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水桶凉席去参加高考统分

易建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水桶凉席算盘参加高考统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高考录取工作已进入尾声,一个个大学新生即将奔赴心仪己久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现在高考完,很短的时间就出了成绩,这完全得益于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读答题卡、计算机统分,要多快有多快。可你们知道40多年前的高考成绩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吗?那可是凭人工一把算盘、一支水笔,一分一厘加出来,一科一科登录上去的。从1980年开始,我曾连续4年参加全省高考统分工作,虽然已过去了40多年,那紧张而又兴奋的工作,现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4月,我从常德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常德县一中工作,到教导处做教导干事,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此时,恢复高考才短短3年,高考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在逐步规范之中。那年高考一结束,老师们都开始休暑假,领导却通知要我加班,去长沙参加省招生办的高考成绩统计汇总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带着学校及县招生办领导的重托,也带着几份兴奋与几份好奇的心情,在常德地区招生办领导的带领下,与地区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及每县派来的一名老师,一共10多人的队伍,统一乘坐客班车来到长沙。那时候条件与现在相比就差多了,我们每人还要自带一个睡觉用的凉席、一个洗澡用的水桶、一把计算分数的算盘以及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1980年我们住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的学生宿舍,1981年以后就住在湖南大学的学生宿舍。在他们的学生食堂吃饭,实行全封闭管理,不许会客,不许外出,确有公事,由地区招生办的领导统一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始工作前,由地区招生办的领导给我们进行了培训,提出工作要求及工作纪律。各县去的人,负责本县考生的成绩统计、汇总、登录工作。工作程序是,由地区招生办的同志负责把每个县考生的已阅试卷从阅卷处领来,交给我们每个县统分人的手中。然后由我们负责各科成绩汇总、核对、登录本县的全部考生的各科成绩。工作地点也就在睡觉的地方,试卷也就放在床上、学生用的桌子上。如大县考生多,分配给你的地盘小不够用,宿舍走廊上也要利用起来。工作要求非常规范,首先对考卷一份一份核实,看是否有漏阅、漏分的情况,然后把一个考生的某科成绩统计出总分,登在总分栏内,再把这科总分登录在统计表上。那时候考生多,每个县有好几百人,大县甚至上千。工作要求之高、任务之重,可想而之!好在我的珠算还学得可以,出来读书之前在大队当了两年大队会计与信用社会计,算盘打得溜溜转。只是一个人边看边算还要登记,确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然,哪怕是算错一分,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工作除了神经紧张、细心外,肉体也还要经受酷暑的考验。统分时间是7月中旬,正值高温酷暑,那时不说空调,电扇好像都没有。每天都是汗流夹背,汗流多了就去洗把冷水脸,受不住了就用扇子扇几下,有的干脆赤膊上阵,反正一色的男子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各县抽去的人,大多是县一中的人,个别县是教育局或县招生办的同志。因为县一中是每个县高考的大头,一是考生多,二是优秀学生多,考上的人肯定多些,所以派人去或多或少有些信息方面的优势。比如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考生成绩,如果有点什么状况可以直接请示地区和省招生办的领导,在可能的范围内予以解决。我去长沙前就与学校约定好了,每天晚上安排人在教导处值班,随时准备接听电话。那时候的通讯与交通及不方便,一无无线通讯,二无传真设备,也没有出租车。当我统计出县一中的考生的分数后,当天晚上坐公交车到五一广场的邮电局,第一时间打长途电话把每个学生的成绩通报给学校。为了节约时间,只报考生编号的后4位数,然后报分数。让学校领导与老师,特别是考生,第一时间知道本校考生的分数。特别是改革为出分数后填报志愿,早得到分数,就可以有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分析,填报更合适的学校,提高录取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是出分数前填志愿。那年常德县一中一位学生,依杖自己成绩好,有点好高鹜远,5个一类志愿全部填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一流学校,其他类别的学校就根本没填,并且填的不服从分配。结果成绩出来不理想,5个志愿学校一个都上不了。他在另外一所学校任校长的父亲心急如焚,带着该学生的所有获奖资料、学校的情况介绍等,连夜赶到长沙找到我。我又带他找地区招生办、省招生办的领导,因他本身也是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老牌大学生,多少懂些套路,终于说通了几级招生办领导。不过变通也不是无原则的变通,志愿是坚决不能更改的,增加了个“服从分配”。此时,录取工作已经开始,全国高校赴湖南的录取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在韶山的韶山宾馆办公,也是封闭式管理。他自己是不能去的,我只好乘火车赶到韶山,把省招生办的批件亲自送到韶山,交给省招生办负责抛档案的同志。最后这位学生还是录取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后来也发展得比较好。不过这个小插曲,也给后来的学生填志愿有了一个深刻的前车之覆的教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高考统分工作,我连续做了4年。至今回忆起那几年的高考统分工作,虽然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见证了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一段发展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