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会昌九老图》界画分析

Grace

<p class="ql-block">宋人《会昌九老图》界画分析</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会昌九老图》,作者不详,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45.5厘米,北京故宫藏。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好友结为“九老会”,这一题材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现文人避世隐逸的思想。作品树石、人物发饰、服饰均具有南宋时代风格,不展开描述,仅围绕界画部分进行时代风格分析。</p><p class="ql-block">此卷描绘的是唐会昌五年(845年)三月二十四日白居易居洛阳香山居所同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李元爽、僧人释如满等九位老人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虽以人物为题材,但建筑部分不论整体还是细部都描绘颇为准确,说明画家了解建筑构造并且具备较高超的写实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p><p class="ql-block">宋代建筑画风格特征</p><p class="ql-block">界画概念由南宋邓椿提出,之前称屋木画。北宋时期,以郭忠恕为代表的屋木及舟船画达到工匠可以依图造屋、造船的水平,船帮弧形不借助工具一笔完成。画匠勾勒的建筑轮廓“望之中虚,一去百斜”,结构比例关系准确,有明显的透视效果,这是南宋以后画工难以匹敌的。南宋院体画家如李嵩对建筑轮廓施以浓墨,画面打一层花青色,富有厚重感。因为《营造法式》对于建筑规格的严格界定,使得两宋达到建筑绘画的巅峰,至元代开始逐步衰落。</p><p class="ql-block">作品分析</p><p class="ql-block">画面的起始部分为一处水榭,建筑结构不见屋顶鸱尾,瓦片下可见斗拱非皇家制式,符合九老的隐逸民居风格。廊下绘有弹琴与听琴人物,回廊设栏杆,符合宋制,间柱不出头,勾片镂空雕刻,勾片后面的其它物品也能描绘,难度较高。栏杆下方为造平坐,出跳较铺作层少一跳,符合宋制。北宋《营造法式》规定:“造平坐之制,其铺作层减上屋一跳或三跳”,绘画中所见两宋跳数多为减一跳,南宋末期开始仍有减跳,但斗拱描绘模糊,至元代跳数已交代不清。</p><p class="ql-block">听琴处左侧设一条小河,带蓬船内两人对弈,棋盘为轴侧投影四边形。船头的撑夫卖力撑杆,水藻及水流表现自然。画面继续延伸至下一处建筑内,文人赏画,家具为高腿桌椅,出现格子门窗,符合南宋时代风格。作品绢地略显粗糙,南宋民间画手绘制的可能性较大。</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栏杆以及树木技法出现明显的水准差异,疑似多人参与绘制过程。但整体人物绘制较为生动,开脸接近宋代风格,船夫的划船姿态以及茶房门口休憩的仆人神态较为传神,衣纹线条采用铁线描,具有柔软质感,艺术水准较高。画面花青打底不明显,建筑、人物服饰部分设色接近平涂,不存在大面积渲染。个人意见为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之作。</p> <p class="ql-block">下图人物姿态生动</p> <p class="ql-block">栏杆符合宋制</p> <p class="ql-block">造平坐比铺作层斗拱跳数少一跳,符合宋制</p> <p class="ql-block">棋盘为轴侧投影四边形</p> <p class="ql-block">栏杆勾片准确,人物神态生动</p> <p class="ql-block">部分树木及透视效果不佳,疑多人参与绘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