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鏻书法艺术赏析

笔墨烟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王之鏻简介</b></p><p class="ql-block"> 王之鏻 名德枢,1942年生于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字海》编审委员、原国际名人画院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他的楷书初学柳公权,后习颜、欧、赵诸体及魏碑;行书初学文征明,后师承沈尹默先生,并潜心学习“二王”;先后受到杜襄、郑诵先、虞愚、吴玉如、启功等诸位先生的教诲。书风力求典雅、遒丽,富书卷气,寓刚健于婀娜之中,以行书见长。王之鏻先后被《中国古今书家辞典》《现代中国书法家名鉴》《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收录。</p><p class="ql-block"> 1979年获全国书法比赛优秀奖;1981年获澳大利亚主办亚太地区书法比赛优秀奖;1987年获北京中青年书法家十佳称号;1991年赴新加坡雍宝斋举办个人展览,受到新加坡书坛耆宿潘受先生赞赏;1997年赴澳门举行展览,受到当地同道好评。2010年在保定博物馆与袁辉先生共同举办书画联璧展,其作品被高价收藏。</p><p class="ql-block"> 王之鏻认为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必也不可能一代胜过—代,面对历史上一座座艺术高峰,后人常常感叹“无以胜之”,经过终生攀登“虽然可以新颖却难于更加伟大”(鲁迅语)。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历经近现代几次重大文化断裂及多种因素的外向逼迫和制约,在表面繁荣下潜藏着危机,其主要症结是书坛整体文化素质的严重失落。基于此王之鏻提出了坚持“深刻保守”的主张,倡导以秀丽工整见长的书风,不无纠正时弊之效。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的重视,并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宣讲,激励王之鏻就这一主张的内涵加以阐明和界定。王之鏻的座右铭是:在艺术探索的路上,要有“天下皆吾敌而不改其度”的心理准备。</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家有关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各国政要;韩国总统金泳三及前总统卢泰愚、葡萄牙总统桑帕约、台湾蒋纬国先生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思新意在法度之中 悟妙理于纵横之外</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谈王之鏻书法</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杨遇泰/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之鏻(德枢)先生是一位学者,他为人温文尔雅,谦卑为怀,于文史、戏曲、武术、诗词、书画、传统医学均有研究。其书法委婉纡徐,书风儒雅,有文人风貌。先生在京剧团专事书写字幕多年,笔精墨妙,闻名遐迩,不但在梨园界口碑甚佳,亦有很多文人因听戏赏其书法而结缘。鉴于他学术造诣深厚,德、才、望之卓著,北京市人民政府礼聘他为文史研究馆馆员。</p> 王岐山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影。<div><br></div> 郭金龙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影。 2008年北京文史研究馆赴印尼举办中国传统书画展,王之鏻参展并题写展览名。 2008年随北京文史研究馆赴印尼举办中国传统书画展。 2008年随北京文史研究馆赴印尼举办中国传统书画展。 2008年随北京文史研究馆赴印尼举办中国传统书画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古人绳墨 开一己生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之鏻先生家学渊源,其父在古玩、金银珠宝业堪称翘楚,精于鉴定,辨伪去妄,眼光犀利;兼擅书法,朴茂古秀,楷在欧、赵之间,行则逸少遗风。</p><p class="ql-block">先生幼承庭训,六岁学书,以柳体为基,兼学颜、欧、赵诸家,打下坚实基础。儿时,北海画舫斋、琉璃厂南纸店等都是父母带他常顾之所。跻身文人墨客行列之中,耳濡目染,使其书画修养与日俱增。15岁时,他就在北京首届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获得优秀奖。这使他受到极大鼓励,更加刻苦研习书法,日日临池,渐熟八法之要,继而广摹各体之势,兼修文学、诗词等,博学问以究古人之法。此后,他的作品在国际、国内各大书展上屡屡获奖。</p><p class="ql-block"><br></p> 本世纪初在家中习字。