣,脚登黄色沙漠鞋,手机扣在手上(找座标),眼睛望着小河方向,闪闪发光。他们当时来小河主要靠双脚,一天两瓶矿泉水,干粮就是馕。跑遍了小河周边的每一块沙包,红柳包。他的术语里那个黑黑的红柳包,一看就是黑黑的;那个方形的红柳包,就是很明显的,他是靠这些特殊地物来定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个叫“龙头”的地方,自然生长的大枯红柳树向龙头的形状,龙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小河墓地的方向,到了这里,从老路36公里已经走了一半了。伊老师在龙头下堆一些红柳根来加固“龙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地方就是著名的“大红柳包”,沙漠中到处都是路,只要车能压出来;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通过。进出小河所有的路都必须经过这个大红柳包。二十来米高的红柳沙包,上面有干枯的巨大红柳树的枝干,也有迎风摇曳的新红柳枝。一代一代的红柳,几百年了,见证着罗布淖尔荒原的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墓地共有五层叠落在沙丘上。我们眼前的这些船形墓,是曾经被盗的墓。正式挖掘是按照4米*4米的探方顺序,先将最上层被盗的船形墓有序摆在这里,伊老师说便于后来研究者对木头进行研究。有探方编号,照片保存。考古队共发掘167个墓,早期盗挖190多个,共300多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左边的骨头雕塑是艺术家的创作,材料是玻璃纤维材料,比较轻,不怕风。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不必去猜想,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映照,用这种方式去和4000年前的人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网上下载的照片,随着上层的发掘,再往下一挖流沙向水一样下来了,别的棺墓就露出来了,用箱子罩起来,麻代装上沙子堆起来加固。在南北长70多米、东西宽30多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巨大开挖现场。在北京的专家组提出一半开挖的可行性,伊老师说这不是黄土地区,土的自稳能力强,而沙土不一样。最后专家组釆纳了现场的意见,进行全面挖掘。挖到第四、五层留了一个男姓和小孩的墓,再下边就没有挖了。挖完之后又要依据原来的位置一层一层全面做复原,按科学方法把柱子复原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挖掘后复原的小河墓地。我拍到一张照片,为加固一个胡杨木柱用的螺纹钢,才不到20年就已经锈蚀严重了,而这里每一根木头都超过3500年了。哪里有什么永衡的东西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考古工作跨4个年头,陆续历时10个月。被贝格曼称为“死亡者神圣殿堂”的小河墓地,是这一区域的最高点,10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从我们的营地看到小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三张照片为网上下载。关于小河人的生殖崇拜,一般来说缺什么少什么就崇拜什么。三四千年的人们条件坚苦,繁衍生息是大的问题和矛盾!所以生殖崇拜是必然现象,同时小河人的信仰系统是万物有灵的萨满原初宗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女姓棺木上立的是男根,是由胡杨木削成的木头柱,柱子自下而上逐渐变细,涂成红色,用矿物赭石染料。柱顶梆着牛头。通红的立柱挂着牛头煞是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是刚刚开挖出来女姓棺木前的男根立木,埋在沙子里,3500年的历史,颜色艳丽。只要出露于地表,短短20年不到,已经只剩下木头的颜色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女姓墓中有木祖,这张照片是距小河以西直线距离600公里的同一时期北方墓地出土的男姓木祖,一般是一个,也有一个墓葬二个到三个木祖,反应当时女姓氏族社会的特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男姓棺墓前的女阴立木。上部用木炭涂黑,下部用赭石涂成红色。我们刚开始认为船浆型立木代表小河这里水系发达,人们划独木舟用的船桨,是生产方式的体现,其实完全搞错了。这是发掘时的颜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露在外面的女阴立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在现场给我们演示了小河人的丧葬习俗。先挖坑—放人(死者)—侧板(侧板用铜器砍出了的)—没有底(人的身体回归大地)—挡头—挡尾—小盖板(一块一块的)—现场宰杀牛—用剥下来的牛皮把棺材一包(一般是一张牛皮,也有二到三张牛皮)—放十三根红柳枝和一根芦苇枝—棺上放一些碎石—脚部放一个红柳枝—棺木前面是男根或者女阴立木还有生活用具,比如草编篓(盛饭用的)、梳子、羊骨头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北区,贝格曼发掘的红房子,墓葬非常讲究,本来有一个柱子标记,伊老师没有找到,被谁拿走了,7层牛头,是一个女人的墓,板子上有彩绘。