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参观名胜古迹,感受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前些年已来过两次,但过去沒有做游记的习惯,总感觉人生经历纪录还是不够完善。2021年9月23日下午又一次来到了这里,首先进入的是东北服务区停车场。龙门景区有三个停车场,东北服务区停车场非常庞大,一眼望不到头,有四千多个车位,这里紧临白园,但按景区推荐游览路线应该是先西山,后东山,再香山寺,再白园,所以从这边入场需先乘电瓶车过河到景区北门再入园。</p> <p class="ql-block"> 这边有六千平米东北服务区游客中心,另外还有大片的商铺,2014年新扩建的,作为西北服务区的辅助入口以缓解客流高峰带来的压力,停车场做得特别大,西北入口尽管建了几百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仍远远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红白相间的建筑有古色古香的韵味。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旅游行业的最高名誉称号这里全已占尽。</p> <p class="ql-block"> 龙门景区导览图。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按景区推荐游人从北门进,经西山一东山一香山寺一白园逆时针走一圈约需4小时。</p> <p class="ql-block"> 从东北服务区乘坐电瓶车约5分钟来到北门入口,有世界遗产巨石题刻游人均在此驻足拍照打卡。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龙门石窟: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路旁灯柱为仿古石望柱造型,素面素身,简洁大方,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望柱也就是华表,是皇权的象征。其寓意着皇权顶天立地,统治着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 北门外的龙门博物馆,看上去建筑规模宏大,时间有限,没有专程观看。导游介绍中华文明肇自河洛,河洛文明悠久辉煌。龙门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国佛教艺术,特别是龙门石刻艺术为主,同时极力宣扬河洛文明。馆内收藏的一些青铜器、唐三彩、唐白瓷、汝瓷、全辽舆图、王铎手卷等是闻名遐迩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北门入口检票口大石门,疫情期间中午时分游人不是很多。仿唐风格的三拱大门,进门后便让人感觉穿越到大唐盛世。也象宫城的大门"一门三洞",当然古代中间的门只能走皇上,现在这里是无障碍、年票及年老者通道。</p> <p class="ql-block"> 特意看一下入口门楼后面有沒有北京午门的"明三暗五″之说,看样子仿唐嘛当年还没有五门洞的形制。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新建的附属建筑物同样也为人们的观赏提供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一条绿荫大道通往伊水河边,道旁杨柳依依,随风摇曳,姿态婀娜,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色呈现眼前。伊水两岸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一千多年前唐诗人白居易就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美景致极,绿草茵茵,红枝黄叶,一派初秋景色。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置身在此只感这个洋溢着信仰情感文化遗存的地方,极具外在形态格调的美。</p> <p class="ql-block"> 来到伊水河边,远处飞架东西两岸的拱桥即为龙门桥。龙门大桥全长303米,两岸引道长1309米,跨越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入口位置上,1960年开工建设,两年后峻工。当年此桥即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桥梁,是洛阳出市的主要通道,现在已经是专用的景区道路。</p> <p class="ql-block"> 秋季伊河的水量还是比较大,滚滚黄水奔腾向前。伊河是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经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p> <p class="ql-block"> 壮观的龙门桥头上方穿景区而过,引桥下有两个桥洞,像是一座城门,紧紧地守卫着身后的石窟。大石门修建以前这道门才是景区大门。上面的“ 龙门 “二字是陈毅元帅所书。</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十月八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来到洛阳。他们参观完龙门石窟后,人们请周恩来为正在兴建中的龙门伊河石拱大桥命名题字。周恩来微笑着说:“还是请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得好。”陈毅听罢,连忙摘下墨镜,爽朗地大笑:“我怎敢‘班门弄斧’?还是请总理写吧!”两位领导人谦虚地互相推让。一九六二年春天,题字寄来了,是陈毅的手迹,宣纸上写着斗大的“龙门”二字和“陈毅题”三个较小的字。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嵌在龙门桥东西两端和两侧。</p> <p class="ql-block"> 桥头石礅上有巨大的壁题龙门石窟介绍,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新中国成立后龙门石窟得到了妥善保护,龙门石窟包蕴广博的内涵,丰富精湛的雕刻使我们乃至子孙后代从中可得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位于中国三大石窟之首,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再次与龙门桥合影。龙门大桥是石拱桥,是仿照河北赵州桥修建的三孔空腹式石拱桥。当时是世界上拱圈最薄的大跨径石拱桥,如同一道壮丽的长虹横卧在伊水之上,飞架龙门伊阙,连接着龙门东西两山。</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来到伊阙门。1984年修建的一座仿汉代的双阙建筑,灰砖垒叠成的门框,朱红色的门面,鎏金的门钉,给人一种古朴厚重之感,伊阙门的门楣之上是由郭沫若先生所题写的“龙门石窟”四个大字。穿过这个门,开始正式的浏览整个龙门石窟的核心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 路边景区放映厅宣传牌上挂满景区的各项荣誉证书,也有各种珍爱世界文化遗产,共创文明旅游的标语。