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文 / 龙雪哲</b></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罗霄山脉西北支武功山主峰</font></h5> <h1><b> 前 言</b><br><br></h1><h3> 大山连绵逶迤,深涧纵横交错,群山层岚叠嶂,林海莽莽苍苍……。这是罗霄山脉湘赣两省莲攸茶三县交界的武功山区,东面是江西莲花荷塘乡,南面是湖南茶陵高陇镇,西南面是湖南茶陵火田镇,西北面是湖南攸县峦山镇。<br> 这里的山很多,有名的山头有观形山、棋盘山、太平山、柑子山、观音山、大钟山……,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武功山”。这里的的地名大都以“龙”冠名:大龙、小龙、卧龙、梯龙、墨龙……,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八团”。<br> 这里是一个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辐射范围非常宽广的好地方,又是一个革命力量隐蔽集结养精蓄锐辗转游击的根据地,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的打卡地。这里曾经是湘赣红军的主要活动区,这里曾经是湘赣红军游击队牵制打击敌人的主要游击区,这里永远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重要纪念碑!<br> 土地革命时期,战争的烽火在这里风起云涌、风生水起、风云变幻……。长征开始以前,这里是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西北前沿阵地,是湘赣红军叱咤风云、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游击区,是敌人闻风丧胆、有来无回的魂归地。长征开始以后,有一支革命队伍在这里血雨腥风、大浪淘沙、九死一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仍然活跃着坚持战斗,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斗争,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敌人,让鲜艳的红旗坚持在罗霄山辗转飘扬!</h3><h3> 这就是长征时期战斗在湘赣边区的红军游击队!</h3> <h5><font color="#ed2308"><b></b>图为土地革命时期湘赣临时省委书记·、湘赣省军政委员会主席、湘赣红军游击司令部政委谭余保。</font></h5> <h1><p><br></p><p><b> 一、血雨腥风向何处</b></p><br></h1><h3> 面对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百万大军的疯狂围剿和革命武装伤亡惨重的严峻事实,中央军委决定率领中央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以至北上抗日;决定由任弼时、萧克、王震为军政委员会领导的红六军团为先遣队于1934年8月挥师西征,10月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殿后,实施战略转移长征;并决定由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省军区政委陈洪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领导的“湘赣省军区”留下来牵制敌人、掩护红军西征。<br> 谭余保服从军委安排,留在湘赣边区,优先满足红六军团的配置,将困难留给自己,在谭汤池、曾开福、刘培善、段焕竞、傅次喜等茶陵革命老战友的配合下,组织湘赣留守红军和炎陵、茶陵、攸县、醴陵、莲花、永新、遂川等地方游击队共3000多人整编为“湘赣省军区红军游击队”,分为五个团,主动吸引敌人,策应红六军团突围,掩护中央红军西征,多次血战,死里逃生,有力地牵制了敌人。<br> 1935年3月14日,在茶陵八团大龙党组织的配合下,谭余保率领湘赣红军游击队把大龙与峦山之间的碉堡捣毁,消灭了谭省吾的茶陵县保安团碉堡分队,打通了茶陵八团与攸县峦山的南北交通线,革命形势有所好转。<br> 不料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江西方面李云杰的23师、李抱冰的52师、罗霖的18师,湖南方面陈光中的63师、王东原的15师、陶广的62师,以及湘赣两省的保安团和附近各县的铲共义勇队,共10万兵力,务必在三个月内消灭留守在湘赣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敌人传说有一万红军)。