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新课标,建构新思维

朴园 安娜

<p class="ql-block">  今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修订,新一轮课改也已经开始,和美课堂为回应新时代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大美临沂秋学期推出“遇见新课标,建构新思维”大型名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理论,近距离瞻仰名师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是周卫东校长的《-2的故事》。单说“-2”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理性的负数,但是将它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就有了感情,有了故事。课题使得人眼前一亮,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整堂课设计了一个有趣开端。</p> <p class="ql-block">  课中,先是常规的负数的读写,接着为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设计了三个生活实例,即盈亏问题、身高记录问题、答题问题,由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负数的出现是为了表示生活中一些与正数相反意义的量,这也是多个教材版本共同的教学目标,但在周校长看来负数的存在不止这一个作用,还可以解决小数减大数,即解决减法运算的封闭性问题,这样才给予了负数一个完整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在课末的时候,孩子们很容易的理解、接受了“-2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2倍”的这种说法。周校长将知识的学习镶嵌在情境任务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负数在生活中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复习课《分数乘法、除法》,课开始的时候,吴老师通过“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今天的学习后会不会有些新收获?”三言两语为接下来的课披上神秘的色彩。吴老师提到计算能力的培养有三个目标,一是做对,即可以计算正确;二是懂理,即理解算理;三是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体现在第二方面的培养。“分数乘法计算时为什么要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又为什么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p> <p class="ql-block">在吴老师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不急”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了推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懂得不管是分数乘法、整数乘法还是小数乘法都是在解决“单位是谁,有几个单位”这样的问题,虽然数不同,但是理都是相通的,初步体会到数的一致性、运算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  前期,我们朴园数学团队在王冲主任的带领下,集体学习了吴老师的《加减乘除那些事》、《小数的意义》,每一次学习吴老师的课总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深刻体会到了吴老师所说的“建立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的含义。如果都可以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重组,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一个体系,以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为载体,从而引发学生深度学习,那么学生学起习来心里定会明净许多。</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罗明亮老师的复习课《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做讲道理的老师,培养讲道理的学生”是罗老师的座右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我佩服罗老师的真实。罗老师关注到了孩子最真实的困惑,并舍得为学生留足时间进行讲道理,慢下来去听孩子的心声。</p> <p class="ql-block">通过罗老师的“煽风点火”、“果断拉回跑题的同学”使这节数学课变成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罗老师的一句“对的鼓掌,不对的也鼓掌”使学生放下心中的顾虑,勇敢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在着急什么,我觉得作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努力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有兴趣、有信心的继续学习,是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以生出发,真正做好教育这件事。</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节强震球老师的《体积单位》,在课中强老师通过使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出体积单位,再通过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教学过程中,相信不少老师会遇见一个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常常分辨不清周长与面积,学习体积后那更是一团乱,我想是不是可以运用大概念教学的理念设计一节打通一维、二维、三维图形的课例,在这节课中可以使学生找到三者的共性,找出三者的不同,从数学本质的层面上来解开学生的困惑,这样是不是可以做到吴老师所说的“建立承重墙,打通隔断墙”的作用呢?强老师的课堂幽默风趣,以至于下课了学生们都不愿离开,这就是名师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教师是一个一辈子需要学习的职业,面对新时代新课改的到来,我更要努力提升个人素养,努力打造真课堂,使学习真实发生。</p>

老师

学生

学习

负数

乘法

教学

新课标

讲道理

问题

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