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故事—猛固桥战斗

爬山虎

<p class="ql-block">  出了两河乡向南,到达抚边乡。这里居住着藏、羌、回、汉、苗多民族,不少人是乾隆时期攻打金川后留下戍边的清军的后代,从“抚边”这样的乡名就可推测出。</p><p class="ql-block">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抚边乡的,是1935年6月初,由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前去接应中央红军的一支先遣队。从汶川到懋功(今小金)有3百余里行程,李先念率部通过崎岖难行的山路、穿过大片的原始森林,绕过几年前地震塌方的山石和杂乱倒伏的树木,翻越了虹桥雪山,数十次击溃阻截的敌人,到两河口后又顺河南下,于6月6日到达抚边乡,与敌邓锡侯第二十八军一部遭遇,经过激战,攻占了抚边。</p><p class="ql-block">四方面军两进抚边乡。第一次是1935年6月初,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由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一支先遣队,从汶川出发,翻越虹桥山到两河口,然后顺河南下抚边。当时抚边驻扎有川军杨森部一个连,听说红军开来的消息后不战而逃,却命令在抚边的麦隆沟和川金桥一带由伪政府区长王重乡和罗坡的匪首魏岳生带领土匪阻击红军,结果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岳生逃进麦隆沟后被红军俘虏。红军当天进入抚边,部队在文武庙里宿营。第二天,红军顺河而下攻占通往懋功(今小金县城)的要道猛固桥。留下守桥部队后,李先念率领部队乘胜追击拿下了懋功,之后一部分部队继续前往达维,迎接中央红军。第二次是第二年四方面军南下,再次返回抚边,消灭了川军杨森部的两个连和地方残余武装,然后动员当地百姓建立农会组织,征集粮食,建立起了保护苏维埃政权的游击队。当年抚边大约住了四方面军一个团的部队。</p><p class="ql-block">张国焘参加了两河口会议后,也在抚边村住过。</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中下旬,中央红军北上也到达抚边,中央领导人和中央纵队在这里停留了几天。有回忆指出,毛泽东带着警卫员住进抚边山下的破碉村罗炳林家。罗炳林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便把地主藏匿的一窑6000多斤洋芋(土豆)指给了红军。毛泽东称吃烘洋芋要剥皮是“剥鸡蛋”。解放后,毛泽东请罗炳林上北京。</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抚边乡,事先功课没有做好,在村子里,没有看到红军遗迹遗址,后来才知道,都在旧街上。有重走长征路的人在抚边看到了红军遗迹遗址。一幢加固后的老房子(不知是否是文武庙)曾经是四方面军攻占抚边后宿营的地方,门前两块石碑上被红军刻上了标语,大的一块上刻的是“彻底粉碎川陕会剿”稍小的一块上刻的是“穷苦青年加入青年团!”</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旧街上古文武庙前有一尊乾隆年间树立起的御碑,是清朝大小金川战役的记事碑,碑身是用整块石块凿成,有2米多高,石碑顶端还有碑冠。红军在御碑上也刻了标语“拥护苏维埃和平政策”。如今这御碑成了一户人家院墙的一部分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旧街城隍庙戏台摇摇欲坠了(但“大清嘉庆五年”的字样还能看清楚),当年红军总政文工团在此台上演出,演出前毛泽东登台讲话,鼓动群众加入红军、一起北上。结果,热血青年宋全胜第一个跳上戏台响应,还有一些年轻人也跟上来。当地共有61位青年男女参加了红军。但只有3人回来过:宋全胜,解放后回到阿坝汶川工作;邓玉兰(女),解放后曾任南京市委副书记,1962年回来过;罗海清,机枪射手,1961年回来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红军走后,国民党对参加了红军的人家进行了“清剿”,对帮助过红军的乡亲们进行了残酷迫害,参加红色政权组织的骨干人员多被迫害致死,最后一把大火几乎烧光了旧街的老房。</p><p class="ql-block">如今,抚边旧街的行政名称是:抚边乡粮台村。红军把当时旧街上的8个古石碑上都刻上了标语,可惜一部分石碑都在“文革”中期山上修水库时用来垫库底了。</p><p class="ql-block">离开抚边乡,我们前行至[S210省道]与[S303省道]相交的路口时右转,向西,很快就又到了一个路口—— [S303省道]去往小金县城的岔路口。回头看,路标指示,这个路口距离小金县城美兴镇7km、距离两河乡42km、距离达维镇25km)。