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名人故事

墨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考古领域的安平英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王彦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  京城,确是英才荟萃之地。进得中国国家博物馆,见一身儒气、笑意盈盈的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物》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王冠英,满口乡音,亲切真诚地对笔者说:“ 老乡啊,尽管我几十年在史学领域研究考证,也有些建树,但我不是领导人,也不是企业家,不能给家乡批项目、引资金,报恩无门,常感惭愧不已,但反哺之心岁久弥坚。我没别的本事,给家乡学校的老师们上上课、充充电,以提高安平的教育质量,还是可以,并很乐意出把力气……”</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王冠英的名字早有印象。1980年我走进后张庄中学(现安平二中)任教,一位老同事看我教学有“范儿”,告诉我后张庄中学曾经出过一个叫王冠英的优秀学生,在校时以“头悬梁”、“锥刺股”毅力,慕“鸿鹄”之志考入北京大学,今已是名扬中外的著名学者。希望以此为典范,在教学中激励引导转新一代学子为国奋发。</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有缘多次到王冠英家乡、安平县的赵院村采风,从乡邻们孜孜以羡的赞叹中,对这位曾经的学霸有了了解。身本农嗣、幼而好读的王冠英,1958年从偏僻的潴龙河畔的马店完全小学,考入全县 “最高学府” 安平县第一中学,凭借“饿夫” 踏进 “面包房” 的猛劲,拼命吸吮文化知识的玉液琼浆。除了很好地完成学业外,还 “见缝插针” 读阅了《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等许多课外文学名著。在不断增加学养的同时,逐渐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1964年,王冠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由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办、专为整理古籍而设、两年招生一次、每届仅收20人入围的古典文献专业。农家子弟进首都,漫天的奇观异景没能吸引住他,而学富五车的求知欲望,常使冠英 “亢奋” 不已,《论语》、《孟子》、《左传》、《诗经》等专业书刊,与文字、音韵、训话等基础课程,不仅增加了他的史学营养,更为弱冠之岁的他夯实了坚实的文史根基。</p><p class="ql-block"> 1970年毕业时,王冠英被分配到河北定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伴着青灯白卷,他读《史经》,学日语,对照《说文解字》,开始自学甲骨文和金文。专业书籍不好找,他便不定期到北大或外地请老师、或请同事在图书馆寻借,得到借书,他会一字不落地先抄再读,几年时间,先后抄录精读了《甲骨文编》、《卜辞通墓》、《殷契粹编》、《金文编》、《两周金文大系》等专业书籍。</p><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王冠英曾骑自行车行路百余公里,赶到河北大学(当时在保定)图书馆,抄录专业书籍《金文丛考》,图书管理员见他天天开门进来,下班出去,有时边吃边抄,感动不已,但限于馆内规章制度,却也只能让他在抄了一半时止手憾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王冠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商周史专业读研究生,三年后毕业后留校,执岗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讲《中国古代史》、《商周政治制度史》、《古文字学》等课程,接续发表多篇论文考古证史。其中,《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获评北京市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专题研究项目《殷周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斩获美国王安汉学基金委员会奖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8年,王冠英奉调中国历史博物馆(2002年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从事中国历史文物考古研究,积极适应 “角色” 转换,多次到日、美、法、英、德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学习,切磋借鉴,以农家子弟的一以贯之的 “韧” 劲与天性,跋涉于历史文物暨考古领域的艰辛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的结合中深化学识,努力为祖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贡献全力。</p><p class="ql-block"> 在从事商周历史文物考古、主攻青铜器研究中,王冠英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考古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询鉴专家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 王冠英深知,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成员与青铜器组召集人,刻苦研究业务,仅是 “学问家” 的一个方面,而能否恪守职业道德,更是一个人党性与人格的“试金石”。面对时下布满各个角落的金钱诱惑,作为国家文物考古领域的业务权威,一句话、一个签字,有时就可能变为成打的票子,但王冠英却几十年秉持中国知识分子良知,只为国家鉴定文物,从不参与文物市场的任何活动。对所带的研究生,王冠英也如同当年北大老师对自己那样 ,坚持做到 “一丝不苟,因材施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上下求索,王冠英写出了《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文物中国史》、(春秋战国卷)、《中国古代民间工艺》、《春秋战国货币研究》、《伪书通考》、《国史镜鉴》(道德篇)、《白话二十四史》等;发表考古证史及考释青铜铭文的学术文章八十多篇;主持完成的国家项目包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青铜铸布币、刀币、圆钱、仿贝币和黄金称量版金的《春秋战国青铜货币研究》,研究国家博物馆馆藏各类中国古代文物、长达20卷、50余册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辑录流失海外各国的中国古代文物精品,向世人介绍存藏异域的中华民族奇珍异宝的《涉外中国文物精品辑录》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年《中国文物报》以整版篇幅,刊登王冠英文章《法国枫丹白露所藏中国圆明园文物》,全方位、大力度、全景式、大容量地介绍了法国集中存藏中国圆明园文物的枫丹白露《中国馆》,成为了自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来,中国国内有关期刊第一次全面披露被八国联军抢掠圆明园文物具体存藏情况的专业宏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配图:网 络</p><p class="ql-block">编辑:李素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