北区还有一个10号墓,非常重要,男姓的墓,毡帽与别人的不一样,有皮花边。墓主人有三层腰衣,随葬7条蛇身(不是蛇皮),有可能是萨满巫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公主,头戴毡帽,身上盖的是毛毯。金发,眼框凹陷,脸上有彩绘,但没有面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说从体质人类学对女姓线粒体分析,小河人有早期的东亚人、南亚人和欧罗巴成份。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立场,可以追踪到新疆现代民族与周边地区居民的相互关系。《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地人骨研究》(韩信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出:古墓沟与南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和咸海青铜时代的居民更接近,与帕米尔塞人,古楼兰居民,在系统学关系上属于不同的欧洲人种类型,是比古楼兰居民时代更早的人种学类型。古墓沟位于小河东北50公里。是一个时期,同一群人。但是古墓沟的太阳墓地的丧葬方式与小河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崔银秋教授团队在2021年10月27日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文章“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古人类基因组源研究”,对5000–3500年前古人类基因研究发现,这一支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中东部广袤区域的古老遗传谱系,与青铜时代欧亚草原人群及中亚绿洲人群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在1万年内没有显示与其他族群混合的迹象。可能与塔里木盆地沙漠环境形成了天然的遗传屏障有关,长期的遗传隔离。小河人群祖先成份形成的时间至少在183代以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今天看美丽的小河公主,回望历史而不背包袱,领略风景,自信地走向末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公主的穿着是像今天夏威夷草裙类似的这种裙子,可以穿好几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人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是农业种植。随葬品中有小麦和黍。首先,小麦源于古代两河文明,是圆锥小麦与田间杂草节节麦的天然杂交与染色体的天然加倍而培育。新疆分布大量的野生节节麦。小河出土的小麦有4000年,曾经是中国最早出土小麦的地方,但是后来在阿勒泰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发现了5000年前的小麦粒。小河出土的黍,也就是小米,来自中原。汉文化是小米文化。说明在4000年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孔雀河流域的人们与中原的物质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紧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黍和麦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墓地的男根立木上都挂有牛头,小河人的第二个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如果小河人祖先是高加索人训服了马,牛,并发明了马车。从他们迁徙的路线到小河,既没有马,也没有马车的随葬,但是小河的牛,确定是欧洲的牛,牛做为大型食草家畜,需要大片的草场,说明当时小河周围自然环境非常好,水草丰美。同时小河人还养羊。小河人的饮食结构中出土了奶酪,就是已经掌握牛奶和羊奶的发酵技术了。这张照片是当时挖掘时挂的牛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人还从事狩猎和捕鱼,在小河附近汉晋遗址上随处可见的一种淡水螺,碳14测定为4500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是我们看到的唯一的挂着3500年前的牛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人的毛织物有毯、毡、帽子。这是在自治区博物馆展示的毛线毯实物,有经纬线的,这个毯子的边是流苏边,也有绳状边的。日常护体保暖,可以铺地、炕、踞坐、踩踏。颜色有土黄、姜黄、深褐色和茶褐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毛毯的织造技艺高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毡是一种不经纺织而获至的毛制品。制作方法是取粗细毛,渗水,加力反复碾压,使毛交结在一起成为毡,可以制作衣、帽、鞋,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这三顶毡帽厚实尖挺,工艺精湛。中间是女人戴的,两边缠很密毛线的是男人用的。小河人崇尚红色,这个毡帽的红色线绳就是小河人的颜色。