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故乡陈家湾——,之前世今生

东方湘客

<h1>  撩开岁月的窗纱,凝望带名的山河,故乡湖南邵阳崀山陈家湾往事历历:</h1> <h1>  十六世纪初明朝正德年间,先祖陈凤翔(迁居新宁县始祖和公第八世,约1490年生)告别水溪的父老乡亲,渡过夫夷江水,来到海拔467米的高山殿山脚下这个弯部搭棚居住,在九龙江水流过的直角拐弯地域开垦田土耕种,后盖房娶妻成家,育三子四孙。生活近百年家人已数十,其后裔逐渐向周边的七星桥、分水、东岭、九龙等地迁移,族人们念念不忘生养自己的这个弯部,习惯尊称它为陈家湾。</h1> <h1>从老的族谱书上能找到先祖上品(和公第十二世,约1570--1630)等葬于陈家湾老户后的记载,可见此地名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而今一些人常常将“湾”写成“弯”,估计是怀念先人居住的这个山弯部吧!其实早期的族谱、解放初期的地图、高速公路隧道的名称都写着三点水的湾字。</h1> <h1>  五千年文明古国,神州大地上以姓命名的山村乡镇众多,当我们从网上打开地图,输入自己的姓氏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星罗棋布以姓开头的地名。以陈开头作为地名,影响较大又记忆深刻的有——河南淮阳陈胡公(开宗大始祖)墓;颍川陈氏始祖生活之地,现有陈寔葬地陈园的许昌陈故村;江西德安义门村,则是义门陈从唐朝发源到兴盛至宋朝大分析的地方。河南永城陈官庄是一战定天下的淮海战役主战场,人民解放军歼敌主力26万余人。陈家湾这个地名在湖南郴州与江西九江也能查到;不过像故乡陈家湾这样,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内的却极为罕见。</h1> <h1>  南宋道脉南移传入新宁,后溯夷江而上。本弯腊脚底石山上,曾利用半边岩石做顶,外边修成吊脚楼,取名吊脚庵;庵堂内有道士传经布道,清朝后期这里香火旺盛,族人常来此诵经;文化大革命中毁坏。</h1> <h1>  历经康乾盛世,中国社会兴起家族建祠堂之风,邻县洞口号称祠堂之都。清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年间约三百族人选择座东北朝西南,依山面水,藏风纳气的先祖创业福地弯部一址,开建陈氏宗祠俗称公堂。以石头、三合土、青砖砌约八十米周长的方形围墙,高三至六米厚达四十公分;主堂为四排五柱五瓜的木架子,依托外墙共五间,顶上盖瓦;其余三面是盖有瓦顶的廊道,中间有一长方形天井,墙外右侧建有单边倒水向内开门的厢房;前建有石条围成的门框和两扇厚实的大门,门上曾挂有陈氏宗词牌匾,后移入室内。祠前依次有五级台阶、梯形坪地、长百多米宽近百米的椭圆形水塘,及进出道路;祠后是高山密林,还挖有一口水井。百多年来每逢清明族人相聚在一起祭祀先祖、会餐联情,然后上山扫墓挂清。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祠内部分设施损毁,1969年在祠中开办学校,之后多年失修,于1986年拆除。宗祠已成历史,遗物散落周边,族人仍在念想!</h1> <h1>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弯部族人来来往往;超五百年风雨兼程,近二十代薪火相传。长命百岁和幸福生活永远是人们的追求,陈家湾现代真出现了一位百岁老人:谱载陈廷馀公元1915年9月18日生,2015年2月12日辞世(农历腊月24日),许多乡亲曾慕名前往道贺喝过他的百岁寿酒;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老人家93岁时同我们一起爬山给始迁祖和公挂清,神采奕奕谈笑风生。禁不住想起了汉朝九十多岁的伏生讲授《尚书》,此书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正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啊。而今陈家湾约有两百常住人口,陈姓及家人仍占多数。</h1> <h1>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大家行走安全,将东面小河上的木桥进行了翻新称为高桥,大跃进开始这里属高桥大队陈家湾生产队。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用其北侧的石拱桥之名继之,改称七星桥村陈家湾组。跨入二十一世纪后,呼北高速公路从这里架桥穿洞而过,放眼望去桥高且长、洞深而双,“陈家湾隧道”五个红色大字特别耀眼。这里还有个独特的小山包,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回归家乡新宁,兴起办学之风,这里也盖起小房办过私塾教人读书,由此叫高书房(现有族谱记载的时间是1880年前后出现此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建起一个学校,最多时有两百来名学生在校。弯部的后山葬有陈氏数代高祖,那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殿见证了陈家湾的前世今生。因为有高山殿、高祖墓、高书房、高桥、高寿人、高速路等六高,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崀山陈家湾实在是“高”!</h1>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