更可恨的是,湘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陈洪时执行共产国际代表王明的错误路线,用不到三千的人马和敌人十万的反动武装打阵地战、拼消耗,结果损失惨重,最后三千军队剩下不足一千人。之后,湘赣省委与中央联系的唯一电台被敌人夺去了,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壮烈牺牲,省军区红一团在永新几乎壮烈牺牲(后有六人死里逃生,历尽千难万险来到武功山找到了红三团余部),红二团全部战亡,红三团在武功山被围剿下落不明,红四团全体叛变,红五团突围去湘南杳无音讯,各县的武装也垮的垮、散的散,党的组织被严重破坏,湘赣省军区警卫队和机关工作人员突围到江西莲花棋盘山,集合在一起不足一百人。<br> 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清剿等种种恶劣手段,进行灭绝人性的残酷扫荡,省军区红军几乎无处藏身,面临被彻底消灭的绝境。湘赣边区的革命处于低迷,有些革命者经受不住严峻的考验,开始意志动摇,不断有人叛变投敌。三十六岁的谭余保看着像四十多岁的汉子,茶陵县舲舫乡洮水人,一身农民穿着,随身带着一根长烟管抽烟,却是坚定的革命者,从不悲观失望,也从不动摇革命意志,曾被毛主席赞为“茶陵农民运动的领袖”。<br> 现在,湘赣革命脱离了大部队和党组织,无法向外联络,几乎是与世隔绝,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血雨腥风向何处?</h3><h3><br></h3>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谭余保和女儿娇崽</font></h5> <h5><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b></h5><h5><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二、生死关头挽狂澜</b><br></h5><div><br></div><div> 1935年夏,在革命形势非常严峻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陈洪时、周杰、徐德甫等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动摇派主张把枪支埋了、分散隐蔽起来、转移到安源去搞秘密工作;谭余保、谭汤池、傅次喜(字云飞)等信仰坚定者主张撤退到湖南茶陵八团太平山、江西莲花荷塘棋盘山、甚至永新高坑九陇山,一方面派人到湘南去寻找蔡会文和方维夏领导的部队,争取通过电台和党中央联系,同湘鄂西的贺龙和任弼时联系;另一方面发动根据地群众,扩大组织力量,继续打游击,牵制地方保安团和义勇队。<br></div> 没想到湘赣省委书记兼湘赣省军区政委陈洪时为了叛变投敌,有意支开谭余保、谭汤池等主要领导,谭余保等人却蒙在鼓里。谭余保带着警卫员谭冬崽和政治保卫局局长刘发云(又叫刘发荣)满怀信仰离开棋盘山去湘南寻找党组织。<br> 1935年6月12日,陈洪时带着老婆、秘书、译电员等12人在萍乡叛变投敌,当了“招募专员”。谭余保正在去湘南的路上,却不知“窝里”出了大事。 <br> 1935年6月20日夜,谭余保三人经过茶陵县尧水乡花棚村时,正下着小雨,政治保卫局局长刘发云建议三人去他家里过夜,好好休息一下。谭余保胆大心细,预感村里情况可能不安全,便拒绝诱惑,坚决留在山上,交代刘发云速去速回,一定要小心从事。天已深夜,不料刘发云回家去取粮食时,不幸被地方保安团义勇队抓住,并用他的家人要挟,惊动整个村庄。刘发云经不住严刑拷打,也受不了家人的被折磨,就随机叛变投敌,带着敌人上山劝降谭余保。<br> 小心留在山上的谭余保和警卫员谭冬崽看到村里有不少手电筒光束在闪动,而且朝山上移动,老百姓哪里用得起这么多的手电筒?知道情况不妙,马上转移,躲在一个红薯地窖里熬过七天,幸得红军战士刘永珍的母亲周金嫂搭救,才侥幸躲避了敌人的搜捕。为防叛徒政治保卫局局长刘发云出卖组织地点和行踪,湘南是不能去了,必须迅速返回八团大龙的秘密联络点烫火炉,赶回省委驻地太平山。太平山和棋盘山、柑子山、太阳山紧密相连,都属于武功山区,在罗霄山脉中段西麓,是湘赣红军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地点和活动区域。<br> 谭余保和冬崽从湖南茶陵尧水花棚村返回,昼伏夜行走了三天四夜,到达大龙烫火炉时发现情况有变。谭余保便招呼冬崽迅速离开汤火炉去太平山,走了几个秘密联络点,杳无人影,一路看到“此路不通”、“特别危险”、“停止前进”、“杳无此人”等暗语的实物信号,知道太平山是去不了,马上转移去棋盘山。不料在起身离开的时候,冬崽摔了一跤,惊动了敌人,遭到保安团猛烈的射击。两人躲过枪林弹雨后,幸好遇到了前来接应的女战友妇运干部茶攸莲中心县委宣传部长醴陵人易湘苏。易湘苏告诉谭余保,她在攸县峦山听到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的消息大为震惊,就连夜奔来棋盘山,做好党组织的隐蔽和转移工作,现在地下联络站都分散转移了,革命力量还在,省委警卫队特务队通讯员陈前生还在高陇路口守候接应哩。