</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醒目的白塔立在路边的高台上,这里就是猛固桥、马鞍桥的地点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猛固桥、马鞍桥寻访</p><p class="ql-block">这个地处要冲的路口位于小金县老营乡地界,从东向西奔腾的沃日河与从西北往东南流淌的金川河(抚边河)在此交会。路口南侧横跨沃日河的铁索桥是猛固桥。路口对面有座白塔(吉祥塔),登上白塔就可以看见横跨金川河的铁索桥马鞍桥。这两座桥在清代为木桥,1932年时由民众募揖集资建成为铁索桥。两座桥梁风格相似,均以粗铁链为底索并排承载桥面木板,两边各拉2根铁链为护索,桥两端都建有桥头堡。在网上找到一幅这两座桥在1908年时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当年没有公路,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进出懋功(小金)都要从这里的铁索桥上走过。</p><p class="ql-block">猛固桥紧靠路边,南北两岸各有桥头堡,桥长25.5米,高8.5米,宽1.68米,共有10根铁索,其中6根底索(禁止上桥,没有放置桥板)。铁索上飘着彩色风马旗(也被称为经幡)。</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猛固桥北岸桥头堡通高6.7米,拱形桥门洞高2.3米,上嵌石匾,匾中楷书阴刻“猛固”二字;南岸桥头堡通高3.7米,拱形桥门洞高2.45米,上嵌一石匾,匾中楷书阴刻“長平”二字,还有题记“署理懋功县长兼绥崇保安司令会周鸿锡题”,亦为正楷书法。</p><p class="ql-block">小金县人民政府在猛固桥头立有石碑,上镌刻红字“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及红一、四方面军进城遗址”。</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猛固桥的桥头堡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红军的留下的标语,有一条是“川军弟兄们不要替军阀刘湘邓锡侯送死当炮灰!”仔细察看,桥头堡上依稀可辨弹痕。</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在公路对面还有一个更大一些的“猛固桥”石碑,碑的背面镌刻着《猛固桥简介》:猛固桥始建于清代,原身为木桥,一九三二年民众集资建成铁索桥,该桥与白塔、马鞍桥形成“猛固三景”。猛固桥扼小金去都江堰、马尔康之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在这里与国民党守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六月十六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在这里率部迎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进入懋功县城。(注:此碑文时间有误,中央领导人进入懋功县城的时间应为6月18日)</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猛固桥简介》的碑文没有具体说明猛固桥战斗的时间。在两河口会议纪念馆里说明的是:“1935年10月8日“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开始。10月15日,左纵队中的三十军占领崇化后,即分兵两路,挥师东进懋功,在猛固桥、马鞍桥击溃守卫的敌民团。”</p><p class="ql-block">登上白塔旁的小道阶梯,就看见了横跨金川河的马鞍桥,类似猛固桥,桥长30米,宽1.65米。对岸桥头堡拱形门洞上匾刻“伏龍”二字。</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如今,省道上是一座公路桥,猛固桥和马鞍桥均已废弃不使用了,留下的是红军足迹。</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见,当年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先遣部队抢占了这一战略要地,为会师中央红军扫清了障碍,然后在这里迎接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进入懋功县城。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所部短暂停留后一起北上,又离开了这里;直至四方面军南下时,又是三十军再占这里,使四方面军南下的左纵队得以继续东进。此地可谓“红军五过”。</p><p class="ql-block">路边的一块石碑上画着吉祥如意的符号,表达了藏族同胞的美好心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