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美的深秋已经悄然而至。红黄橙绿的秋色令人沉醉。看到窗外落叶飘舞,让我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大学时光。两三年前在浙大北美7778群里见过一张金同迁学兄上传的保存完好的1981年浙大文工团的演出节目单。可惜当时没有留底。想起此事,就和现居波士顿的金兄联络了一下。金兄当年就读热物理系77级,手风琴拉得非常棒,除了独奏,还担任一些器乐独奏及独唱节目的伴奏。金兄是个热心肠人,他不辞辛苦,翻箱倒柜,帮我找到了这份珍贵的物件。</p><p class="ql-block">我仔细端详了这份四十年前的节目单,<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个年轻活泼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span>虽然有些节目已几近忘却,但大多数依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查了一下我的记录,那次演出一共举办了两场,节目完全相同,分别是在五月六日星期三及五月七日星期四的晚上。现在已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记得为什么没有把演出安排在周末了。演出的</span>地点则是与其他演出一样,在位于学生八舍西面的校俱乐部。那是当时校内唯一的大型室内聚会场所,木质的长板凳全部坐满的话,大概可以容纳不到五百人。舞台不大,前面的幕布绛红色丝绒质地,上面绣着“母校留念”四个大字,显然是以前的毕业生捐助的。简陋的舞台后面是一间平房,里面大概有两三间房间,用于化妆及排练。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校俱乐部可以说是寒酸至极。演出票是按各系人数多少分配的。因为俱乐部场地不大,应各系强烈要求连演两天。</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上没有我的名字,一是因为我的二胡独奏在校内已表演过多次,怕观众们看腻了,二是自任副团长以后我决定“退居二线”,把精力放在编排新节目,发掘新人,以及担任一些杂活,如乐队里的打鼓手等等。79年底或80年初,社会上时兴民主选举,文工团也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由校团委副书记姚建新任团长,长期借调文工团以工代干的董浩然任副团长,唯一的学生副团长一职由我担任。</p><p class="ql-block">经团内骨干的热烈讨论,决定于81年的五四青年节举办一场大型的演出,力争排出一批新节目。安排在这一时间也是考虑到这是77级同学可以参加的最后一场主要演出(最后一学年不少专业会去外地实习等等)。</p><p class="ql-block">关于报幕员的人选。以往的演出基本上都是由女生担任报幕,如机械系78的叶卫红。为了活跃气氛,我建议这次演出由男女共同担任报幕,男报幕员由土木系78的吴允平担任。允平兄还是校内著名的广播员和相声演员。女报幕员仍由叶同学担任。男女搭配的效果果然超好,老吴深厚的搞笑功底,让整场演出充满了欢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面就这份节目单做个流水账式的回忆。记忆难免有错,敬请知情的读者指出以便更正。</span></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节目女高音独唱,澳大利亚及日本民歌(<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来当年的大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外国歌)</span>,歌手是机械系77级的樊晓燕。管弦乐队伴奏。当时的管弦乐队由于各届学生比较多,包括了77,78,79,80各级,已初具规模。管乐部分有土木系78丁秦生的小号(可以从照片中看出他还会弹钢琴及吹笙),热物理系77简庆杭的长笛,董浩然的巴松管,材料系78肖承和的圆号,等等。弦乐方面,小提琴有物理系77的陈挺,光仪系77的王赫,机械系78的吴杰,电机系78的许建新和雷宪章,79的王黎,等,大提琴有数学77跳研的谭琳,化工系78的唐建国,科仪80的平琲,等,打击(鼓)由作者凑数。</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节目是金同迁兄的手风琴独奏(见下图,非此次演出照)。</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节目是机械系78周琛的男生独唱。机械系出了不少歌手。手风琴伴奏范谦,好像也出自该系。</p><p class="ql-block">第四个节目是舞蹈印度舞,表演者叶卫红。看来叶同学不仅会唱歌报幕,还会跳舞。难怪那时她有不少追求者呢。</p><p class="ql-block">第五个节目弦乐四重奏,我和其中两位小提琴手吴杰和许建新比较熟。