陈前生,后改名陈斌沿用,是老革命战士陈希云的儿子,也是谭余保的干儿子。陈希云是谭余保在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时期的老部下、老战友、老搭档,随红六军团长征去了。<br> 接着,谭余保马上恢复党的组织,通过易湘苏、李发姑、冯秋姑、陈珍媛、王桂娥几位女同志去联络,很快就集中了人马,而且见到了被敌人打散的女儿娇崽,百感交集,不禁想起家里往事,父亲被敌人杀害了,母亲逃难下落不明,妻子和小女儿在逃难途中被敌人打死了,唯一的女儿娇崽突然回到了自己身边,也感到不幸中的万幸。<br> 不久红五团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段焕竞带着三十多人的余部回来了,省军区警卫队队长傅次喜带着二十多人的余部也回来了。谭余保再安排女同志撒出去联络,接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谭汤池和团省委书记王用济、红五团团长曾开福和红三团团长刘培善、军分区司令员周杰、莲花游击队队长冯北达、茶攸莲中心县委特委书记吴金连以及省委委员龙政、陈珍媛、尹德光、胡金莲、徐德甫等二十几个革命骨干带着革命武装回到棋盘山集合了,革命形势又开始好起来,但革命队伍有点松散,没有形成核心力量,大家议论纷纷,各有所想,就是不敢站出来说话。<br> 1935年7月5日,也是红军游击队面临生死存亡的决策时刻,谭余保勇敢果断地站出来,主持召开棋盘山紧急会议。在40多人参加的特别紧急会议上,谭余保深沉而激情地说:“同志们,革命到了考验我们最关键的时期,我们同中央联络的电台损失了,前些日子派到赣南寻找项英、陈毅的同志都壮烈牺牲了,我们现在就像没娘的孩子一样孤单,一切得靠我们自己!湘赣边界的红旗是1927年以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同志亲手竖起来的,后来革命向赣南闽西发展了,留在湘赣边界的任弼时、萧克、王震、李达、王首道等同志把红旗撑起来。现在,陈洪时等人叛变了,但是革命力量还在!虽然中央红军和红六军团正在长征路上进行战略转移,我们和他们失去了联系,但是我们还有党,还有军队,还有人民,还有罗霄山脉的崇山峻岭和宽广的密林作依托,只要我们团结一致艰苦作战,一定能够力挽狂澜,东山再起!我们一定要把红旗撑起来、撑下去!让红旗在罗霄山辗转飘扬!”<br> 最后,大会通过决议:“开除陈洪时党籍,撤销原机构组织,成立新的中共湘赣临时省委、湘赣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司令部,选举谭余保任中共湘赣临时省委书记、湘赣省军政委员会主席兼湘赣游击司令部政委,谭汤池任省委组织部长,周杰任省委宣传部长,王用济任共青团省委书记,陈珍媛任省委妇运书记,徐德甫任省委供给部长,陈永辉任省委秘书长,颜福华任省委肃反委员会主任,曾开福任游击司令部司令,段焕竞任游击司令部参谋长,刘培善、吴金连、尹德光等同志任省委委员。”<br> 棋盘山紧急会议后,谭余保对军队进行改编,把散落的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合编成四个大队,(后增加一个教导队),分散到各个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在谭余保的统一领导下,派段焕竞和谭汤池去寻找罗维道领导的红三团;派傅次喜带领一个工作组深入九陇山,去恢复党组织和群众组织;派吴金连去重新组织茶攸莲中心县委;派尹德光去组织攸醴萍中心县委……<br> 可以说,湘赣革命生死存亡之际,是谭余保力挽狂澜、重组革命力量、撑起湘赣革命的大旗,领导湘赣红军游击队,运用毛泽东思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术,达到“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的目标,在湘赣边区继续与国民党反动力量周旋…… <h5><b><font color="#ed2308">图为《森林里的战斗》插图:1935年6月谭余保和警卫员谭冬仔在茶陵县花棚村将军山观察情况</font></b></h5><h5><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b></h5><h5><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b></h5><h5><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三、大浪淘沙撑红旗</b><br></h5><br> 棋盘山会议后,谭余保撑起红旗,带领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决定以武功山为依托,在太平山、棋盘山、柑子山、太阳山建立游击根据地,隐蔽分散,保存实力,适时扛起红旗穿山走村,告诉根据地人民,党组织还在,游击队还在,革命武装还在,警告叛徒反革命分子,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br> 1935年冬天,罗霄山脉往西北绵延的支脉武功山潮湿阴冷雨雪多,红军游击队面临着过冬的艰难困苦,身上穿的还是夏季的破衣烂衫,没有粮食和食盐,只能靠野菜野果树皮树根充饥,到了晚上特别寒冷难受,有的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恶劣环境和革命形势的考验,早就想投敌叛变。