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7日,志愿者们牺牲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在网上偶遇小伙伴和老朋友们,游历建安区蒋李集镇的第二条乡村微游线路。</p><p class="ql-block"> 下载本图“保存到相册”,使用微信扫描此图二维码,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即可为您导航本次活动的所有产业点和文化点。</p> <p class="ql-block"> 百家茶话助农小站的助农志愿者一行30余人,有的想通过写些一些文字,有的计划通过拍摄照片,来义务展示乡村生产生活。他们满怀期待地向“狼渊古地”进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里,和时代共舞、同行。</p> <p class="ql-block"> 没有来蒋李集镇,没有听过苏青龙老师的讲解,真的不知道蒋李集镇还有一个如此画面感十足,饱含浓郁古风的乳名—狼渊!</p><p class="ql-block"> 黄帝、大禹、许由早已知道这里土地的富饶丰美,开创了团结奋斗,追逐真理和梦想的伟大农耕文明,尝试了多种治理这片土地的国家治理模式。禅让制、世袭制,到周天子的分封制,在中原大地上依次开启过辉煌的民族文明和国家及社会文化。</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周朝天子让自己的兄弟们食邑一方,各诸候国过了275年的舒坦日子。可是,有了积蓄的部分诸候们,按周礼出门只允许开桑塔纳,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吃得太饱了,出去买根油条,喝个豆腐脑都开个车坐奔驰;上个山,怕自己的宠物狗累着了,都要给自己的狗要个轿子,“让狗坐轿,不识抬举”。</p><p class="ql-block"> 有诸候,甚至打起了周天子平常都在过着什么样生活的疑问。擅自陈兵中原,在周天子眼皮底下“秀肌肉”,问周天子在用什么样的大锅在煮肉,锅一定很好吧,即“问鼎中原”。</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文化?制度和规矩是最重要的文化,具有族群辨别功能。</p><p class="ql-block"> 这种无视周礼,僭越周文化的行为,无法也无人有能力制止,让时代走进了周天子地位不固,各个诸候国相互征战讨伐的丢礼失仪的乱局。</p> <p class="ql-block"> 此行有幸邀请到了著名的宗族谱牒专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第27代孙苏青龙同志为大家志愿讲解,百家茶话乡村微游主要倡导人,建安融媒记者赵婷,蒋李集镇人民政府文化站李站长作为志愿者陪同。</p> <p class="ql-block"> 许昌,先后有许地和许国之名。许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迄今为止唯一有历史记载的男爵诸候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97年,郑国发生内乱,许叔乘机夺回许国都城,赶走郑国军队,复建许国,史称许穆公。</p><p class="ql-block"> 自此郑国视许国为仇敌,屡屡兴兵犯许。据史书记载,在春秋五霸争战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54年,楚国攻打许,许君大败,于是“肉袒谢罪”,楚国才心满意足,退兵而去。楚成王时,再次进攻许国,许君没办法,第二次“肉袒谢罪”,请求和解。这就是“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的出处。</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18年(周顷王元年),发生问鼎中原的狼渊之战,楚穆王趁晋灵公年幼,其意不在称霸诸侯之机,出兵攻打郑国。楚穆王攻至狼渊(即今天的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俘获郑大夫公子坚、公子龙和乐耳,郑国与楚国媾和。晋国执政赵盾率领“晋宋卫许”联军救援郑国。联军赶到时,楚军已攻克郑国。晋救郑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许国只能迁徙,以躲避楚国和郑国的锋芒。公元前576年,许灵公害怕郑国逼迫,请求迁到楚国。十一月初三日,楚国公子申把许国迁到叶地(今河南叶县西南)。(2002年4月,考古工作人员在叶县澧河南岸的悬崖边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墓,出土了大量编钟、跽坐铜俑、青铜鼎、青铜戈等青铜器。铜戈铭文:“许公宁之车戈”、“许公宁之用戈”。著名考古专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认定:此即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之墓。)</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33年,许悼公迁都夷邑(亦名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24年,楚国左尹王子胜谏言楚平王,迫使许许悼公再次迁都于析邑(亦名白羽邑,今河南西峡县)。 </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后,许国差不多每三至五年就迁徙一次,可以想到许国面临的险恶局势。许国迁“析”后,虽暂时有了一个长期的休整时间。但是,当时诸侯纷争,许国这样的小国仍是不能躲过被吞并的厄运。</p><p class="ql-block"> 前506年,许男斯迁都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已经无力抵抗,十七世国君许男斯被俘,许国灭。以下为楚国扶植下被拥立的国君,严格意义上,他们算不上许国君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3年,许元公在楚国扶持下被拥立为君。公元前481年,楚灭许,此时国君为许元公之子许男结。后来,又有几位在史书中记载的许国君主,但记载信息过少,便不再赘述。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75年,史料记载“许二十四世为楚所灭”。绵延700余年的许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说,蒋李集这个地方在春秋时期称作狼渊,在这里发生过楚国和郑国,以及和晋国领导“晋宋卫许”联军之间的狼渊之战。</p> <p class="ql-block"> 周朝的分封制,是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地封授给诸侯的,具有食邑性质。许国在狼渊之战后,离开了许地,这里的人和财物,是是全部迁走的。亡国后,许国人遂迁移至中原以及江南,以国为氏,故为许氏,即许姓。</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许国迁走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事实上都是许地的客人。后居许地的人们,特别是举国迁徙的许国人,可以说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客家人。</p> <p class="ql-block"> 从古湖泊黏土地里刨出来的花生娃娃,象是还有几分睡意,灰头土脸的。受涝灾影响,今年秋季,有这些收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 胖嘟嘟的花生,火红的辣椒,都是狼渊天赐,感谢!</p>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义务给大家介绍蒋李集鲜为人知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郑蔺村,看到一幢已经有106年历史的老房子。镇政府专门为其悬挂了标识,以记载过去,对接当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水竹,说明这里地下水水位较浅。