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之宋徽宗用印略考

一修哥

<p class="ql-block">暨南大学古书画研究班 一修</p> <p class="ql-block">《女史箴图》</p><p class="ql-block">作者:顾恺之(传)</p><p class="ql-block">样式:绢本设色 26.5x663厘米</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自跋:顾恺之画,似欧阳询楷书体小楷书写女史箴文,不录。</p><p class="ql-block">收藏印:弘文之印(似唐印)、宣和(两见)、御书(葫芦印)北宋印皆不真。绍兴、睿思东阁(南宋印似真)、项元汴诸收藏印、清内府诸鉴藏玺。</p> <p class="ql-block">《女史箴图》为隋唐时期摹本。 是顾恺之传世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为清宫旧藏。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为英军掠去,1903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女史箴》系西晋张华所著,以历史故事和譬喻、说理方式讲述宫廷贵族妇女应恪守的道德规范,意在讽谏晋惠帝皇后贾氏。因贾氏霸悍,干预朝政甚多,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女史箴图》今存九段内容,文图配合。其中有历史画,如起首 “玄熊攀槛” ,赞美汉代冯婕妤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的无私无畏精神; “道罔隆而不杀” 一节可做古代山水画看;还有一些虽不免于对文字的图解,但却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情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处理得比较自然。作品反映了早期人物画的水平和顾恺之绘画的特点。 正如画史所称,其用笔“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李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p><p class="ql-block">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此次笔者着重以此卷上的宋徽宗用印作为重点去分析。</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宣和七玺”标准位置</p> <p class="ql-block">如下图,可以看到“宣和七玺”中的“宣和”、“政和”两章,其它五玺均未找到。按宋徽宗的“宣和七玺”钤印标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另外“宣和七玺”钤印也有具体位置安排的,一套标准规范,但此画上的“宣和”、“政和”印位置均错乱。</p> <p class="ql-block">由此看来,本幅大英博物馆藏《女史箴图》未经宋徽宗递藏,这些印都是后人为了提高此作的可信度没有了解徽宗用印习惯的情况下凭自己的想法加盖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一修于洛阳</p><p class="ql-block">辛丑年九月十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