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阳暖景宜人,幽寻古访文润心---乡村微游蒋李集

子君

<p class="ql-block">10月17日,周日,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大美时光,蹲家岂不可惜?于是就报名参加了乡村微游。今日探访的是蒋李集镇,该镇位于许昌市南郊10公里处。东、南接临颍县繁城镇,西接榆林乡,北靠长村张乡,东北邻将官池镇。</p> <p class="ql-block">蒋李集,以前叫东湖村。一同参加乡村游的苏青龙(宋代文豪苏辙27世孙,对地方志颇有研究的民间文化高人)老师侃侃而谈道,因该镇东边有一湖而得名。许昌历史上有东湖也有西湖,东湖大西湖小,东湖浅西湖深,东湖浊西湖清。西湖位于七里店东北、高桥营西南,现已不见踪迹,仅在西北大操场位置留有两个大坑,设有渔业研究所,昭示着历史的变迁。东湖只保留很小很小一部分,就是现在的西湖公园。因东湖在秋天收获有菱角鱼虾等,秋天收获很大,所以又有一名秋湖。许昌现在有东湖游园、秋湖村、秋湖湿地,其名字命名应该就来自于历史上的东湖。</p><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从哪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蒋李集人的祖上就来自山西洪洞,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手促成的。洪武年间,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巩固明朝统治,朱元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实施移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蒋、李两姓(蒋姓人多)从山西迁移至此。当时,蒋姓在村东,李姓在村西,中间相隔较远,大约一公里。道光年间,蒋李两姓人家共同修建了村寨,寨名就叫东湖寨,后来在寨内还起了一个集市,作为产品交易的场所。于是有了蒋李集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今日乡村微游第一站是蒋李集镇的郑蔺村。该村位于古地名狼渊(1963年水被抽干流入小泥河)的东北部,地势低洼,村史比较新,不超500年。起初是屈、吴两家迁入此地,但两家人丁都不兴旺,后来郑、吝两姓迁入,人丁兴旺,村名就以人口众多的郑、吝两姓氏命名了。不过,吝字有吝啬吝惜之意,寓意不佳,容易让人误解,而战国时期赵国名臣蔺相如的蔺字,容易让人想起美好,与“吝”字发音还一样。村名就慢慢演化为郑蔺了。</p> <p class="ql-block">在村子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建于1915年的老房子,106岁了,仍很坚固。房子底部和顶部用料都是砖,中间是麦秸和泥夯筑的的土墙。据说这种土墙很坚固,能二三百年不倒,而且土质经过风吹日晒,对治疗小孩起痱子有奇特的疗效呢。</p> <p class="ql-block">村头,有一家远近闻名的老谢柿子园。是退伍军人谢德周从2005年就开始精心培育的柿子园。金秋时节,柿子盈枝,如同万千小灯笼挂满枝头,珠圆玉润,鲜艳夺目,清甜的柿香,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谢师傅说,柿子有100多个品种,他这园子里有20多个品种。一般柿子都需要脱涩处理,他这都是甜柿,可以直接吃。而且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上色素,纯天然无公害,可以放心食用。怎么辨别柿子是否甜呢?一个妙招是看柿子顶部有无长出花纹,有花纹的绝对是甜柿,超甜柿。说话间,谢师傅就从树上摘了一个柿子,在手掌上搽试掉灰尘直接吃起来了。</p><p class="ql-block">看谢师傅的招式,大家都兴奋起来,品尝的,采摘的,不亦乐乎。在柿子园里有一大发现,缠绕在柿子树上有很多山药藤,藤上结了很多山药豆。天哪!一直以来都认为山药豆像花生一样是地下长的,原来是在地上长的呀!大人小孩都大开眼界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金营村。历史上这片土地是湖区,被称狼渊,后来水被抽干,有了农场。2011年,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淅川滔河乡金营村人整体搬迁到七百里开外的此地。远离故土已10年了,他们现在生活怎样呢?刚到村口,就看到高高的牌坊正中位置书写着“金营村”三个大字,左右两边分别是:团结和谐,开拓进取。</p><p class="ql-block">沿着宽敞的主干道进村后,广场上载歌载舞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映入眼帘。步履看似秧歌但装束与郑州许昌的又不太一样,苏老师说是宛系歌舞。在广场上见到了女支书韩书记,他讲到,本村530户,2200多口人,12个村民小组,每人1.05亩地,全村土地都流转了,青壮劳力也都就近或到外地打工了。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便利程度都胜过淅川老家,大家都很满意。</p><p class="ql-block">其实该村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搬迁,第一次是在1959年,为了丹江口水库的修建,他们从金营老村搬到新村,不过那次搬迁是小范围移动,还在淅川。50年后是大范围移动,从淅川搬到许昌。中国人讲究的是安土重迁,虽然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人还是那些人,但是换了位置和环境,会让人感到没有根漂在外的感觉。不过,为了国家的发展,他们愿意舍小家顾大家。在此,特向他们致敬!