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书》精选版

葵花妈妈👩

<p class="ql-block">题记:寥寥数篇,字字珠玑。言传身教,立德立言。</p> <p class="ql-block">下雨了,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我喜欢下雨天,没有急事不用出门,泡一杯绿茶,坐在窗前,静静地、一门心思看书。</p> <p class="ql-block">早年,听父亲讲述曾国藩的故事,让我对近代史上名臣曾国藩非常崇拜和钦佩。今天,读了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精选版。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一封封看似聊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心之情,每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的亲情。</p><p class="ql-block">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想起十几年前自己和父母、姐弟们、朋友们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纸、墨香味的信,读起来倍感亲切温馨,信中的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感受最深。如今,电话、手机、短信、网络随时随地的交流,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总觉得少了一些韵味。</p><p class="ql-block">读《曾国藩家书》那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一孝悌。通过家书让我看到一代名人重臣曾国藩的道德修养,感受到他内心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在给祖父的信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一一一。他在家书中多次写到生活的艰难,但仍然尽力帮助家人和朋友,这些使我从心底感动,虽然,现在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我们缺少的是像曾国藩那样亲情和友情。</p><p class="ql-block">读《曾国藩家书》,从很多家书里都能看出为官的他生活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也许现在的你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他的生活状况就是如此,他仍然帮助别人,这就是曾国藩深厚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p><p class="ql-block">读《曾国藩家书》从中可以看到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书中他上千次的提到他弟弟们学习状况,由此可见,要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在于教育和文化。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可是他却不愿意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江鸿的信中说: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目前,人们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p><p class="ql-block">读《曾国藩家书》,我们才知道他的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这让我们想到:作为我们年轻人,贫困时要学“安贫乐道”,富裕时要想想“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不是简单的过程,尽管我的理解比较肤浅,但我会再次读它。人的一生,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懈怠懒散,要学曾国藩自律自強,坚韧不拔,不忘初心的精神,他晚年曾言: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只有不断积累,提升自己,才能成为有担当.、有作为、有贡献的人。</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1811~1872年)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稽察中书科事务,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与大学士个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驰,主张以理学经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