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凡穿过我军军装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部队是个大学校,是个大熔炉,还是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战友之间的情谊没有铜臭味,没有市侩气,情纯,情真,情又长,虽然分别甚至失联数十年,也总是难以忘怀,可谓年深愈醇,日久弥亲</p> <p class="ql-block">说起我和老指导员在失联55年后,竟然在一天之内重续前缘的经历,确实带点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我的恩师叫王佩林,1965年初任北京军区工程兵第四工区156团 (后改编为65军195师583团)7连的首任指导员。我I965年2月份入伍 到7连后,有幸得到王老的教诲与培育。他是我当兵后起好步、走 正路的首位引路人,是我由一个初涉世的新兵逐步成长,最终成为正师职干部的 头名杰出导师。</p><p class="ql-block">当年,我在王老手下工作还不到十个月,竟然就有三件好事落到我的 头上。 </p><p class="ql-block"> 一是我入伍6个月内先后受到连队4次嘉奖,刚滿半年就由战士直接提到8班任班长,也未配副班长,由我一人带 着16个与自己同年的新兵搞坑道掘进施工,而原来我们排4个班的副班长都原位未动,我想这是连首长有意要摔打磨练自己。</p><p class="ql-block"> 二 是当年9月29号,我当兵刚满7个月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情 况是,我团刚组建,连队的26名正副班长全是61年到63年入伍的老兵, 其中只有5人是党员,而竟让我这个新兵先入了党。</p><p class="ql-block">三是在连 队推荐下,经团里派人考察,让我接连出席了团和工区的学理论积极 分子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这三件好事接踵而至,我和周围的同志确实一点 也没有想到。 如今回想起来,当初我和部队任何领导没有任何私人关 系,也没有跑,更没有送(因家中人口多劳力少,生活相当困难, 入伍时身上仅带了20元钱,每月又只有6元的津贴,确也无钱可 送),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向连队领导说过,而王老和连队 其他领导竟给予我这么多无私的关爱。更使我铭刻于心的是,当我 在成长中遇到挫折和被人误会的时候,王老总是及时地进行帮教扶助 。因而,这些事情尽管已过了半个 多世纪,老指导员师情师恩却总是萦绕心头,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关系,我与恩师相处的时间却很短。先是入冬前老指导员升职 离开了连队,不久我也远离团队驻地张北县到外县执行任务,后又调 到65军机关工作。在此期间,老指导员被调往内蒙古军区,由于时间上错前差 后,从此我们便失去了联系。令人追悔莫及的是,因自己太木纳,不懂得 打听王老的籍贯,只听他的口音近似于北京普通话,后来寻找起来 也无从着手。多年来,特别是在我退休之后,对王老的怀念日甚,时 不时还有一种煎熬的感觉。遇到156团的老领导和老战友,我也总忘不 了打听王老的故乡是何省何县,如今在哪里落脚,但总也未能如 愿。</p> <p class="ql-block">“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事情来得真有点奇妙。50余年苦苦寻觅老指导员未果,而在短短一天之内竟续上了断缘,第5天就重聚于邯郸市。这是由于3名老领导和 战友的鼎力相助,终于使我如愿以偿,久蓄心头的师徒重逢重聚的宿愿终于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胡老发现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干部花名册。85岁的老领 导胡兴顺当年是156团组干股的干部干事,我先前曾向他询问过 王老的去向,他说记不得了。胡老是个热心肠,记忆力又非常好, 对我这个老部下以前托付的事一直放在心上。去年11月的一天,胡 老突然来电话告诉我,他偶尔翻出一本保存了50多年的全团干部花名册, 看到王佩林指导员是邯郸永年县人,便立即告诉了我。我听后激动不已,随即拨打邯 郸市的114查号台,找到了永年区退役军人爭务局的电话,我请他们 帮助查找,办公室小徐回复说王指导员并未参加退役军人的登记。 当时,我感到甚是失落,担心寻师无着会成为终生遗憾。于是,我将自己 写的一篇回忆老指导员的短文,两次发布到网上,企望此文发表 后,兴许能从知情的战友或网友那里得到老指导员及家人的信息。但 是,过了大半年仍杳无音信。