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传统廉政思想中的以民为本思想、廉政为官之道以及戒奢崇俭思想对我国当代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动荡后,传统廉政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它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弘扬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不仅能够积极推动清正廉洁风气的形成,更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包含对统治阶级的主政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民大众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①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 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受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影响最为重大,基本形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戒奢崇俭的道德要求这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对于当政者、为官者及人民大众都形成了相应的约束力量。 廉洁从政历来是中国对待官员的要求和希望,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官员的最基本道德要求。官员廉政与否不仅关系到官员个人的形象,也关系到整个官场的风气,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影响社稷安危和社会发展。《周礼》以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为标准,而将“廉”作为统率这六种品格的标准,说明“廉”在中国传统“官德”标准中的重要地位。“廉政,政之本也”,治国先治吏,治吏先尚廉。历朝历代,防治贪腐必是治国的重要内容,崇尚廉政的“官德”思想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早在夏朝就有了“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选任官员上已经将“廉”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了。秦朝规定,“君怀臣忠,政之本也。”提出官吏的基本品德,是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 苛,审当赏罚。管子认为作为官员,如果能够坚持“清廉”,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拥有正直的行为, 就能够很好的治理地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以此论述为官者清廉正直自然能够为人民作出良好的表率作用,从而树立威信,不令而行。为官只要为德,“官德”之首即为廉,在清正廉洁为官之道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许多至今为人称颂的清官廉吏。《史记•循吏列传》与班固的 《汉书•循吏传》记录了许多清官,例如鲁相公仪休、大司农朱邑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包拯、“海青天”海瑞,他们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代表,还有范仲淹、郭允礼、林则徐等都是洁身自好、严于律己的好官,这些清官廉吏不仅受当时人们的爱戴,也成为当代人民称道的典型。他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廉洁奉公是历朝历代对为官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华传统廉政文化 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廉政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历史中,廉洁与腐败之争从未停歇,出现了众多的被后世敬仰的廉吏。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与腐败斗争中形成的廉政思想,它是战胜腐败的强大动力。传统廉政文化是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是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指针、公民价值观形成的导向。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广泛吸收和提升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以促进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 “律己廉为首,立世德为先”是古人对为官者在律己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要求。只有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才能真正做到清正廉洁,才能在执政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