祝福他们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对于该村的发展,苏老师提到一个不错的建议。有现成的这么好的村容村貌,如果能把南阳文化和菜系等发扬光大,走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子,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冀希该村能本着“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精神找到适合本村的发展路线。</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鸿雁李村。历史上位于狼渊的东南角,此地有很多树,很多大雁南去时经过此地会落在树上休息。明代中期,一李姓人家迁入此地。因大雁能寄托思乡之情,借鸿雁传书之意,村名就定为了鸿雁李村。</p><p class="ql-block">该村纺织品加工特别有名,已于30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老支书李建营到126厂附近的一家电热毯厂打工,学会了制毯技术。一年后,回家建了自己的电热毯作坊。但电热毯生意季节影响较大,他慢慢开始生产毛毯、童装等。在他的带动下,从9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纺织品加工行业。现在,有三分之一村民101户从事家纺加工,9户从事家纺物流,年产值8亿至10亿。据说,2019年拼多多平台家纺前两名销售冠军的产品都来自鸿雁李村。</p><p class="ql-block">作为家纺产品中国最牛村(没查证),其销售业绩是傲娇的,不过看到毫无防护忙碌蹬着机器的工人和一垛垛的大众化的简单加工品,还是为村子发展表示担忧。在平台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用工成本日益高涨的当下,低端走量的路子还能走多远呢?</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是寺台庙遗址。位于寺台庙村(自然村),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高台占地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8米,从下向上分别是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汉文化遗址和唐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到高台,台上野草丛生,尽显沧桑荒凉。台上的庙,正殿已坍塌,东西配殿还在。根据碑文显示,此庙是张玉林带着家属从1802年开始修建,后来他去世,儿子接力,到1817年终于修建完工的。苏老师介绍说,此庙属于儒家,中国人传统信仰有儒道释三家,释即佛教供奉的都是虚构人物,道教供奉的有些是真人有些是虚构的,只有儒教供奉的都是真实人物,比如,儒教中的送子娘娘其实就是接生婆。</p><p class="ql-block">在苏老师带领下,我们一行六人来到坍塌的正殿位置。很有幸的是,平时博学多识的祝敬学老师发现了一块汉砖,上面字迹很清晰,不过因时间匆忙而且字是左右反着书写的,一时大伙都不能完整识别出砖上所写何字。但苏老师高度肯定了这块砖的价值,说带回家要拓下来认真研究研究。晚上到家,大家很快就有了确切答案,砖上写的是“千秋万岁”四个字。第一次亲自发现汉砖,带字的,字迹这么清晰,着实让大家兴奋!</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是忽庄的石榴园。一看到“忽”字,有没想到元朝皇帝忽必烈呢?对!蒋李集的忽庄和尚集镇的忽庄都是忽必烈的后裔。忽必烈够有名了吧?忽庄的石榴也很有名呀!是软籽石榴。软籽石榴是从从石榴的故乡郑州荥阳河阴(河阴石榴已有2100年历史,最早是张骞通西域从伊朗传入,当时是硬籽,软籽石榴是上世纪末从突尼斯引进的)传入的。软籽石榴的籽可以吞咽,是助消化的。今年雨水大,石榴汁水多,比较好吃。美味还有益健康,大伙一到石榴园就迫不及待拿着袋子跑到园中品尝和采摘了。</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是圪垱村的鸭蛋厂。圪垱意指地表高一点的地方,最初魏姓迁入此地,村名称魏圪垱,后来魏圪垱迁到榆林圪垱,村名叫圪垱魏。然后张姓迁入此地,改村名叫圪垱。现在圪垱村就是 以张姓为主,后来修了寨墙和寨楼,就叫圪垱寨。</p><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记载,该村历史上就盛产鸭蛋和褚皮纸。褚皮纸,中国传统书画用纸,在2008年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不过该村这门造纸技艺已失传。鸭蛋因为该村邻近小泥河,适合鸭子养殖。苏老师介绍,鸭子分水鸭和旱鸭。水鸭因为可以吃到水中的小鱼小虾小蜗牛等,所以水鸭下的蛋更有营养。既然有营养还来到产地了,所以大伙都是一箱箱地往家买。</p> <p class="ql-block">人生至味是清欢,难得最是心从容!一天行程,闲适中饱览金秋时光,逸情中心受启迪。既感受采购了新鲜绿色口感好的农产品柿子、石榴和鸭蛋,还调研了乡村振兴大战略下蒋李集镇产业振兴情况,更思考了文化传承和振兴问题。产业振兴是关键,没有产业发展和振兴,乡村振兴无从谈起。文化是人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如何将厚重的历史传统变成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其具有自我变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生联系,这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