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岁月

林道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今生的相遇,前世又聚集了多少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到海南岛东太农场合口咀队当割胶工人的部分海口、广州知识青年,相聚在茅舍前苦楝树下,此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师二团(东太农场)文艺宣传队,在低矮简陋的木板瓦房宿舍兼队部前合影。他们中,有来自</span>北京华侨大学艺术系舞蹈、声乐和器乐专业,有来自广州、汕头、海口和农场的知识青年,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团文艺宣传队徒步下连队巡回演出,深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人物速写,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林道海。</p> <p class="ql-block">人物速写,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林道海。</p> <p class="ql-block">人物速写,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林道海。</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18日,我和弟弟告别父母和家园,和同学们一起上山下乡,分别到海南岛琼海县国营东太农场和东红农场落户,开启了自吃其力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带的行李,和弟弟一样,有父母亲买的新木箱,还有新的蚊帐、棉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毯子和草席</span>等日用品。我把平日穿的几件衣服也带上,其中一件洗得发白的短袖衣是哥哥上高中时穿的,上面有母亲和姐姐补的几个补丁,哥考上大学没带去,我接着穿,念完高中、文化大革命,一晃四年过去,上山下乡也带在身边替换,<span style="font-size:18px;">破了自己补,一针一线</span>寄托对父母和亲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五个月后,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成立,解放军接管农场,东太农场改编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二团,胶林迎来令人欣喜的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五连”原名“合口咀队”,流经东太农场全境的万泉河两大支流在此汇合,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向东奔流入大海,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岸椰树婆娑,婀娜多姿,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橡胶树林,</span>河边有进出东太农场唯一的渡口,农场一艘方形平底大驳船上,两名水手熟练地舞动粗长的竹竿,为来往行人和汽车摆渡。站立方舟,看大河奔流、两岸景色在阳光下徐徐变幻、移动,心潮起伏 ……</p><p class="ql-block"> 唱一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缅怀英雄,为能与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同饮一江水“而欣慰。傍晚或假日,不论寒暑,我们都喜欢与万泉河为伴,在宽阔的沙滩上奔跑,在河中畅游,或根据力学原理,让身体和激流保持一定的角度,利用水流助力把自己推向对岸……享受大自然母亲的温柔和拥抱。</p><p class="ql-block"> 每逢台风季节,山洪爆发,暴涨的河水淹没沙滩,继而淹没两岸斜坡和灌木,上游粗大的原木和木排像脱缰的野马,成群结队乘山洪激流冲刺而下,势不可挡,却又无声无息,看不到尽头,令人震撼不已。</p><p class="ql-block"> 兵团解放军很重视宣传教育工作,经历头一两年割胶、垦荒的艰苦磨练,团部开始抽调我去绘画,筹备先进事迹展览;后来因工作需要,调我到团文艺宣传队,在这个快乐和谐的大家庭,文艺演出和舞台美术、绘画都不误。</p><p class="ql-block"> 从1971年起,兵团司令部每年都让我到海口绘画、到广州、北京,参与和完成广东省农业展览馆、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兵团展区的筹展美术工作,在筹展的旅途中,在吃、睡、工作都在展览馆,共同生活工作的日子里,与知青美术精英为伍,<span style="font-size:18px;">结交良朋,</span>开拓视野,互相学习,携手前行。工余,我们借用木工师傅的工具,自己动手,给自己制作了有內钦三脚支架的标准油画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周末或假日,我们也争取时间绘画,给报社、出版社投稿、画插图,在艺术的田野苦苦追求<span style="font-size:18px;">,期盼</span>笔耕<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来的欢乐</span>……回味往事,阅世间百态,历春夏秋冬,如梦十年转眼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恩今生最美的相遇,感恩</span>这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值得怀念、珍惜</span>的日子,难忘的友谊,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文艺》1975年8月刊第22页“雷达站长”插图,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林道海。</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文艺》1975年8月刊第22页“雷达站长”插图(局部),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林道海 1975年7月画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文艺》1975年9月刊第89页“电话班长”插图(局部),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林道海 1975年8月画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木刻《凯哥响彻云天外》(局部),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林道海、蔡宝烈。</p> <p class="ql-block">《广东文艺》(后改名《作品》)1977年9月刊,增17页,木刻《凯哥响彻云天外》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林道海、蔡宝烈,作于1977年8月。</p> <p class="ql-block">木刻《凯哥响彻云天外》,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林道海、蔡宝烈。</p> <p class="ql-block">《海南日报》1978年5月27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养猪姑娘》,</span>作者林道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8年6月24日《</span>海南日报》刊头,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林道海,1978年1月23日画于海口(人物形象原型:堂哥林道年、小妹林瑞仪)。</p> <p class="ql-block">《割胶工人》1978年7月8日刊于《海南日报》。作者: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知青 林道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海南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我又回到海口市父母亲身边,开始了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林道海, </p><p class="ql-block">曾是海南岛海口市第一中学高(32)班上山下乡知青。 </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