粜米街印象(副本)

庄子

<p class="ql-block">省级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瑞金粜米街印象</p><p class="ql-block">文:张永林</p><p class="ql-block">总是有一个地方叫人牵挂,总是有一种乡愁令人萦怀。</p><p class="ql-block">我最怀念的地方,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瑞金粜米巷。粜米巷,我们瑞金本地人习惯叫它粜米街。粜米街位于瑞金市象湖镇绵江河南岸,呈东西走向,东头与南北走向的溪子下巷垂直交汇,西至云龙桥头与桥下巷相连,总长度不到三百米,中间还被瑞金桥头马路劈为两段。</p><p class="ql-block">今天,站在这古老的街道上,看着它与一桥相连的八一路相比,前者冷清而后者热闹,前者落寞而后者繁华,真有天壤之别!老街上那斑驳的房屋和秃废的院墙,早已失去往日的风光。只是街道中间那座高大的建筑,飞檐画脊,青砖墙壁,还有每家店铺陈旧的活动门板,仍倔强地展现其当年的辉煌。它默默地躺在绵江河岸边,拾掇着长久的宁静,仿佛诉说着昔日的城南旧事,也勾起了我对粜米街那褪色的回忆。</p><p class="ql-block">要说粜米街的往事,还得从我爷爷那时说起。我爷爷是福建龙岩人,上世纪二十年代时因为寻求生计来到了江西瑞金。当他来到粜米街时,发现这里商贾林立,人来人往,而且主要是来这里籴粜粮食,爷爷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在这街道的头上,把粜米巷3号店铺租了下来,利用本街的特色资源--粮食,拿出他擅长的本领,做起了第一家饼干糕点生意。还真别说我爷爷的手艺就是好,做的饼干酥脆适中,甜糯恰当,一出炉便香满整条街,生意也自然就红火,深得邻里居民喜爱。后来,爷爷为了提高知名度,就把自己开的店起了个字号,叫"张玉盛号",还雇了两个小工帮忙做事,就这样爷爷的饼干糕点越做越好,远近闻名,人们逢年过节或者走亲访友,都要买上几斤玉盛号的糕点。在这条街上还有很多商家起字号,我所知道的就有"源发号"米店、"胡怡太"药房等。</p><p class="ql-block">再来看看这间店铺,它宽约五米,左边是两扇的门,右边则是活动的门板,在门槛上刻有槽,与上边门框的槽相对应,门板背面用数字编好了号,开店时就顺着上下木槽一块块取下来,关店时按编号顺序一块块拼上去。在这条街上基本上都是这种活动门板,适合开店迎客。在中间的门板上还开了一个小圆窗,主要是为了在关了店门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敲门,便可打开小圆窗看,也可以从中递货出去,很方便的。店门打开后,摆在前面的就是一个柜台,靠墙位置放一个高高的货架,上面摆满了各种饼干糕点。再看看里面,左边有两个房间,房间前面是个硕大的石磨,用来磨米面做糕点。石磨右边是个2平方米左右的天井,用来通风采光和雨水排泄。天井旁放置了两个大水缸,水缸旁边是个碗柜,碗柜前面就是烧柴火的土灶。灶后面是楼梯,从这里上二楼,可见楼面全部是木板铺垫,利于防潮。除一间卧室外,楼上划分两个区域,一部分堆放柴火,另一部分堆放粮油、饼干模具等物资。石磨、水缸、柴火灶、模具,这些设施,肯定就是用来做糕点的了。</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一下店铺的前面结构,房子的顶部瓦檐出檐较长,大约有一米五。门口地面砌有宽约一米二的沿街,就象大路旁的马路牙子,它高出地面约十公分。而房子的齐檐滴水,刚好落到沿街的外线,这样的构造,使在下雨时,瓦檐水就不会滴落到沿街上,而有一定高度的沿街也挡住了雨水落在地面时溅起的水花。整条街都是这样构造,沿街连成一片,店铺与店铺的瓦檐也连成长长的一片。这种特殊的街道结构,即可以防晒,可以躲雨,这样即使是雨天人们也照样可以做生意,可以在沿街上挑担行走,或者坐下避雨,非常方便。而两对面的店铺沿街是差不多的,只隔着中间的一条鹅卵石路,窄的地方,只能容一辆双轮板车通过,年青人一个箭步就能从这边沿街跨到那边沿街。而宽的地方,则在粜米街中段,可并排通过四辆双轮板车,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那么大。为什么中间路面这么宽?据当地老人家介绍,以前这条街生意好时,车来车往,挑担的也多,这中间这么宽,正好可以让往来车辆交汇、掉头,也可以让货物在这里卸载,避免了不必须的拥挤,挑担的也可以在这里停下来歇息。哦,原来如此!我们那个时候的街道设计建设者,真的是太聪明了!也真是,这条街道,两头窄,中间宽,方便装卸货物和歇脚,这种特殊型状的街道,恐怕在瑞金找不到第二条。