<div><br></div> 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尤对“二王”行草体味最深。20岁时,看到沈秋明书法,顿时被其清隽秀朗,风度翩翩所吸引,自此,便一发不可收,几十年如一日,如痴如醉,临池不辍,终形成自己儒雅书风。沈尹默字秋明,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其书以“二王”为本体,妍美流畅,格调高古。以其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是当代文人书法的杰出代表。之鏻先生对沈字的偏爱来源于其性情、学养与沈字的儒雅文风高度契合,正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div>先生学书曾先后受益于杜襄、启功、吴玉如、郑诵先、虞愚等。其中以启功和吴玉如二位先生对其影响最大。启功先生见他学沈书极似,便把自己收藏的沈书真迹倾囊而出,交给他临摹,并对他说,不急于参加书协等社会组织,“咱们就拉线儿瞧活儿吧”(指自己长本事为重);他向吴玉如先生请教书法,先生对他说,“以后你来我这儿,咱们少谈书法,多谈学问”。之鏻先生后来说:“这二位的话,当时不甚理解,以后越来越体会到他们的深刻用意,真是金针度人,受益终生”。这对他树立人品、学问重于技法的学书理念奠下基础。</div> 启功论书绝句三首 132cmX63cm<div><br></div> 为四大名著题名<div><br></div> 《红楼梦》效果图<div><br></div> 王之鏻行书技法光盘<div><br></div> 之鏻先生中学就读于名校北京四中,大学升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不料中途因病休学,就此离开高校。遗憾之余,迎来了决定其命运的另一机遇。为恢复健康,之鏻先生曾有幸拜谒施今墨先生,并多次聆听教诲。施老本已答应亲授,并嘱其书写“学医志愿书”,后因时局原因,虽未能如愿拜师,却获益良多。并在先生鼓励下通读了中医的多部经典著作,增长了中医学知识,对健康的恢复大有裨益。他还正式拜师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郑时敏先生,从此,勤奋练功,一招一式日趋精到。郑先生拳艺精湛,且人格高尚,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给了他极大影响。以后的几十年,他一直坚持练拳,并且担任了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等职。 为北京普仁明堂中医门诊部题院名<div><br></div> 为北京普仁明堂中医门诊部题院名<div><br></div> 也是由于在休学期间他曾为北京京剧二团书写字幕,受到剧团领导青睐,使这一行成为了他终身的职业。与戏曲结缘,使他结识了当今京剧界的众多名流及其后人,并建立了高情厚谊。 《钟球斋脸谱集》序4-1<div><br></div> 《钟球斋脸谱集》序4-2<div><br></div> 《钟球斋脸谱集》序4-3<div><br></div> 《钟球斋脸谱集》序4-4<div><br></div> 《江山如此多娇》书画联展。<div><br></div> <div>《江山如此多娇》书画联展。<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为地铁7号线湾子站题写站名</p><p class="ql-block"><br></p> 国务院原秘书长马凯 视察北戴河疗养院 欣赏王之鏻书法作品《北戴河赋》<div><br></div> 外交部原副部长刘述卿出访韩国时,将王之鏻作品赠予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div><br></div> 王之鏻作品作为国礼赠予葡萄牙总统桑帕约<div><br></div> 赴台展览时,王之鏻书法作品受到蒋纬国先生称赞并收藏。<div><br></div>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自1898年创建历时十一载竣工,双林寺是为纪念佛陀释迦牟尼的诞辰和涅盘而建,设计精心,内有佛陀的精美雕像,是新加坡最宏伟的丛林寺院。1980年,新加坡古迹保存局宣布双林寺为第十九个国家古迹,是唯一被列为国家古迹的佛教寺院。<div>新加坡双林寺牌楼上,刻有王之鏻书写的四幅对联(由香港腾光老法师撰联):<br>“大千世界众生道场 不二法门诸佛行云”;<br>“双修福慧三摩地 林接云霞万里天”;<br>“殿宇巍峨庄严三宝 烟霞霭瑞毓秀双林”;<br>“大道恢宏传妙谛 名山高峻仰宗风”。<br></div><div><br></div>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局部。<br>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局部。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局部。 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局部。 1993年在烟台,与沈鹏先生交流书法。左一王之鏻,左二沈鹏。<div><br></div> 1993年在烟台。左二徐沛东,左三沈鹏,左四王之鏻。<div><br></div> 1993年在烟台。