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弄“潮” 文梁艳散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新一代年轻人对国风文化的青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国潮的到来,国风文化正在迈向主流,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开始了。</h3>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清新活泼的曲调再次跃入耳中,经典黄梅戏《女驸马》被越来越多人欣赏并深深爱上。央视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华彩少年》的录制上映,意在鼓励青少年了解关注国风文化,传播国风文化。至此,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国风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更多人走上了传播国风文化的道路,更多人认识到传统文化不只是日历上提醒的节日,不只是端午节吃粽子划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国风是刺绣。刺绣是我国之大美,古代女子不似文人泼墨挥情,只将丝丝缕缕的情谊细细穿梭进一张张精致的手帕,一件件精美的衣裳。手指灵活地上下翻飞,正如笔墨在纸上畅游。 <p class="ql-block"> 国风是戏曲。人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一颦一笑,都是时间打磨出的独特韵味。灵活的长枪,飘舞的水袖,婀娜的身姿,都令人赏心悦目。像《白蛇传》《西厢记》《窦娥冤》等各类剧目,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出将入相,嬉笑怒骂,我们在戏曲中感动,不禁赞叹其魅力无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风是礼仪。疫情当前,互相问候不能拥抱和握手,更多的传统礼仪被我们挖掘出,如叉手礼:左手比六,右手比掌,大拇指翘起,左手在外,中间三指握住右手大拇指,行礼时从胸前向外送出,同时鞠躬,起身时从额间收回胸前。如此,既不用担心与他人发生肢体接触,也不似鞠躬那样单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风是一种气质,含蓄的,端庄的,一如中国人的端方持重;它是一种品质,达观的,不屈的,一如中国人的坚韧不拔,中国风更是所有中国人心底共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潮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内而外自然而然生长的自我认同,其背后,是青年群体对国家、民族和传统文化满满的自信,是年轻一代在亲身领略世界各国风土人情之后,利用互联网开拓视野之后,自发形成的文化认同感,有着强劲的内在生命力,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代青年,如你,如我,如他,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潮而立,与时谐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