</p><p class="ql-block">粜米街的店铺,大部分是民国建造,有少部分则是清末建成,它不像现在那样纯粹的外面一间店面,里面还大有乾坤。就拿街中段那间最高的店铺来讲,这可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的店铺,从外表看,左边青砖高墙,墙体明显比旁边的房子高出二、三米,墙顶高脊飞檐,象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二楼瓦檐下弧型木刻,如亭台楼榭。右边墙体则被瓦檐覆盖,与隔壁相连,而隔壁的檐下则是普通木板支撑。走进门去,便是一排三个房间,承重柱均是用粗大木料建成。房间南面是一个天井,天井往南则又是一面墙,打开墙门,哗,里面居然是一个四合院结构,左边又是一栋两层楼房,而右边则是一个硕大的晒坪,面积足有四、五十个平方米。这里,左边楼上可以储存粮食,右边晒坪,又可以用来晒粮食,这样,粮食一旦受潮就可以拿出来晒,防潮又防霉。难怪这条街可以做成粮食买卖一条街,道理就在这里!而对面的店铺进去之后,也是这样,经过几重房间和天井,再从后门出去便是绵江河南岸了,岸边有好几处大空坪,可供多家人晒粮晒物,非常实用。粜米街的粮食易储存不怕变质,恐怕就与这里的防潮防霉的木质结构楼房和两边的大晒坪有关吧。难怪,自清末至民国以来,这里粮食生意红红火火,街上米店林立,商号靓眼,声名远播,享誉赣南闽西地区。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粜米街上,车来车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粜米的吆喝声,籴米的讲价声,热闹非凡,构成了一幅民国版的清明上河图。</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我们国家经过公私合营、人民公社、大跃进等多次运动,而且粮油实行统购统筹,个体买卖早已杜绝,因而粜米街的米行全部关门大吉,街名也一度改为井冈山路,以往粜米街喧嚣繁华的粮食买卖生意景象就不复存在!但是,有较长一段时间还是热闹的。</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小时候,还是在这粜米巷3号,白天去井冈山小学读书,晚上就在家里写作业。在我们这条街上,晚上还是很热闹的。那个时候不知电视、手机为何物,收音机极少,电话也要公家才有,平时人的娱乐方式便是聚在一起,坐在门口聊天。晚饭后,人们便端着小板凳,拿着一把大芭蕉扇,到斜对面沿街宽阔的地方聚在一起,海阔天空、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成了当时的主要消遣方式。大人们的说笑声、小孩们的追逐打闹声,交织在一起,声声入耳,搅得我心猿意马。好不容易做完作业,便立马飞奔出去叫小伙伴们一起出来玩,我们走东家串西家和邻居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捉迷藏、推铁圈、下军棋、打加票等等,玩得不亦乐乎,每次都要大人们催促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有时也会走到大人们聊天的地方,听他们天南地北的侃,或者听听当时流行的方言童谣。比如有这样的,大人抓着幼儿的小手指,边逗着玩,边教学儿歌:斗虫虫、咬手手,妹妹一百九十九,虫虫飞上天,妹妹地下仙(玩)。数位幼儿齐聚某一家时,该家疼爱孩子的大人会拿出果品,边分发边教孩子们并排坐下学儿歌:排排坐,食果果,你打鼓,姐敲锣,你织布,姐穿梭。那个时候没有幼儿园,没有幼教,我们就是听着这些儿歌童谣长大,父母也是念着这样的童谣哄我们这些小孩子慢慢入睡的。</p><p class="ql-block">粜米街曾经有过几家小工厂,给这个原本只有居民居住的街道带来许多生机。街道中间有一家烟丝厂,专门生产烤烟烟丝,那个时候切烟丝没有机械化,用手工切,只见工人师傅把晒干的烟叶放在一个下面有轨道的长方形铁槽子里,盖上盖子,用木棍左右来回地压,把烟叶压实。然后,左边安上转把,右边有一把铡刀,铡刀前端固定在柱子上,右手握住把柄,这样左手转动一下,把烟叶往右推一点,右手就按住铡刀往下切,切出来的烟丝又细又均匀。还有一个工厂,叫瑞金县小刀厂,就在烟丝厂正对面,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座高大房子。我姐姐以前是小刀厂的职工,所以她去上班时有时候会跟她进去玩。走进厂房,但闻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再看看师傅们,拿起一块块一、两米长的铁皮,放到机床上,一按按钮,机床便轰隆轰隆地往下压,两手则有规律地把铁皮往前推,就这样一个个小刀的外壳就压好了,然后推到另一个车间,又一个个喷上各种颜色的漆,上漆后再它放到后面的晒坪上晾干。