水竹主茎较粗,人们可用此为材料做成提水的器皿,和撑船用的竹篙,以此营生。</p> <p class="ql-block"> 出郑蔺村村委会向南,地势越来低。此地聚潩水而成的狼渊,其湖水随着沧海桑田也向南流走了。今年雨水较大,豫中雨灾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田野里地势较低的地方,依然是水汪汪一片。</p> <p class="ql-block"> 公斤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片非常好的土地,感谢老谢钻研技术,着力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p> <p class="ql-block"> 把南边的水,引向北京去。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人的世纪盛举。许昌是受益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丹江的水能够自然向首都北京流淌,淅川县滔河乡金营村的村民,不惜舍弃故土,让丹江水上涨,淹没自己的家园,成为许地最新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作为许昌接纳的众多南水北调移民村之一,金营村两次舍弃自己的小家,支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展示了中国人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p> <p class="ql-block"> 腾出最好的土地给移民,建设美观坚固房子给许地的最新客人。金营村村民安居乐业,自发组建的文艺舞蹈队,丰富的业余生活,新老客人同欢,积极向上地书写着狼渊古地的时代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一家有事,款待来客。友谊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p> <p class="ql-block"> 已近正午,使用生物能源来做饭,在乡村微游里,还是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 午餐的地方,是许昌农场,也是126厂的所在地,是许昌市唯一的远离中心城区的“城市飞地”。在存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时候,这里都是许昌的城市户口,是市区居民。这里有过两波本文所说的客人,所以更加繁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河南农学院和许昌农学院的师生们,作为第一波客人耐不住乡村孤寂,还是返回城市进行学习研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波客人留下的房屋,非常适宜三线建设。中国最大的军工厂从黑龙江“小延安”—北安,迁到此地,对外称126厂。虽然生产经营受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军转民经营不好,但是这第二波客人,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必竟这里气候相对来说好一些,生活较容易。</p> <p class="ql-block"> 要想品尝东北特色食品,来126厂最合适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家纺专业村—鸿雁李。鸿雁李的村史也不长,是明朝中期从山西迁过来的移民,姓李。由于地处狼渊之滨,南飞的鸿雁在此落地,鸿雁又向着自己的梦想展翅翱翔,有着美好的喻意,取村名为“鸿雁李家村”。</p> <p class="ql-block"> 天凉了,按需采购床上用品。</p> <p class="ql-block"> 周边县市和附近乡镇来到鸿雁李工作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是最新的客人,为人民群众的温暖付出着辛勤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 右榴含有石榴酸等多种有机酸,能够促进胃酸的分泌、消化、增强食欲。石榴所含的维生素 C 和胡萝小素都是强抗氧化剂,可防止细胞癌变、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因石榴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红石榴多酚、血麻油酸以及叶酸,能充分补充肌肤的水分。因此经常用来美容。不仅如此,石榴叶制成的石榴茶美味可以清热解毒,用来清洗眼睛,有清新明目、消除眼疾等功效。</p> <p class="ql-block"> 忽庄石榴园的石榴树正处在健壮高产期,为了让人们有更好的消费感受,正在筹划面向社会的“包树活动”。</p> <p class="ql-block"> 水鸭产的鸭蛋,营养价值更高。</p> <p class="ql-block"> 圪垱村有两个传统技术,一是楮皮纸,二是沙坝口鸭蛋。现在只有沙坝口鸭蛋保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寺台庙遗址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就是这里有与其它遗址所没有的高台。是龙山文化(黄帝大禹许由时期)遗址,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8米,堆积3层。上层发现有唐代绿釉瓷瓶:中层出土有汉代陶壶、钵、瓶釜、鼎等约三百件;下层发现有大量的黑色磨光陶片、鬲腿、鼎腿、石斧和大量的灰土层堆积。此遗址为研究龙山文化及汉、唐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苏老师视力不太好,学历不高,但是学力惊人。古碑上几乎湮没的几百年前的字,却能够一一辨读出来,察其因缘,原来苏老师祖上是大文豪。</p> <p class="ql-block"> 这是柱石,说明寺台庙这个高台上,是有大殿的。</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古砖。</p> <p class="ql-block"> 正殿墙壁的厚度,远远厚于现在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西配殿残垣</p> <p class="ql-block"> 发现千秋万岁砖。</p> <p class="ql-block"> 配殿就有如此粗大的檩条,可见主殿的建筑规格有多高。</p> <p class="ql-block"> 这个高台,对人有着极大的视觉和精神刺激,应为政府或军队聚力而筑。汉朝末年,这里不仅是军屯民屯重地,更是曹魏时期举行皇室仪仗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此高台应该是有实际用途的,比如观稼,看禾苗长势的地方。还比如是军士获得文化精神支持的地方,这都是有可能的。后一种用途,可能性较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跨时代,各类文化意识形态交错的地方。和许地走走来来的新老客人一样,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领域,也是有主、客之分的。在大器早成的中华文化面前,部分外来文化一来到东方,虽然自称面貌很好,但是因其冒失,也是对我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有严重触犯的。</p><p class="ql-block"> 许地是一片非常适宜耕作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我们在这里做客,已经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这里土地利用和文化传承的主人。那么,我们需要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去珍视她,守护她,而不是滥用她,僭越这里的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