<br> 下着小雪的一天,新任命的省委供给部长徐德甫叛变投敌,被侦查员彭连生和陇下的两名秘密党员抓住了,供出当时省委书记陈洪时、军分区司令员周杰和自己都是江西萍乡结拜兄弟,早就密谋了叛变事宜,这次下山是去搞里应外合抓谭余保向国民党领赏。谭余保气得咬牙切齿,马上带着冬崽去抓周杰,这家伙看到徐德甫被抓,早就溜走了。谭余保刚刚处决徐德甫,命令队伍从棋盘山转移到茶攸边界的柑子山,没想到周杰投奔莲花县县长朱维汉,很快就带着保安团来捉拿谭余保。谭余保和省委机关以及游击队不得不躲进茶攸边的深山老林,周杰就放火烧山搜山。忙乱中,谭余保在冬崽、龙政、唐晚连、陈珍媛等人的掩护下终于脱险了,却牺牲了战友唐晚连,丢失了女儿娇崽,令人担忧和心疼。<br> 谭余保和冬崽俩人转移到攸县荷树坪,却意外地遇见了女干部冯秋姑。不久罗维道带着红三团余部和安福、萍乡游击队组成的两个连也转移到了荷树坪。力量增大了,信心增强了,大家决议一定要干掉叛徒周杰。然后,谭余保设巧计引诱敌人上山来抓开会的革命干部,却组织安排红军游击队在半路上打伏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落荒而逃,结果莲花县保安团团长贺诗樵怪死了一心想消灭红军游击队来立功领赏的叛徒周杰,最后把周杰当间谍撒气,把他头发扎成一根冲天小辫子,再在他身上浇淋融化了的白蜡,然后点火把他活活烧死,叫做“点天灯”。 <br> 1936年春天,湘赣红军游击队转移到罗霄山脉的南支林海纵深的九陇山。由于国民党军和地方当局,在武功山和九陇山两座大山的外围实行反革命军事统治,强化区、乡、保三级统治机构,实行残酷的“连坐法”。红军游击队生存更加艰难了,但敌人进山吃了几次大亏,也不敢冒然“进剿”,不敢开进九陇山的腹地,只得在外围步步筑碉堡,企图封锁和困死湘赣红军游击队。这时期,游击根据地的主要斗争,是组织群众捣毁敌人的碉堡。 <br> 在敌人的囚笼政策封锁下,湘赣红军游击队面临着缺粮少枪物资紧张的困境,与外界党组织又联系不上,怎么办?湘赣省委组织部长谭汤池出主意,谭余保安排省委委员尹德光带队,组织红军游击队到八团龙头铁厂把资本家周纪勋请到江西莲花荷塘乡的棋盘山,安排在后方据点湖南茶陵大龙的大钟山老屋场,派人送信给他的家人要求拿钱和物品来换人,俗称“吊羊”,一举成功解决了缺衣缺粮少枪少药和过冬问题,还意外“吊出了一个开明人士周纪勋”。(周纪勋在山上看到红军的艰苦生活,同情支持革命,多次提供紧缺物资,解放后得到优待,享受开明人士待遇。此为后话。)<br> 茶陵高陇的谭省吾打着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族侄的牌子,当上了茶陵保安团团长兼义勇队副总队长,到处搜刮民脂民膏,镇压革命群众,成为茶乡一帯臭名昭著的地头蛇,得知大土豪周纪勋与红军游击队有来往,便以通共的名义要挟周纪勋让出股份,正做着他的发财美梦。谭余保得到情报后,设计“声东击西”和“引蛇出洞”的战术,铲除了义勇队,活捉了谭省吾,缴获了枪支弹药。谭余保教训谭省吾说:“在茶乡干坏事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多数是外地人,拍拍屁股就走了,没有后顾之忧;你是茶陵人,家在茶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们随时可以去你家里坐坐!你就不想想老婆孩子的安全吗?”结果谭省吾再也不敢霸蛮为难红军游击队,红军游击队的力量不断壮大。<br> 打击了谭省吾和保安团以后,武功山区和九陇山区之间的交通线就打通了,斗争形势越来越好,红旗漫卷九陇山!<br> <div> 1937年初,红军游击队司令曾开福带着教导队进入安福县的七都山打游击,离开了谭余保的节制,喜好女色的大毛病旧态复萌,忘记了从前的处分,也忘记了谭余保的警告,又开始原形毕露。大叛徒陈洪时清楚曾开福的“嗜好”,向江西第二行政区保安司令危宿钟献计,提出用美人计来诱降曾开福。特工处派出了一名叫凌燕的女特工来到安福县凤子岗小学教书,设计引诱曾开福。好色的曾开福见到年轻美貌的凌燕,不禁惊叹她的妩媚动人,一下子就被摄去了魂魄,结果一代枭雄做了可耻的叛徒。 <br> 没过几天,国民党军队和保安团兵分数路,同时向武功山、九陇山、七都山等地的游击队发动“抄剿”。由于曾开福熟知游击队的活动套路,特别是他供出了红军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交通站以及那些“白皮红心”的保长,不仅给红军游击队的行动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给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湘赣省委妇运干部易湘苏、谭秋姑就是由于曾开福的叛变告密而被捕,被关押在茶陵监狱受折磨。