还有的车间则做刀身,同样是把铁皮放到车床上按模具压出刀片,再放到电动磨刀机上把一边打磨出锋利的刀口,然后与漆好的刀柄一起合起来,在一头有圆孔的地方穿进铁环,在机床上一压,这样一把可以削铅笔的漂亮的小刀就算完成。要知道,这可是粜米街上的一家唯一有机器响的工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条小街里,算是很稀有的单位了。每天我上学的时候,就是听着小刀厂的机器轰鸣声去,然后又伴着机器的轰鸣声放学回家,小刀厂的机器声仿佛成了粜米街的上下学的铃声和人们作息的钟声。</p><p class="ql-block">要说有趣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看公鸡阉割。我家正对面住着姓钟的两兄弟,两个人都学会了兽医阉割技术,那个时候我们这粜米街头是很热闹的,就是这兄弟俩带来的响动。每天一早,俩兄弟拿着阉割工具,吹着短笛就外出各自招揽生意了。清脆悠扬的笛声吸引了一大帮孩子,一听到笛子响便围过来欢呼雀跃,一路跟随。也有的是看热闹的,看看师傅是怎么样阉割家禽家兽的。有时候有的人会提着公鸡找上门,叫钟师傅兄弟俩阉割。但见钟师傅端一把椅子坐在门口,两只脚上面披一块牛皮,然后用绳子把公鸡的两只脚绑定,把鸡翻过来,在一侧翅膀下拔拉几下,把周围的鸡毛拔干净。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手术刀一样的刀具,在拔干毛的地方一划,划开一个口子,然后拿出两个钩片,这两个钩片用篾片连着,钩片钩在刀口各边,通过篾片的张力就把刀口往两边拉,这样刀口就张开成一个口字型。钟师傅又拿出带有细线的尖钩子伸进刀口,只见他左拨右拨,然后左右拉动细线,便把公鸡的肾(俗称鸡梁子)给拉出来了!最后收钩松绑,公鸡完好地还给主人。这就是公鸡阉割的一个过程,这个鸡梁子很有营养,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呢。钟师傅兄弟俩那特有的招揽生意的短笛声,还有那家禽阉割的祖传技术,在粜米街是独门手艺,名声在外。</p><p class="ql-block">(下转第二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热闹的,要数吃喜酒了。如果谁家娶媳妇,那整条街都会沸腾起来。记得八十年代初一个冬天我大哥结婚,东道是在自家里办的(那个时候都是在自家办酒席)。家里桌席不够,怎么办?这个难不倒住惯了街道的人家。前一天我们东家借一张桌子,西家借几把凳子,还有碗筷、酒壶统统借上,直到足够为止。家里摆不下桌席,不用商量,就可以直接摆到邻居家里去。邻居们也会主动来帮忙,一起过来收拾碗筷、端菜递酒。我们瑞金办喜事做东道,基本都是上十二道菜,讲究"三鱼四肉"(即每桌三斤鲜鱼、四斤猪肉),外加其他的食材配料做成十二道菜。最主要的就是鱼丸、肉丸、扣肉、白斩鸡、焖鱼这些主菜,厨官师傅手艺好不好,主要是看鱼丸肉丸做的口味正不正?因为在自家做,所以看到过。但见厨官师傅把鲢鱼钉在门板上,小心用刀把鱼肉一层一层刮下来,刮好一盆鱼糜之后,配上适量的薯粉,用力搅拌均匀,然后抓一把鱼粉用手指一挤,一个鱼丸便从虎口挤出来,再用汤匙一挖,一个个放到沸水里煮,佐以姜葱油盐,一碗香喷喷的鱼丸汤便成了。然后,用做鱼丸刮剩的鱼骨架、加上鱼头鱼尾拌上米粉,放在油锅上炸成金黄色,这个就是烧鱼子了,烧鱼子一出锅,哗,香气渐渐地弥漫开来,不一会儿便飘满厅堂、房间,飘向街道。还有炸叉烧包,就是用肥猪肉拌上米粉,放点盐,也放在油锅里炸,待炸成金黄色出锅,吃起来也很香。这些是头天准备的菜品。等到第二中午时分,婚礼正式开始,鞭炮一响,厨官师傅宣布开席啦!于是,一道道菜便顺序而上。酒过三巡,父母就领着新郎新娘一桌桌去敬酒,此刻父亲十分高兴,走到每桌前都举着酒杯,大声向客人劝酒:"大家淡酒多吃几杯哈!"客人们便端起酒杯,回敬道:"贺喜贺喜!"、"祝你们早点抱孙子哈!"父母听到后欢喜得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客人们又纷纷对新郎新娘道:"祝你们早生贵子!"待每桌敬完酒,东道吃得也差不多了,大家重新坐下来边等最后的酸辣汤边分菜。分菜是吃饭时先把有汤水的菜品吃完,留下那些干货一桌十二个人大家你分一点,他分一点,带回家去让家人一起品尝。等到酸辣汤一上,润肠开胃助消化,非常舒服,这样的传统东道就是完美!等第二次鞭炮一响,东道结束,客人退席。</p><p class="ql-block"> 而今,世易时移,时过境迁,粜米街早已失去繁华的境地,变得苍老,失去光泽。房屋斑驳破旧,墙壁脱落,还有的房屋坍塌。如靠桥头的一栋房屋早已倒塌,成为废墟;原小刀厂里面的一间木板房墙体倾倒,只有十多根大梁在苦苦支撑瓦面。有的房子没人住也没人管理,破壁残垣上落满灰尘和蜘蛛网。