吴杰曾任小提琴首席,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应该是黄岩人,琴拉得好,也没什么架子,每次排练总是准时到场,并认真负责小提琴分部的合练。记得我去过好几次他在七舍的寝室,都是有关排练和演出的事。许建新是我在电机系工自78的同班同学。他是浙大子弟,其父许庆瑞先生也出自浙大电机系,后来转行企业管理,是浙大管理系的创始人。因为是同班同学,所以和许建新很熟。系里的演出也总少不了他。不幸的是,以上两位同学已分别在两三年前病逝。许建新生前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系的教授,培养了众多的学生。两位好友的病逝,让我痛心不已。在此也深情缅怀一下他们。</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节目是唐滔的扬琴弹唱。唐滔一直是民乐队的扬琴手并担任二胡独奏的伴奏。说到这个扬琴弹唱,还有一点小故事。那时老唐还有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同学,为了避开图书馆及教室找座位的麻烦,经常在三舍一楼的文工团办公室里晚自修,有时也在那里排练一些小型节目。有段时间,老唐突然心血来潮,喜欢起了自弹自唱。因为形式新颖,我就纵容她干脆出个自弹自唱的节目。果然,后来的演出效果奇好,不少人也因此知道了这位能弹会唱还在校游泳队里打酱油(其自嘲语)的科仪系78唐滔的大名。</p> <p class="ql-block">上图自左至右:朱晓光(二胡,?系77级,抱歉被作者挡住大部分脑袋),作者(二胡),熊源(二胡,材料系78级),唐滔(扬琴,科仪系78级),平琲(大提,科仪系80级),申屠雁明(琵琶,?系79级),吴宇宙(琵琶,电机系78级)。</p><p class="ql-block">第七个节目是吴杰的小提琴独奏,手风琴伴奏金同迁。吴杰的演奏每次都会赢得观众的大声喝彩。</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节目是由主要来自化学化工机械材料等系7778级同学组成的男生小组唱。演唱者有张学健,李晓翔,孔祥东,王勤,陈旭明,朱磊,周琛,以及现在很会忽悠神侃的郑强。钢琴伴奏是土木系78级的丁秦生(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第九个节目是来自与作者同系同专业不同级的77级学兄李虹的口琴独奏(见下图)。李同学杭州人,长得人高马大,口琴演奏水平高超。记得在电机系的某次演出中,他吹了一首《打虎上山》,两把口琴上下翻滚,煞是好看又好听。李同学不仅口琴吹得好,而且英语口语也极棒。那时特崇拜英语口语好的人。记得在后台,他与简庆杭(大家背后叫他英国佬),谭琳等常用英文交谈,让我等听得云里雾里的人除了佩服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吉他伴奏陈天浩是我的又一位同班同学。陈同学也是杭州人,不仅吉他弹得好,也是一位英语口语极佳的才子。陈天浩出国较早,是我班至今尚未联络到的几个同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十个节目是科仪系78唐玖琪的女声独唱,演唱风格是模仿当时在大学校园里十分流行的苏小明。小乐队伴奏的配器是我重复听了原唱伴奏之后再根据现有乐队的配置而重写的。</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个节目是物理系(?)77级杨光的电吉他独奏,伴奏陈天浩。电吉他在当时是属于比较摩登的玩意儿。杨学兄是杭州人,现居德国。现在我还常看他在朋友圈发的欧洲旅游美照。</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个节目是机械系78级叶卫红和孙小冬的女声二重唱,她俩的声音偏女中音声线,两人在校园里均属名人。手风琴伴奏则是科仪系78的陈晓琳。</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为叶卫红,右孙小冬。</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个节目是科仪系78罗爱琳的独舞(下图)。罗爱琳来自新疆,自小学习舞蹈,是属于极少数具有童子功的舞蹈演员。后来她还辅导科仪系的女生们,排练和演出了不少舞蹈节目。罗同学现居广州。</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个节目是来自化工系78级李晓翔的男声独唱(见下图),民乐队伴奏。那时李晓翔的歌声在校园里已小有名气,特别是那首《卖汤圆》,唱得更是有声有色,风趣诙谐,深受同学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个节目是由土木系78吴允平和化工系78陈波表演的自创相声《丰富多彩》,描绘了当时其实并不算太丰富的的校园生活。老吴真是个才子,他还同时在校广播台担任领导和台柱子。陈波的山东快书在校园里也是极富盛名,“铛里个铛,铛里个铛,……”。