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金山镇的九月半埔信仰习俗由来已久,相传是为纪念开漳名将辅顺将军马仁而立。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一到九月十七,四台大戏一齐在千家宫广场开演,历时七天,芗剧(歌仔戏)、潮剧等不同剧种同台竞技“各显神通”,精彩纷呈,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慕名前来。</p> <p class="ql-block">每年九月十一,千家宫都会组织香阵抬着辅顺将军神像到漳州市芗城区民主里马公庙进香割火。在九月半埔这七天里,辅顺将军也是一改往日形象,由往常的文相转为身披金甲帅盔的将军打扮,进香完毕,即标志着九月半埔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这七日戏,常年是“四台斗”,个别年间也有“五台斗”。头台是龙岩水客出的钱;二台是当地福户出的钱;三台是商店与船民出的钱;四台是附近山区农民出的钱。</p> <p class="ql-block">旧时搭在东建圩的彩门。</p> <p class="ql-block">据老人回忆,原九月半埔是在今金山公社岭附近。</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纸扎戏台——“锦棚”。“九月半埔”演戏独具特色,就是戏台宽敞,适合演大班戏。还要雇请剪纸艺人,进行装饰布置,五颜六色,光彩夺目,群众称为“锦棚”。“锦棚”的模式一般是:戏台中脊两端,结扎两条一米多高的“屋脊龙”,中间挂“龙珠”,意为“双龙戏珠”。台前顶部结扎五组衬托花草树木、亭台楼阁之类的景色,下部以木框装成三至四组横匾,内饰有戏文故事的人物塑像。戏台两边还扎有“鱼吐水”。距台前二尺,两边各立一柱,各扎一龙盘缠于柱上。庙会期间,男女老幼,蜂拥而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后来因戏台制作工程浩大,费时费力等一些列原因,戏台逐渐改良。</p> <p class="ql-block">现今的千家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笔者家的千家宫香火袋及平安符。</p> <p class="ql-block">笔者外婆家就在千家宫附近,小时候每年都会跟哥哥姐姐们去现场“赴闹热”,因此,九月半埔也算是我美好童年记忆中的一个片段。这两年因防疫的需要,九月半埔暂停大型活动。今天又是农历九月十七,刚好赶上九月半的“尾声”,故随笔写下以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