龙门石窟景区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节假日突破10万人次,据说最多的时侯每天接待25万人。宣传景区,宣传文明旅游对游客、对景区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岸边垂柳婆娑,随风曼舞。龙门大桥横跨,似天空彩虹。龙门山水的典雅古朴表现得淋漓尽致,熠熠生辉、雄伟壮观。空气清新怡人,游人倍感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来到禹王池。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相传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穷困不堪,溺死者甚多。为解决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那时开凿的。禹王池正是因为这个传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上台阶来至上方才是真正的禹王池,水自地穴出,碧清且温,常年保持在25一27度,中生水藻。冬季水温较高,雾霭缭绕。池中矗立一石砭,或称石笋,高2米多,传说为大禹治水时所用工具。另一种说法,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从苏州运来的太湖石,因为其石质不同于龙门山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 在禹王池的上方,还依崖垒有一小石屋,名“石楼”是光绪二十七年河南知府文悌所建,冷僻字"瘻″即"楼″也。他手书楹联一副刻在石楼两侧的石柱上,上联是“招待登高能望远”,下联是“相逢席地可谈天”。游人至此,伫立石楼,近看一池碧泉,清澈见底;远望香山倒影,伊水波光,宜然是一幅笔墨丹青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组五言诗"龙门八咏″,其中一首题为"石楼": "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水田秋雁下,山寺夜钟深。寂寞群动息,风泉清道心。″ 可见当年此地情景。此处遗址巳没有了当年秋田雁下、山寺夜钟的田园寺院景色,但也有石砌建筑耸立其上,灰墙灰瓦,古树森森,让人遥想古人吟词作诗情景也尚可及。</p> <p class="ql-block"> 在下方池可看到一出水口,旁书"禹王池″三字,此即为古人所称之为的"蛤蟆嘴″,古人描述说: 池水自此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直入伊水。今日所见只有一涓涓细流悬下而已。</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有龙门文史珍品馆。导游介绍龙门珍品包括佛像、佛头、碑刻题记及龙门二十品等都是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及中国书法书上魏碑体、唐楷书体等的最高成就,表现了中华民族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尽量多看实物珍品,馆藏珍品介绍就不能一一顾及了。</p> <p class="ql-block"> 开始登坡看窟洞。景区为增強对景观的保护,提升对道路、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服务水平,用硬功夫打好路的基础,使用了近四十年的洞前栈道全部进行了更新加固,台阶、扶手等更结实安全,保证大流量时游客都能安心游览。</p> <p class="ql-block"> 上来第一个洞窟叫"潜溪寺",该寺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寺。潜溪寺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寺内刚进行了维修,很多建筑垃圾还没清理完毕。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以石窟寺的形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古代一种建寺方式。</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的泉水涌入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堂”。窟内洞顶藻井为浅刻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唐代较为典型的佛教“净土宗”所供奉的“西方三圣”造像石窟。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p> <p class="ql-block"> 上到坡上来可以看到山壁上布满了各种洞窟。导游介绍说,石窟中成片的洞称为窟,或者说大一点的洞也叫窟。而龛是指山岩上凹进去摆放一个佛像的地方,称为佛龛。看上去大片的石窟十分壮观,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右侧有一敞口石窟,正壁上嵌有一块有名的宋代陈抟十字卷碑。陈抟,人称陈抟老祖,活了118岁,是五代宋初的传奇人物,自号“扶摇子”,出自《庄子 逍遥游》“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形容境界之高。陈抟的“十字卷”最初挂在华山白云堂壁,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人窃去,经明、清几百年的流传摹刻。清朝有一位陈肇镰得此墨卷后,于同治七年夏使人刻于此处,即现在的“陈抟碑”。</p> <p class="ql-block"> 碑上刻有10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意思是做马做奔向天上的神马,做人做人中的龙。人中龙是指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有人说这是陈抟老祖对自己的评价,因为陈抟老祖经常揽镜自照,说:不为圣君就为神仙。这十个字写得很有特点,岸字缺少一横,逸字缺少一点,而中字则上下颠倒,反映他为人的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很有神仙风味。</p> <p class="ql-block"> 伊水两岸的山崖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这里大小石窟有两千多个,都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p> <p class="ql-block"> 洞窟中没有佛头、断胳膊少腿的佛像随处可见。导游介绍说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唐朝武宗时的灭佛运动。唐朝是以道教为国教的朝代,但是佛教却发展得相当火,导致经济下滑严重,所以武宗采取灭佛运动。二是民国时期为了抗战需要,修建龙门山下的道路时炸毁了不少山上的石窟。三是近代以来,因为我们国家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很多外国野心家勾结中国的黑心商人,盗走了龙门石窟的大量精美雕塑。