我到现在还没搞明白他这个哈尔滨人怎么把山东话说得这么溜?这次的相声创作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我记得一个细节,他俩侃到当时浙大体育名人化工系78的女生陈慕燕,说她虎背熊腰。身材不高的老吴还一直担心陈慕燕同学会不会给他一记老拳呢,哈哈!</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为吴允平,右为陈波。</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个节目,也是全场最后一个节目,轻音乐合奏《那波利舞曲》及《美国巡逻兵》。都是当时在年轻人中很时兴的曲子。</p> <p class="ql-block">上图自左至右:前排:王黎(小提,电机系79),尤杰(小提,材料系80),林子平(小提,电机系79),吴玄飞(小提,化工系77),王赫(小提,光仪系77),陈挺(小提,物理系77),金同迁(手风琴,热物理系77),雷宪章(小提,电机系78),吴杰(小提,机械系78),作者(定音鼓,电机系78),许建新(小提,电机系78),唐建国(大提,化工系78),平琲(大提,科仪系80);后排:陈?(长笛,校办厂),简庆杭(长笛,热物理系77),丁秦生(小号,土木系78),肖承和(圆号,材料系78),谭琳(沙锤,数学系研),王亚杰(贝斯,?系77)。</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演出后部分团员的合影照。你能认出几位来?</p> <p class="ql-block">自左至右,前排:王黎,尤杰,林子平,吴玄飞,王赫,丁秦生,陈挺,金同迁,雷宪章,吴杰,肖承和,许建新,唐建国,平琲;中排:樊晓燕,罗爱琳,陈晓琳,孙小冬,叶卫红,唐玖琪,朱晓光,吴宇宙,熊源,唐滔,申屠雁明,范谦,毛其强(作者),李虹,谭琳,杨光,王春泉,王亚杰;后排:陈波,吴允平,李晓翔,孔祥东,周琛,王勤,朱磊,张学健,陈旭明,郑强。</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本次演出中热情的观众们。</p><p class="ql-block">又看了看演出节目单及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满激情的岁月。那时大学生的生活非常简单,基本上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自修。文工团的排练和演出,花费了我非常多的时间。但现在回想起来,大学四年,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这些不务正业的日日夜夜。人的爱好很多是从小培育并养成的,能在忙碌的学生生涯中认识一批相同爱好的人并成为好朋友,实属荣幸!</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文工团员们现已分布在世界各个地方。本人衷心祝愿各位身体健康,并永怀对音乐,对艺术的热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天是一个令人思绪飞扬的季节,这个季节不但给人带来丰收的喜悦,斑斓的色彩,也给我留下抹不掉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文章发布后,在文工团群内部引起热议。</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有关化妆。老吴的眉毛究竟是谁画的?怎么长到了鼻子中央?老吴说那时化妆都是由女生负责的。可现在居然没有一个女生站出来承认是她给老吴画的呀,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罗爱琳:我看到吴老哥这眉毛我笑的停不下来!哎呀妈呀,我喝水笑的都呛一口!</p><p class="ql-block">蔡企迅:我刚才不敢说,我有个问题,老吴当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吗?</p><p class="ql-block">作者:老吴你还居然挺着这样一对眉毛从头报幕到结束!</p><p class="ql-block">吴允平:反正我也看不见!</p><p class="ql-block">陈波:舞台上强光照射下观众眼里的我哥纯纯的大眼睛高鼻梁儿。你们去北京人艺看看剧照,顶尖艺术家的上装照也差不多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话题是当时的浙大文工团团员到底有没有什么证件。我说没有,连花名册都没有。人员来来去去,随来随走。但立马被老唐贴出来的“浙江大学文工团工作证”给打脸了(下图)。我怎么一点不记得了呢?难道俺这个团副是冒牌的?</p> <p class="ql-block">接着上海的刘佳和杭州的王春泉分别贴出了他们的搪瓷杯以示其正统性。哎呀呀,俺的杯子哪里去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