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八佾篇》(13)

张一鸣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br><br> “与其……宁……”是一种固定的格式,是“与其……不如……”的意思。对于“奥”、“灶”来说,采取“媚”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是不“媚”,做事符合原则。“媚”是指具有魅力,具有诱惑力或吸引力的。这里的“媚”是谄媚、求媚的意思。<br> “何谓也”是此话怎讲;什么意思。<br><br> 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求媚于奥神,不如在灶神处求媚,这话是什么意思啊?”夫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做事违背正当道理而得罪了天,向谁祈祷都是没有用的。”<br><br> 王孙贾在卫国“治军旅”颇有名气。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论语•宪问篇》)从这则《论语》可以看出,孔子对王孙贾“治军旅”的评价还是蛮高的。也就是说王孙贾擅长军事,带兵打仗,他有一套。<br>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篇》这段话,如果和王孙贾联系起来,就觉得让人很是费解。卫国明明有王孙贾这样“治军旅”的高手,可卫灵公为什么还问孔子“军旅之事”呢?这里面透漏出有两个信息:一是卫灵公已不信任王孙贾了;二是卫灵公根本没打算任用孔子。<br> 本章句《论语》,我觉得记载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的时候,王孙贾前来探望。<br> 两个人,可能是一盘花生米、一盘豆腐皮,三两杯小酒下肚。<br> 看着孔子郁郁不得志,王孙贾酒后吐真言,说了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啥意思?我们开始今天的分享。<br><br>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br> 中国古人相信;每户家宅有五位神灵镇守,庇护平安,所以有定期拜祭的习俗,称为祭五祀。五祀者,分别是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奥神。其中,奥神为家宅中最尊贵之神,在房屋的西南方位供奉拜祭,而门神、户神、井神、灶神等神灵,在各自相应的方位祭祀即可。譬如灶神,在厨房灶台的位置进行祭祀,现代还流行着“腊八祭灶”的习俗。据说祭灶这一天,灶神也就是灶王爷,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家家户户都用灶糖、灶饼供灶神,希望灶神吃了后,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家多说好话,使来年获得更多福祉。一个月后还要从天上把灶神迎接回家里来。<br> 民众敬神明的初心,原本是要想获得神明的庇佑。“奥”是一个家的主神,虽然地位尊贵,高高在上,但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灶”是主饮食之事的灶神,虽然地位卑微,但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才会有“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的说法,这和俗语“县官不如现管”(遇到问题找高层领导,不如找直接负责的人更实际)的意思差不多。<br> 信仰是人们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心理需求。哪个神明有用就拜哪个神明,这是很多人的常规做法。想生儿子的,就去拜观音,祈求送子;想让儿女高考顺利的,就去拜文殊菩萨;想发财的,就拜财神……哪怕再多的香火钱也在所不惜,这是信仰吗?这其实是一种谄媚,也是一种交易。不管是祭祀奥神,还是祭祀灶神,你对神明谄媚,以低姿态讨好神明,这就已不符合祭祀之“礼”的精神了。“礼”讲究的是真诚,人一谄媚,真诚之心就会被扭曲,忘记了“礼”的根本,求神拜佛又有什么用呢?<br> 明白了“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字面意思后,我们再来分析王孙贾为什么会向孔子问这句话。<br>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去了卫国,卫灵公给予孔子“粟六万”的待遇,此后由于政见的不合,卫灵公只是以贤者之礼对待孔子,并没有给他安排官职让他参与卫国的政事。<br> 孔子本来怀着一腔热枕,想在卫国恢复周礼的,由于卫灵公的不赏识,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孔子毕竟是国际名人啊!他在鲁国施政的成功,让很多人对他很是佩服啊!尤其是三千弟子中,很多是当时杰出的英才,不管卫国的哪股政治势力,如得到孔子的帮助,未来不可限量。