帽子中挷了一个伶鼬皮的装饰,还有羽毛装饰。都可以看出4000年前的小河人的时尚品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帽子对于塔里木盆地的人们来说,可不是用来装饰自己的,冬天防寒保暖可以理解,可是夏天也戴这样的帽子,为什么?就是太阳太毒了,这个毡帽晒不透。上次进沙漠下车走路,走过一会,发现帽子没有戴。一会就头晕,再走会中暑晕倒的。不得不把马夹用一根红柳枝挑起来当帽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木雕人面像。在古克里雅河的北方墓地和离小河很近的古墓沟都出土了类似的木雕人面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木雕人面有写意的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草编篓主要是用来装食品用的,其实就是吃饭的碗。这个偏造工艺很细,还有纹饰。内衬细毛毡,有奢侈品包包的美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的玉器比较少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河对“7”这个数字的神秘崇拜,手链七圈,木线绳绕7道,牛头最多7层,萨满巫师的随葬七条蛇。在这个区域里都有“7”的崇拜,可能认为“7”可以通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说周围都跑遍了,就是没有找到小河人居住的任何线索。光有墓地,人住在哪里不知道。我想当时人的居住比较简单,木架,红柳枝的墙,再糊上泥。一方面不易长久保存,另外最重要的是这里不断有人在这居住,后来的人们的生活面覆盖了原有的文明。按道理说依据当时人们的生产能力,要将这么粗大的胡杨木移动到小河墓地,不可能是远距离搬运,而是就近就地取材的结果。所以伊老师也认为方圆五5公里最多10公里应该就是小河人的繁息之所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派于宙带我们找汉晋古城遗址“L”城,临行喝酒壮行。你们是“沙漠交通部长”,喝酒开车!那才刺激!沙漠里没有酒驾一说,于宙回来快到营地时趴窝了,让其他人都走回去,自己一个人挖了半个小时才回来。要的就是这个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L”就城,汉晋时期的遗址,在小河西北约四公里的地方,年代就晚了近两千年了。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原来能出露的南侧城墙、东侧城墙之外,北侧城墙也被时隐时有的出来了,应该是“U”字城墙。东侧城墙有大面积被烧的痕迹。城墙上有大量作为投掷武器用的石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是南侧城墙用红柳加筋土筑成的城墙,两年年了,依旧完好,上面还摆放着石头,也可能是游客放上去的。这个遗址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考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现场讲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回头再拍一张照片。伊老师今年70岁了,他是考古学家,他对小河的感情是不能用语言形容,发掘过程中队中先后四个队友亲人的离去都让他难以释怀。要把历次在小河用过的鞋子埋在小河,这是他与小河的情感的表达。他从塔里木盆地考古野外采集了很多罐黄沙,准备等他百年以后像小河人一样铺在自己的棺木底下,回归大地母亲。伊老师希望从北方墓地到小河墓地再到古墓沟这东西600公里沿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进行普查,先从卫星图片入手,然后再实地考察,在黄沙之下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希望伊老师能够实现他的愿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小河看护站,两个看护员,在伊老师右边的是米泉老马,左边的是若羌文旅局的小伙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伊老师与看护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给看护站送矿泉水和蔬菜水果酸奶后,大家合影(左边第一人为甄晨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小河墓地伊老师与团员合影留念。从左到右,马玉山、李国斌、赵登文、严伍新、伊地利斯、于宙、云俊、杨卫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遥望小河,他们来自遥远的世界,遥远的年代,是东西方史前文明的“接触”地带。他们是女姓氏族部落社会,有初步的社会等级,并不完全平等。他们是青铜时代早期和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群人。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同时兼具狩猎、捕鱼等生活手段。他们信仰原初宗教,萨满文化,用麻黄,同时使用木器和草编用品。他们崇拜“7”这个数字,他们是典型的生殖崇拜。他们同时种来自两河流域的小麦和中原大地的黍。这里是古代希腊、印度、伊朗和中国内地文化汇聚之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