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胜景 龙脊梯田

东方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和好友同行,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踏着随风飘落的秋叶,闻着沁人心田的花香,辗转来到大美广西龙胜,摄影采风游玩,尽览龙脊梯田胜景!</p><p class="ql-block">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占地面积70.1平方公里。龙脊梯田历史悠久、农业文化厚重,享有世界梯田原乡的美誉,是我国乃至全球宝贵的农业稻作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龙胜之地肇始已有亿余年,初为远古江南陆地,地处古越城岭之西,稻作栽培之源。相传,华夏先民因开采滑石,集聚于此,方始在石壑山坡耕作,刀耕火种,开山造田,把坡地整理为梯地,逐渐形成田地,再灌水犁田种植水稻,梯田由此应运而生。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与发展;明清时期,梯田耕作方式达到鼎盛,绵亘二十余万亩,古法耦耕至今,距今已 23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龙脊梯田的形成与龙胜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山壑坡地的地貌特征为梯田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丰沛充足的雨水雾气为龙脊梯田的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龙胜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湿润气流相会于此,形成锋面雨,年均降雨量1650毫米。降雨和雾气在植物上凝结并顺植物根茎下渗,形成涓涓小溪流向村寨和梯田。</p><p class="ql-block"> 龙胜年均气温17℃,常年雾气萦绕,阻挡了水气的自然蒸发,形成降水。加上龙脊泥土保水和岩石阻挡,龙脊水源得以保留于地表。另外,少数民族对梯田的眷顾与珍惜,以及对生态环境和植被的重视与保护,降低了龙脊湿地水土流失,形成了局部良好的生态系统,保障了龙脊梯田充沛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b> 金坑大寨梯田</b></p> <p class="ql-block">  龙脊梯田分布在海拔350-1100米之间,垂直高差达800米,最大的梯田山地坡度达50度。山地生态特征使然,龙脊梯田总体上比较狭窄,大的不过一亩,小的也只能种植几十株禾。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至山顶,形成"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奇特梯田景观。</p><p class="ql-block"> 那一座座形如田螺的梯田,如何让它灌溉上水?如何让水稻茁壮生长,这是游人常常疑惑不解的问题。这既道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所在,也彰显了华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大智慧!华夏的先民们通过就地取材,用毛竹加工制作成水笕,一节连上一节,中间用树杈支撑,利用地势,从高往低,引水上梯田,让难以灌溉的一个个"荒疙瘩"变成了一个个"金疙瘩″。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已难以寻觅"水笕",取而代之的是引水胶管和钢管,高低错位,形成水压,埋于地下。</p> <p class="ql-block"><b> 龙脊梯田</b></p> <p class="ql-block">  龙脊梯田包括龙脊古壮寨、平安寨、中六寨、大寨和小寨等多个壮瑶村寨。其中,平安寨壮族梯田和大寨瑶族梯田,规模最为壮观,景观最为壮美,气势磅礴,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集梯田造型之精华,如行云流水、雄浑流畅,堪称天下梯田景观之冠。</p><p class="ql-block"> 龙脊古壮寨、平安寨、金竹寨白壮是广西北部壮族的典型代表,以白衣壮族服饰为特征,其铜鼓舞、师公舞和弯舞等歌舞文化独具特色,享有"壮家文化的"百科走廊“的美誉。大寨红瑶由湘、资、沅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一带瑶族先民迁徒而来,是红瑶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喜穿红衣;大寨红瑶文化是红瑶文化的典型,其语言体系、红瑶服饰文化、歌舞和民间习俗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b> 白壮与红瑶</b></p> <p class="ql-block"> 两张图片来源于摄友</p><p class="ql-block"> 2021.10.20晚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