《论语》中记载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以及王孙贾这次和孔子见面的事情。但从表面上来看,他们见孔子的出发点还是想让孔子能在卫国施展才华,为卫国人民谋福祉。<br> 如此理解的话,我觉得王孙贾的用意很明显,他见孔子没有得到重用,就引用当时的俗话,以奥神比喻卫国国君卫灵公,以灶神比喻卫国有影响力的官员,来劝说孔子。孔子啊,既然上层路线你走不通,何不尝试一下走中层路线呢,跟有影响力的官员搞好关系,让他们为你陈情举荐,这样呢,你就可以在卫国实现梦想了啊。用我们现代的俗话讲;“奥”就是领导,“灶”就是领导的亲属、情妇、朋友、办事员等,他们是能与领导说得上话的人,直接找领导疏通不了关系,何必不试着疏通他亲近的人,达到目的呢!<br> 由于历史久远的关系,一些《论语》分享者就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这个“奥”,可以指卫灵公,“灶”可以指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弥子瑕。一种理解是王孙贾说;孔子,你与其献媚卫灵公,还不如献媚卫灵公身边有势力的人,像南子、弥子瑕;二呢,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献媚卫灵公或者南子,不如献媚我。王孙贾的意思是想让孔子向他献媚。<br>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br> “罪”的本义是作恶或犯法的行为。《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辠,犯法也。”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这里说的“罪”,不是现在的犯了法而获罪,而是只要违背了“道”,做事不讲道德,就是“获罪”。<br> 如果把“天”和“奥”、“灶”联系起来,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天”即是众神之君,管理着“奥”、“灶”等神明。同时,结合着现实,“天”,在卫国就是卫灵公,“奥”、“灶”,就是卫灵公的宠臣如南子、弥子瑕等。孔子这句话可谓是一语双关!孔子的话中隐含着,本来卫灵公不打算重用他,你再通过他身边的宠臣说好话,这样会引起卫灵公的猜忌,如果得罪了卫灵公,就算向任何人献媚都是无济于事的。<br> 当然了,这里的“天”理解成“天道”更惬意。“道”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人道”就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实践和应用,一个人违背了“人道”,也就违背了“天道”,这就是“获罪于天。”“天道”在哪里?“天道”在人心。常言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个人做了坏事,即使是再隐秘的事,“天”也知道,人心也会知道,怎么能说无知?<br> 俗话说天命不可违,不畏天命的人将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啊!违背天意,违背客观规律而肆意妄为,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是要做坏事,拜什么都没有用。这样的观念,大家都不陌生。据报载,曾任陕西省商州市市长的张某在职期间,曾利用手中职权先后受贿一百多万元,向二十八人“卖官”。张某平时非常热衷于烧香拜佛、占卜问卦,多次前往全国许多大寺院烧香拜佛,祈求佛祖菩萨保佑她。最后还是东窗事发,锒铛入狱。这真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啊。孔子提醒人们依理行事,行得要正,坐得要端,这样就不需要去祈求神明了;如果不走正道,为人做事背信弃义,错误非常严重时,向谁祷告都毫无用处,只能自食其果。<br> 分享到这里,孔子对王孙贾“与其……宁……”趋利般的做法并不赞同!因为他的出发点是“媚于灶”与“媚于奥”,一个人为什么要“媚”啊?证明这个人还有私心啊!当一个人贪图名利富贵的时候,他就会升起一颗谄媚的心,因为他想获取利益啊!孔子说的“获罪于天”的原因,也就是一个人生起了谄媚之心。一人为私,天下为公!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引导人们一点一点去掉心中的私欲,树立一颗为天下人服务的心,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br><br> 借着王孙贾的问话,孔子趁机告诉我们;“礼”存在的目的,是使人的行为合乎“天道”,合乎“礼之本”,不做有违道德的事。若是违背正当道理,昧着良心搞歪门邪道,这就是“获罪于天”,你再讨好什么样的神明,都是没有用的。<br> 真正的信仰,不是讨好取悦于天地鬼神,而是通达天命,与天理相应。孔子的信仰是为中华民族传道,其间辛苦,他义无反顾!我们这些小民的信仰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是浑浑噩噩一辈子,甚至对于自己到底有什么信仰,自己这一辈子该做什么,都不一定认真思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