很多家店铺大门紧锁着,街上行人稀少,偶尔有一、两只小狗在悠闲踱步。还记得七、八十年代,这条街上不是这样的,那时候都有好几家副食店、几家缝纫店,两家药房,还有两家理发店,其中一家在巷尾即云龙桥旁,是东风理发分店,那是我们常去光顾的地方。对面桥头边有一家餐馆,那个时候家时来了客人,父母使差使我到这家餐馆买一个小炒鱼,再打个肉片汤,这就是最好的招待菜了。现如今,餐馆、理发店早已人去楼空,烟丝厂已烟消云散,小刀厂并入县五金厂,也早已关停。现在在这条街上,只有一家年代久远的副食店,免强维持生计。令人佩服的是,胡怡太药房的后人,依然在原地开着,在那里坚守着最后的一线街景,为当地老居民把脉问诊,悬壶济世。 </p><p class="ql-block">一间店铺,就是一个历史的印记;一条老街,就是一个城市的轨迹。它们都是城市的灵魂,担负着一个城市的记忆,诉说着城市的发展。可喜的是,为更好地挖掘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早在201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就把瑞金市粜米巷等历史文化街区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予以公布。近年来,瑞金市致力于旅游、文化建设,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味,做好“江西的窗口”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在这个发展思路下,我市就早早把粜米巷和廖屋坪等作为市政重点工程进行了修缮,即对历史文化街区道路基础设施进行了开工改建。</p><p class="ql-block">  终于,粜米老街可以放心了,粜米街的居民可以放心了。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一条崭新而又古老的街道展现在游人面前。在粜米街,处处装修一新,店铺林立,夜晚则灯笼高挂,灯火通明。这里有开米店的,有卖副食的,有卖百货的,还有卖瑞金特色小吃的,天天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粜米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象珍珠一样在绵江河南岸发出熠熠的光辉!这正是:</p><p class="ql-block">瑞邑城关粜米坊,</p><p class="ql-block">明珠闪耀大名扬。</p><p class="ql-block">南归北去非过客,</p><p class="ql-block">东算西盘正兑粮。</p><p class="ql-block">左挑右扛肩万担,</p><p class="ql-block">寒来暑往嘴千张。</p><p class="ql-block">曾经民国繁华道,</p><p class="ql-block">再铸辉煌锦绣芒。</p><p class="ql-block">(作者:瑞金市象湖镇粜米街居民张永林)</p> <p class="ql-block">以下为粜米巷相关图片及说明:</p><p class="ql-block">为更好地挖掘和继承我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2015年2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p><p class="ql-block">瑞金市廖屋坪、上湖洞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瑞金市粜米巷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瑞金市沙洲坝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等18个街区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予以公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赣府字[2015]12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图片上标注的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了粜米巷、吊桥巷、桥下巷等区域,范围更广。</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爷爷原租住、开店的粜米巷3号,四代人在此居住至1990年。