左四王之鏻,左五是沈鹏。<div><br></div> 左起:王之鏻夫人葛晨、王之鏻、丁聪、黄苗子、丁聪夫人沈俊、王铭、黄苗子夫人郁风在宁波启新。<div><br></div> 1995年为在荣宝斋出版个人作品集赴深圳照。 1995年为在荣宝斋出版个人作品集赴深圳照。 1997年在澳门举办个人展览。<div><br></div> 1997年在澳门举办个人展览。<div><br></div> 在中国四大国粹的熏陶之下,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学养,成为了他书法中的字外功夫。<br>中国书法有南、北二派之分,或称“碑派”、“帖派”。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说:“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之鏻先生一生结交各种风格的书家,因此他的眼界宽,并且十分注重兼收碑帖之所长。他的老师吴玉如、启功先生则兼融北碑、南帖之长,独开生面;郑诵先先生能将“大小爨”融于章草;杜襄先生最擅北碑;其友钮隽、康殷、康雍、沈鹏、刘炳森等书法名家书风及研究范围各偏重于碑、帖,然书作均不拘一格。书法史上素有康南海“扬碑抑帖”之说。康氏确曾推崇碑石,反对帖学,但他在晚年对帖学也有新的审视。对于现代书家,完全套用南北派之说有失偏颇,之鏻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多次谦虚地谈到自己的书法应在碑学上再下功夫,其实,我们可以从《王之鏻书法集》中看到,不但有朴茂遒劲的汉《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临品,也有雄浑的北魏《郑文公碑》、《崔敬邕墓志铭》,甚至连东晋稚拙古朴的《爨宝子》、《爨龙颜》他也写得惟妙惟肖。凝练浑厚之风,融入妍妙风流之韵使其书法结体、用笔变化迭出,非下苦功难以达到如此境界。<br><br> 临柳公权<div><br></div> 临郑文公 123X32<div><br></div> 临李思训碑<div><br></div> 临圣教序 200X45<div><br></div> 临大爨 179X48<div><br></div> 临兴福寺碑<div><br></div> 临得示帖 71X41<div><br></div> 临丧乱帖 133X41<div><br></div> 之鏻先生是传统书法的继承者、守护者。清沈宗骞于《芥舟学画编》中对当时画坛偏离传统、求奇狂怪的乱象叹曰:“今人既自揣无以出众,乃故作狂态以惑人。若俗目喜之,便矜自得。昧者相传仿效,不知所之,因而自树门派,以误来学。”。200年后的中国书坛背离传统之风比起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此,之鏻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深刻的保守”。他说:“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文化领域出现失衡、断裂……中青年爱好者应坚守精神岗位,不妨坚持‘深刻的保守’,警惕已出现的由反传统走向反文化的倾向,要有‘天下皆吾敌而不改其度’的心理准备”;“(今日书坛)在表面繁荣下潜藏着危机,其主要症结是整体文化素质的严重失落”。这一论述切中要害,抓住了当下书风的本质。腕下无古法,腹中无诗书,奈何能出众?无技法之能,却有名誉之欲者非以狂怪而沽名钓誉不能惑人。<br>书法家、教授王世徵先生就此评道:“提倡‘深刻的保守’以抵制‘浅薄的创新’,我以为这正是‘深刻的保守’本来的深意”(《王之鏻行书千字文》代序)。这是关于“深刻的保守”论述的精辟解读。之鏻先生的“保守”和“抵制”不是疾呼呐喊式的,他以文人的方式,精研古法,不断以新的作品展示,在书协培训中心、媒体讲坛等常年作行书讲座,宣传传统技法,针砭书坛时弊,启迪后人。 龙 65X45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5x123cm<div><br></div> 刘克庄词 179X48X4-1<div><br></div> 刘克庄词 179X48X4-2 刘克庄词 179X48X4-3 刘克庄词 179X48X4-4<div><br></div> 千字文(局部)<div><br></div> 千字文(局部)<div><br></div> 李方膺诗 103X33<div><br></div> 心经 135X68<div><br></div> 书以德成而上 以艺成而下<br>《礼记》中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句,书法德高艺精则为上,品低艺高则为下。<br>“书品即人品”,书法的神韵、气质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人品不自觉地反映在其书作之中,“书,心画也”(汉扬雄《扬子法言》)。书法不仅表现人的品德、性情,还表现了书家学识、才学、志向。“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利落,才子之书秀颖”(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之鏻先生书法之所以给人以文人书法的感受,原因有三,首先是他平实做人,淡泊修身,规矩写字,因而,他的书法绝去猎奇的蹊径;其二,学问文章之气皆为腹有诗书使然,因而远离甜俗,书卷之气溢于行间,正所谓“读书万卷始通神”;其三,精研古法,胸罗万有,自古名家无不是积学酝酿而得,亦无不博采众长而化之所成。