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

朱亚阳

<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在这里隐藏着一个与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可可托海景区。</p> <p class="ql-block">  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原来是座高160米的小山,而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草帽形的大坑。 别小瞧它,它拥有全球几乎一半以上的矿物种类,世界上已知的矿种有140种,三号矿坑就有了86 种,更为传奇的是三号矿脉中发现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没有的7 种稀有元素。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铍,是运行核反应堆不可或缺的原料;铯是火箭发动机的理想燃料,人造卫星所用的控制器——铯原子钟就源于铯;锂矿石中提取的同位素锂六,更是引爆氢弹的重要动力。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的制造。三号坑矿藏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圣地,它更是国家顶级机密和顶级国家财富。</p> <p class="ql-block">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爆炸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今天强大的国防及航空航天事业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是当之不愧的共和国“功勋”!</p> <p class="ql-block">  阿依果孜矿洞位于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岩钟部分)南500米处,是一个矿洞式矿点,于1949年被当地矿工阿依果孜·沙里木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矿洞内主要含绿柱石、铌-钽(锰)矿及锂辉石、云母、石英石等矿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开采。采矿工作全部是人工用榔头、钢钎、丁字镐、铁锨等,辅以小型机械设备(柴油机、压气机、铁风钻、铁矿车)对阿依果孜进行坑道开采,形成如隧道一般的矿洞。直到1965年,三号矿脉逐步转入露天采矿,阿依果孜矿洞停止开采,至到1971年4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行联合试验,艇上反应堆装填核燃料需要钽铌矿石,可可托海矿务局又义不容辞的接受这一神圣的使命,开展03号大会战,对阿依果孜矿洞进行复采,完成了8吨钽铌矿石后,1974年阿依果孜矿洞完全关闭。经过16年的开采,阿依果孜矿洞形成了全长800多米,上下分为6层,有十几个交叉或相通的采矿室,如地下迷宫一般。2015年,尘封半个世纪的阿依果孜矿洞开启探秘之旅,打开了红色历史之门,使这个沉默数十载的矿洞重现昔日的神秘与神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我带上安全帽</span> ,行走在可可托海矿区、抚摸着锈迹斑斑曾熟悉矿山机械,我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进入42年前,那年我从学校刚毕业,分配在湘南便江河畔有着百年历史煤矿的生产科工作,生产工区常有夺高产和大会战的活动,因此我能走到生产的最前沿了解到煤矿工人的辛与苦。那时采煤前沿没有半点机械化,支撑巷道的是人工用原木及茅草,从采煤到煤炭运到溜槽之前使用的工具是丁字镐、钹子及竹制拖篓,整个过程都是靠人力,巷道里工作闷热,不见天日,有时候腰都直不起,即便是如此也没有工友叫苦叫累。正是有这么一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使命感的工人阶级才能支撑着国家工业的生产基础。</p> <p class="ql-block">  离开托托可海已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我们的国家在短时间里走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那是因为我们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是有无数个托托可海有色矿山及我曾工作过的湘南小煤矿在共产党的号令下,历经无数次艰苦冲锋、无数次步履蹒跚大会战而来!我耳边又响起了当年的劳动号子……加油干!加油干!呀依支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