民国建造,砖木结构,门板中间开了个圆小窗,右边上的窗户是解放后新开的。爷爷经营饼干糕点,起字号为“张玉盛号”。</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我爷爷开饼干糕点店时使用的饼干模具。</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字号:胡怡太药房。</p> <p class="ql-block">房门前订上了房子的建筑公示牌,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原瑞金县小刀厂厂房。</p> <p class="ql-block">房檐比较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刀厂里面,房间已坍塌,但粗大的房柱依然坚挺。</p> <p class="ql-block">小刀厂后面的建筑外墙。</p> <p class="ql-block">粜米街路面原来是平整的鹅卵石,现在已经更新为花岗岩石。</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图片显示,街道两边是有沿街的,原来是青石板砌成,后来改为水泥路面,现在已经翻新重建,与中间道路齐平。</p> <p class="ql-block">与现在同一地段改建后新的街道对比,可以看出现在没有了两边沿街。</p> <p class="ql-block">粜米街中段有一条6尺宽的小巷通向南边,能起到分流、疏缓道路拥挤压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右边原来是烟丝厂,左边是小刀厂。</p> <p class="ql-block">粜米街西边一段。</p> <p class="ql-block">瑞金桥头道路把粜米街分成两段。</p> <p class="ql-block">看这门框上的门牌,见证了粜米巷户籍的变化。右边第二块是木制的号牌,现在已看不清数字了,可能是最早的门牌。</p> <p class="ql-block">这是粜米街巷尾,右边原来有一间副食店,尾部是理发店。</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块瑞金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公布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云龙桥。</p> <p class="ql-block">桥右边是桥下巷,这里第一家原来是饮食店。</p> <p class="ql-block">饮食店对面的这家是百货店。</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河背街居委会,在粜米街上。</p> <p class="ql-block">与粜米巷垂直相连的是溪子下巷。</p> <p class="ql-block">在溪子下巷17号,还有汀瑞边游击支队办公旧址。</p> <p class="ql-block">右边这扇门是从粜米巷3号里面通往溪子下的门。</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粜米街的灯光有点迷糊、有些昏暗,唯一的一家小副食店仍然敞开着,坚守了三、四十年,为居民提供一点生活上的方便,也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图为桥头巷景色。</p><p class="ql-block">下面再将这首《粜米街印象》展示至篇尾,作为结语:</p><p class="ql-block">七律.粜米街印象(平水韵)</p><p class="ql-block">瑞邑城关粜米坊,</p><p class="ql-block">明珠闪耀大名扬。</p><p class="ql-block">南归北去非过客,</p><p class="ql-block">东算西盘正兑粮。</p><p class="ql-block">左挑右扛肩万担,</p><p class="ql-block">寒来暑往嘴千张。</p><p class="ql-block">曾经民国繁华巷,</p><p class="ql-block">再铸辉煌锦绣芒。</p><p class="ql-block">(于二O二一年十月十四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张永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