</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曹老推荐了 一个热心又卖力的好部属。今年5月26日,是个大吉大利的日子。一大早,我 抱着一线希望,再次给我的另一个恩师曹胜珍去电询问。86岁 的曹老,是我到宣传股当报道员时的宣传干亊。巧 的是,他这次突然想起老部下秦振海曾在邯郸市任政法委副书记,而 永年县正归邯郸市管辖,他就立马穿针引线,两头传递信息,使我 和振海当天就取得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秦振海战友助我完成了半世纪的宿愿。过去,我曾听 几位老部下介绍过秦振海由一个复员兵干到正县级职位的感人经 历,但因秦入伍时我已调离团队5年之久,所以我对他只闻其名, 未见其人。秦对我托他的这件事十分热心且精心,巧上加巧的是他儿子正在 市公安局户籍科工作,当天就查到了王老户籍所在地,并给我发来 王老的电话号码和户口薄上的照片。我一看照片与恩师很相象,就 同王老通了个电话,尽管王老耳背没能说上几句话,我也觉得基本 可以断定找对了人。而振海出于政法干部的政治敏感,还是有点不 放心,第二天又派他儿子和区民政局一名干部到王老家拜访。秦的 儿子聪明又机警,边慰问边不声不响地进行查证。走访录相中有这 样一段对话:“你老转业前在哪个部队任什么职务?”“156团7连 指导员,内蒙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当时七连连长是谁?”“万 德志”。我一听,觉得完全靠实了,马上给振海发了个短信:“你 儿子一问连长的名字,就对王老作了准确无误的证实。真是将门出 虎子啊!”</p> <p class="ql-block">同秦振海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31日,我从太原乘高铁到了邯郸市。去前,我与振海商定,先到 邯郸市内小坐,饭后再去永年区,免得影响老人午休。谁知一下 火车,来接站的195师战友吕建国说要直接去王老家,我好生奇 怪。原来,为避免事前通知惊动王老,尽管两天前半夜一点多,王 老的三儿子从网上看到我当时发的回忆他父亲的文章,突然给我发 来点赞和评语,并作了自我介绍,我下意识地未马上作回复,到第 二天回复时也没有告诉我去不去,什么时间去。(事后才知道,振 海在邯郸市较大范围内转发了我回忆王老的短文,这才引起了王老 家人的关注。)这次说巧也不巧的是,秦的儿子同王老的大孙子认 识,无意中把我去拜访他爷爷的消息透露了出去。王老听说后,非 坚持让我先去他家。振海这才改变了原定的计划。</p> <p class="ql-block">同王老及家人合影,右为战友吕建国。</p> <p class="ql-block">我一进王老的家门,一下惊住了,十多平米的小客厅站滿了 人,王老祖孙三代十多人在一起迎侯我的到来。我向王老打了个敬 礼,两人紧紧握手好长时间才松开。王老1929年出生,1947年入 伍,已过91周岁,虽然比过去清瘦了些,耳朵有些背,但身板硬 朗,精神矍铢,头脑清晰,记忆力也挺好。交谈中,王老还准确无 误地提到了当年团里和连里几名干部战士的名字。王老每天都下楼 散步,下象棋,打太极拳。3个儿媳和1个女儿轮流伺候老两口,每 天做4顿饭,二老过得十分惬意,脸上总洋溢着喜色。我为他祝福 道:“好人长寿,您老争取打破全国和世界的最高长寿记录”,他 高兴得哈哈大笑。我想快点解开去年王老未到永年进行退役军人登 记之谜,王老说,他老家是永年县,转业后分到邯钢工作,去年搞 退役军人登记,是在邯钢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登记的,我听后这才恍然 大悟。当我向他表达感激之情时,王老只是淡 淡地说:“当时部队风气好,大家都那样。”而他反复了多次的一 句话却是:“谢谢你50多年了还想着我!”这不经意间的几句 话,更充分彰显了王老身上“不念己恩,不忘人恩”的传统美德和高 风亮节。</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白落梅有段论及聚离——缘份——感恩的话,寓意 颇深:“倘若这世间的相逢和别离,都可以洁净如一,那么我们应 该感恩这尘缘赐予的温暖。”天涯海角有尽处,思念恩人无穷 期。心存善念,有情有义,不忘人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理应成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恩师无私的培育之恩,战友纯洁的 帮扶之情,非常珍贵,应该非常珍惜,不忘感恩。然而,我们不应仅仅 局限于感恩他们对个人赐予的恩惠上,我们更要感恩气正风清的毛泽东 时代阳光雨露的沐浴,感恩当年部队纯洁无瑕的优良作风的熏陶, 还要感恩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气新风的重新吹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