以至于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佛像没了佛首,令人深感痛心惋惜。</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数十步来到了宾阳三洞。这里似乎象一个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中洞、北洞、南洞。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宾阳中洞,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这是一座三世佛窟,在龙门仅此一例,释迦牟尼面部清秀,面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宾阳北洞,导游说带我们看到了最萌的网红举着"剪刀手″的阿弥陀佛。此洞完工于唐初年代,洞中所供主像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也称《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此碑文巳严重腐蚀,难辨其文,但这座碑堪称书法界的泰山北斗,是初唐楷书之精品,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写。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p> <p class="ql-block"> 从宾阳洞平台上可见到伊水对面东山上的香山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那是唐朝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此后的上千年中,香山寺一直法音绵历、香火炽盛。</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过来半崖处有敬善寺,它是因石窟外有唐代李孝伦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并序》而得名。开窟功德主是唐太宗的韦贵妃,开凿于唐高宗龙朔年间,窟内主尊是一尊坐佛,主尊的佛头已非原物,佛头已经东渡日本,收藏在大阪美术馆。这位韦贵妃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故事,将门之女,身高一米九,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没有再立新的皇后,韦贵妃地位最高。韦贵妃在嫁给李世民之前,先是嫁给了隋吏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时迎娶韦氏。</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是龙门石窟最著名景点之一"摩崖三佛″,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得名。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断,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是研究雕刻工序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回到山脚河边,路旁有锣鼓泉。这是近旁山岩溶洞锣鼓洞中流出的泉水,据说水大时咚咚作响象锣鼓声。导游说此泉已干涸了近十年,今年由于雨多八月时恢复了泉涌,潺潺流水给西山带来灵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 河边再看香山寺。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近年经重修,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p> <p class="ql-block"> 龙门的山威仪,水秀丽,佛光普照,隐约能听到佛国音乐的旋律。站在大树下为千姿百态的古代神奇石窟而惊叹,那些历经千年风雨,集无数能工巧匠智慧之大乘的代表作,无愧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河边眺望龙门山色。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山原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禹凿龙门,使之分为东西两半,龙门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龙门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 路旁有大块"洛阳牡丹石",此石又名"牡丹玉″,仅产于洛阳。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而得名,其花形逼真 ,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美,更在于其稀少。</p> <p class="ql-block"> 景区点缀一些小景点以补偿部分游人专看石窟的乏味。这里还有"梅花玉",产地也是洛阳,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的佛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龙门石窟的的历史文化、石刻造像背后的传奇故事等都令游客十分好奇。</p> <p class="ql-block"> 再行上山来到万佛洞。此洞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以唐朝宫廷内道场供奉者智运等为首的一批御用僧尼,奉命集体为唐高宗及武则天发愿雕造的。洞为方形平顶,顶雕有一莲花藻井,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外南壁雕有观世音菩萨像,它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匀称适度,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面容丰盈圆润,神情文静祥和,体态动静自然,姿态袅娜,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中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就被这尊菩萨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把这尊菩萨的形象成功地运用到他的戏剧《洛神》中。</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有清明寺,原名双狮洞,开凿于唐高宗时期。该洞为前后室结构,是龙门中型窟中较典型的洞窟之一。窟内小龛造像雕刻精巧华丽,尤其是菩萨服饰多变,动态优美。