一向嫉恶如仇的谭余保对这位昔日同甘共苦、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老乡老战友老部下的叛变恨之入骨,不得不抹掉眼泪振作精神撑起湘赣游击队的大旗继续战斗。 <br>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了,但罗霄山里无人知晓,国民党反动派却想利用这个空档抓紧时间消灭红军游击队。面对白军的封锁,保安团疯狂的围剿,民团的搜山,叛徒的告密,生活的困苦,寒冷饥饿疾病的折磨,湘赣红军游击队硬是保存革命力量,坚持游击战,有力地牵制打击了敌人,使得地主土豪恶霸不敢放肆地欺压老百姓,不敢明目张胆地跟共产党作斗。 <br><h3> (也许命运捉弄人,谁也不会想到,昔日红军游击队的高级将领司令员曾开福,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到来,因没有了利用价值而被国民党反动派当局丢弃,因失去了美女特工凌燕的宠幸而无处藏身,然后为了活命而逃到浏阳大围山里开荒种田地过日子,解放后向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谭余保求情幻想得到赦罪,最后还是被铁面无私、嫉恶如仇的谭余保逮捕法办,落得个应有的下场。后来,谭汤池回忆说,曾开福如果不叛变、没牺牲、坚持革命的话,至少是少将。此为后话。)</h3></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森林里的战斗》插图:1935年冬天谭余保和湘赣红军游击队在武功山游击敌人。</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h1><b> 后 语</b></h1><div><br></div><h3> 转眼到了1937年10月,“国共合作南昌办事处主任”陈毅受党中央委派,拿着新四军政委项英的亲笔信,一路辛苦来到九陇山,传达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指示精神,要谭余保下山接受改编,没想到谭余保根本不相信国共合作的鬼话,差点把陈毅当汉奸杀了。幸好谭余保做事历来胆大心细听人劝,气势上大胆行动上细心,后来派人到南昌调查落实,才消除了误会,才知道“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也接受“南方十三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事实。</h3> 1938年1月,湘赣红军游击队300多人整编为新四军一支队第二团第一营,由营长段焕竞和政委刘培善率领开赴华东抗日前线,(建国后,段焕竞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刘培善被授予共和国中将军衔。)谭余保任中共湘赣省委特委书记,和谭汤池领导留下来的80多名工作人员准备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统战工作。接着,谭余保到茶陵做统战工作,救出了易湘苏、谭秋姑等一批被国民党茶陵县政府关押的政治犯。不久,谭余保带着易湘苏奉命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谭汤池任中共湘赣省委特委书记兼茶攸莲中心县委书记,秘密领导湘赣边区的革命活动。<br> </div><div> 至此,长征时期谭余保和他领导的湘赣红军游击队,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湘赣边区,完成了扎根罗霄山、撑旗武功山、辗转九陇山、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打击敌人的伟大历史使命……<br> <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作者龙雪哲在中山市孙中山旧居纪念馆留影。</font></h5><h5><br></h5><h5><br></h5><h5><b>作者简介 :</b></h5><h5> 龙雪哲,男,1961年生,笔名“龙江”,网名“梦雅斋”, 湖南茶陵人,中学教师,县市作协会员、县市省诗词会员,茶乡文化学者。先后在县市省级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在网站发表电子稿,著有散文集《生命的风景》、个人文集《悠悠茶乡》以及参与主编“历史文化丛书”多部。喜欢山水,爱好文学,乐意在文字里行走,梦游风景的远方。</h5><div><br></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网络美图合欢花(吉祥如意)》</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