<br>纵观古今书家,品高而下笔妍雅,学富方有书卷气,尊古既从规矩进出,广识则穷变态于毫端。之鏻先生以其多方面的修养、依仁游艺、坚守古法,日日临池,“始自平稳而追秀拔,终自险绝而归中和”(明项穆《书法雅言》),终于形成文人书法的风貌。初见其书法,平和不巧;细看之,偏旁点画有古人法脉;统观全篇则字字淘尽俗姿,含蓄内敛,妙处自见天趣。“若黄帝之道熙熙然,有君子之风穆穆然”(宋刘正夫《书法钩玄》)。<br>好的书法表达性情,而非笔墨弄巧,古人说,喜气画兰,怒气画竹,各有所宜。书法也是如此,作品内容、情感,风格是高度一致的。 咏梅诗31X31<div><br></div> 咏兰诗31X31<div><br></div> 咏竹诗31X31<div><br></div> 咏菊诗31X31<div><br></div> 梅 108X34<div><br></div> 蘭 108X34<div><br></div> 竹 108X34<div><br></div> 菊 108X34<div><br></div> 孙过庭《书谱》曰“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之鏻先生之作情思浸入诗文,因此其书法作品有鲜活的生命力。试举《杜甫诗石壕吏》一幅为例,《石壕吏》反应“安史之乱”战争导致百姓陷入深重灾难。通过作者亲见石壕吏乘夜抓丁之情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描述吏卒凶恶,妇人悲苦,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该诗被改编为京剧、豫剧等多剧种演出,悲壮沉郁。在书写这首诗的时候,之鏻先生开始用笔平实,娓娓道来,继而行笔多迟涩,少飘逸,有沉郁顿挫之感,似有京剧“反二黄”腔之旋律,起伏跌宕,使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的是苍凉、凄苦、悲壮之情。这与他书写的另一幅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潇洒流畅截然不同。 临书谱 180X47<div><br></div> 在《王之鏻行书唐诗选》中之鏻先生所写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诗十首,虽均为行书,细审面目各有不同。这是他借鉴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裘盛戎先生“一戏一面目”戏剧理论以及王羲之“一帖一面目”的成果。 为澳广作 104X34<div><br></div> 张载语录<div><br></div> 兰亭序六条屏<div><br></div> 兰亭序 4-1<div><br></div> 兰亭序 4-2<div><br></div> 兰亭序 4-3<div><br></div> 兰亭序 4-4<div><br></div> 妙岩寺记 175X48<div><br></div> 文心雕龙句(上) 234X55<div><br></div> 文心雕龙句(下) 234X55 龙门对(上)105X35<div><br></div> 龙门对(下)105X35<div><br></div> 李太白诗 70X49<div><br></div>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5x123cm<div><br></div> 咏煮茶图 95X48<div><br></div> 蔡襄茶录局部<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1<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2<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3<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4<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5<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6<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7<div><br></div> 苏东坡七律九首-8<div><br></div> 赵樸初宽心经 138X69<div><br></div> 潘天寿先生说过:“画事须有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四者兼备,不可有高低先后”(《听天阁画谈随笔》)。 之鏻先生几十年学书,锲而不舍,于以上“四者”不懈努力,取得斐然成绩。<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10</div> 心游万物无穷尽 61X19cm<div><br></div> 王摩诘诗 60X19cm<div><br></div> 王维诗<div><br></div> 金磷叟 61X19cm<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