更值得一提的是题记中有雍州万年、泾阳 、礼泉 、三原县等人在该窟开龛造像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来到惠简洞,这是由惠简法师于唐咸亨四年(673)年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开凿的洞窟,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正因如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而右侧的弟子阿难形象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侍立两旁的菩萨身躯丰满、姿态优美与卢舍那像龛的菩萨像风格一脉相承。所以惠简洞就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 来到老龙洞。老龙洞是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座大佛。全窟密布小龛54处,其中较大的有12、32、33、50号龛,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p> <p class="ql-block"> 老龙洞旁也有一眼古老的泉水称为老龙窝泉。其上方一小窟称慈香窑,由比丘尼慈香惠政雕凿而名。慈香窑是龙门石窟北魏小型洞窟中有完工绝对年代的洞窟,造像内容丰富,雕饰精巧华丽,是同类洞窟中的代表作。最珍贵的是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剩余一品位于此处,刻藏在此洞主佛下部,碑文记述了慈香慧政出家为尼的体会和心境。</p> <p class="ql-block"> 老龙洞旁是大名鼎鼎的莲花洞。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直径达3米多。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 一路崖壁上如蜂窝般布满了洞窟,一尊尊精美的佛像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令人产生虔诚之心。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唐代造像龛,说明当时民间佛事活动的昌盛。不仅雕造了许多小龛,而且还续开北魏皇室未完工的大像。他们虽然是庶民百姓,但的确有一定的财力。对现实和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开窟造像慰藉精神,宗教信仰在客观上创造了伟大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 爬梯来到了最负盛名的奉先寺。奉先寺一一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招牌景点,常见于书本,各式各样的媒体登载报道。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根据相关考证:卢舍那是武则天的形象,这是有依据的。据《大卢舍那佛龛记》载:“实赖我皇,图兹丽质。”而以皇帝本人的形象去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p> <p class="ql-block"> 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温良虔诚,宛如一聪慧少年。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p> <p class="ql-block">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前来瞻仰的人们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见到大佛,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整尊造像,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大卢舍那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古阳洞,洞口支架林立,导游说这是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摄影,为了让后代能够看到这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一个一个洞窟在拍摄。古阳洞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在这一洞窟中,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至今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很可惜我们今天到此赶上了闭洞三维数据采集。</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旁就是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和北齐,到唐初还有雕刻。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到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药方洞高约4米,宽3米,两侧雕有八角莲柱,并且各有一个刚劲雄健的力士,造型甚为精美。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北齐造像的特征。龙门药方洞把中医文化与佛教石窟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华医学宝库里的一块瑰宝,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p> <p class="ql-block"> 望着这满山的精美石窟佛像感慨万千,中国古代的雕刻家们没有像西方的米开朗琪罗、罗丹一样留下辉煌的名字,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们创造的奇迹、创造的辉煌为人类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p> <p class="ql-block"> 杨柳青青亭台阁榭,水光山色尽显古都风韵。佛光乍现的伊阙,故事深藏,翩若惊鸿。穿云裂石的锤击斧凿,在千年的时空回响灵魂不朽的梵音。山青水秀之地,景色如此美丽。</p> <p class="ql-block"> 山上还有许多小型石窟,导游说很多都是民间自己发愿凿刻的,艺术价值远没有刚刚参观的官造石窟高。很多洞窟佛像被盗,只留下空空的洞口朝向伊水悲情的哭诉,这些创伤更增添了龙门石窟的历史沧桑感、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西山最南端这一带山上著名的民间雕凿石窟为皇甫公窟,另外极南洞区洞窟主要建造于初唐、武周到盛唐,由北往南依次有净土堂、八作司洞、龙华寺、极南洞等,那些民间富人或百姓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时间有限,大队人马早已过河去了,这些洞窟也只好放弃观看。