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烈烈秋风,蒙蒙秋韵。10月19日,三节与秋结着深密缘份的课,在银川九中教育集团高中部“第八届课堂质量工程”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开课了。在银川九中二号录播室,三位青年教师分别带来的《登高》一课,毫无意外惊艳了听课的三个班同学和众多观课老师及校领导。</p> <p class="ql-block"> 上午,美丽庄重的青年教师马双媛,导入寥寥几个问题瞬间给课堂沁入了怆寒的诗气。一同回顾那融入着寂寥与悲怆的诗人杜甫的命途,学生们为《登高》创作时诗人的境遇所唏嘘,为诗中的意象氛围所触动。马双媛老师将每联诗的朗读与赏析自然连贯在一起,清丽明亢的声音将诗中的苦、寒、寂寥一一吟出,诗句中的猿与鸟,风与叶,无奈与愁怆都为学生解读。怎样读《登高》、怎样析《登高》深深融化在了学生脑海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丰神俊朗的李生宝老师在同一地点,将同一篇《登高》以另一种深邃幽亢的面目铺展在大家眼前。打开课堂的是一场激烈有趣欢快的答题游戏,两位学生激烈抢答着关于杜甫其人的题目。回顾整堂课,学生们在或激烈、或沉思的氛围中将思绪沉入杜甫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人生 。通过带领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学篇目《春望》《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打开记忆之门,再以雄浑沉静之声演绎了《登高》的顿挫浮沉,回顾杜甫一生的寥落支离,引导学生们一层层地解析明了《鹤林雨露》中所指出的“八可悲”。《登高》之哀、《登高》之恨、《登高》之挫然,都在无穷无尽的悲意中弥漫进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绪中。</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堂课,雅静沉着的胡晓玲老师携一联诗意的课题——“流浪的舟子,伟大的诗心”,来到了讲解《登高》的课堂上。杜甫忧蹙哀怅的画像清晰地呈现在课件首页,在胡老师的带动下,学生们积极热情地描摹着画像中看到的杜甫,猜测着他的寥落哀萧。知识点“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巧妙融入了课堂,那崎岖苦悲的人生路将大家的心绪带入了低婉的幽谷,沉浸式的吟诵里,学生们感触到了杜甫的低徊与雄壮,通过“品诗心”的环节读出了杜甫那颗装下天下万民所遇的烽火兵戈与支离苦恨的诗心。整节课堂,一腔烈气贯透诗境,引领学生情动了,也读懂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总结与评价交流会上,众多观摩课堂的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评析了三位老师课堂设计的精巧、结构语言的精妙。</p><p class="ql-block"> 金学儒老师评价“李生宝老师风趣幽默、活力四射;胡晓玲老师丰富厚重,设计新颖,一点而牵连五首诗词”。</p><p class="ql-block"> 周燕老师评价“双媛老师年轻且富有激情,课堂很有感染力;李生宝老师激情四射,沉浸式投入;胡晓玲老师很诗意,无论是环节还是设计都诗意盎然,整个课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p><p class="ql-block"> 田莲青老师认为双媛老师的课设计颇为新颖;李生宝老师的课活力四射,形式多样,以悲景始、以悲情终,为后面设计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胡晓玲老师的课前后勾连,设计环环相扣,精巧自然。</p><p class="ql-block"> 王勇老师指出,三位青年老师的课堂建构各有不同,《登高》在双媛老师的课堂上被品读,在生宝老师的课堂上被把玩,在晓玲老师的课堂上被画像,他们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但同时也应注意肢体语言和课堂严肃度。</p><p class="ql-block"> 李天宁老师也高度肯定了三位青年教师有目共睹的进步,称他们都注重诵读,并为学生做了大气磅礴的精彩示范。用声音感染,触动听者,这体现了一名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同时李老师认为三堂课任务明确,能关注到学生。</p><p class="ql-block"> 最后,靳满栓副校长高度评价了三位老师能高度重视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三堂语文课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风格不同。胡晓玲老师有14名学生发言精彩完整,老师的语言流畅,他强调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的前提是老师精心的课堂设计;而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总结提升后不容易忘却所学知识;马双媛老师课堂节奏把握好,教师语言生动流畅;李生宝老师激情有余,幽默有余。靳校长针对着三堂同课异构课提出了期望,希望九中语文组的所有老师上下求索,能将本次公开课中展现出来的惊喜更多地带入到平时的课堂中去。</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天的同课异构活动,杜甫《登高》中的哀啭与激愤、苦恨与坚韧、寂寥与悲壮、忧思与慷慨,被三位老师以顿挫起伏、精彩纷呈的课堂解析展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带来的都是极诱人的课堂,是值得珍惜的教学交流场,课堂的张驰与舒缓,昂扬与精妙,值得大家深入解构和学习借鉴,这次的经验交流也必将有助于促进全校教师教学设计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