</p> <p class="ql-block"> 西山最南端这里有一出口,只能出不能进,这样景区就保证了参观人流按其规划路线由西往东逆时针转圈,避免人群拥挤堵塞。出了出口即是伊河上的漫水桥,游人步行过河继续观看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p> <p class="ql-block"> 出口外面有一长栏展示龙门二十品的拓片,以弥补游人不能近距离观看书法精品的遗憾。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p> <p class="ql-block"> 从南端伊河漫水桥上看,龙门东西两山形成很明显的阙口。禹凿龙门是古代中国神话,据现代地质考证,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应该说伊河之水虽绵流受阻,但尚能通过,又经禹率众开凿,方为今伊阙龙门之势。这种解释既没有否定禹的功绩,又合乎自然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因而被世人所接受。</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东山观礼台再看奉先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除夕,时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据传武则天率文武大臣,亲临龙门,参加主佛卢舍那开光仪式。武则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气魄、睿智、才华和坚毅,纳谏用贤,协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亲自治理国家50年。卢舍那佛的完美形象,对其一生及她那个时代的大唐盛世作了最好的注释。</p> <p class="ql-block"> 从东山这边也可以看出奉先寺开窟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凡是到过龙门的人,都会被卢舍那大佛的博大壮美所震撼。参观龙门石窟的人多半是来看它的。唐代皇室的辉煌手笔,即便时隔千载,即便远隔伊水,站在它的对面,仍然感受到了一种非凡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 伊水悠悠,不尽河水滚滚北流。中国的河流一般都是自西向东或从北往南流,而伊河却是一条从南向北流的河流。伊河是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母亲河,行走河边耳濡目染历史故事,发思古之幽情。历史上最灿烂的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近水之处,华夏文明也不例外。伊洛文明正是在此孕育出了龙门石窟这样的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 香山这边伊水边有鲤鱼亭,亭旁有介绍碑说: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龙门山原东西两山相连,山南水盛,碧波荡漾。每年有许多黄河鲤鱼汇集于此,希望跃过龙门幻化成龙,只有少数跃过成龙,多数葬身于此。后人为纪念"鲤鱼跃龙门″ 的精神而建鲤鱼亭。</p> <p class="ql-block"> 香山脚下一线有五位和尚的雕像,由南向北,他们依次是唐代玄奘、善导、善无畏、神会、金刚智,他们几位要么在龙门一带有活动的足迹,要么埋葬于龙门一带,都与龙门石窟有着很深的缘分。这位是玄奘,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世俗称为唐三藏,河南洛阳偃师人,贞观年间历经十七年远赴天竺求学,帶回大量佛经及佛像,回国后花费十九年时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p> <p class="ql-block"> 善导大师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其所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60岁时受高宗诏请,为检校僧,督造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及奉先寺,直到63岁完成。</p> <p class="ql-block"> 善无畏,中国佛教密宗的奠基人,开元三大士之首。东印度乌茶国王,十三岁继承王位,后出家。开元四年以八十高龄来到长安,被唐玄宗礼为国师。后随驾入洛阳,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日经》,系中国首位系统翻译密教经典者,共翻译28部53卷。开元二十三年在洛阳圆寂,终年99岁,葬在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皇帝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大师早已得金刚之身,故其示寂后,全身不坏。</p> <p class="ql-block"> 神会和尚,湖北襄阳人,童年从师学五经,继而研究老、庄,都很有造诣。后来读《后汉书》知道有佛教,由此倾心于佛法,遂至本府国昌寺从颢元出家,后成为六祖惠能的晚期弟子。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宗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神会是六祖的法脉传人,建立南宗的得力人物。"安史之乱″时神会为朝廷募集军饷立下功劳,唐肃宗诏其入内供养,圆寂后建塔于龙门宝应寺。</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位高僧是金刚智,古印度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国王的第三子。自幼出家,先习经律,专于密教。开元初年(719),进入洛阳,先后译出佛经多部,并建佛坛灌顶道场,广泛招收门徒,蔚兴一时。中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善无畏、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圆寂后葬于龙门西山南岗奉先寺西。</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香山寺入口,需从此处爬阶梯上山。由于时间紧迫,过河到东山这边后顾不上看东山石窟,导游说主要精华景点都在西山刚刚都巳看过了。赶紧看了一下观礼台即往香山寺赶,路上看到与龙门有关系的五位高僧雕像耽误了一下,等来到香山寺入口时导游约定的时间巳快到了,为了不耽误其他团友的时间,只好望寺兴叹不再往上爬了。</p> <p class="ql-block"> 乘电瓶车回到了东北服务区停车场,龙门石窟游览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 走进龙门石窟,历史扑面而来。幽幽的窟洞、耸立的石壁记录了魏晋大唐的世纪辉煌、千年沧桑,大好河山、中国文化值得我们好好领略、弘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