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第一才子——西汉贾谊

河南省贾姓文化研究院

<p class="ql-block">  洛阳第一才子——西汉贾谊</p><p class="ql-block"> 文/洛阳崔振华</p><p class="ql-block"> 一:贾谊是洛阳哪里人</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前汉书》均记载贾谊是洛阳人,但贾谊到底是洛阳哪里人,书中没有确切的记载,只说是洛阳东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人在挖掘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北边一座古墓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块墓志铭,上边记载着该墓主人姓贾,其先人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贾谊。另外该村大多数农民都知道,明清之际有不少贾氏后人到此祭祖,洛阳地区一些贾姓官员到了这里,武官都必须下马、文官都必须下轿。至于那块墓志铭,由于当时文物贩卖猖獗,挖掘者几经转手,墓志铭最终不知遗落何处?正是这些信物和村民的传说,初步揭开了贾谊是新庄村人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来,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贾谊的出生地,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对该村北边的大片土地进行了全面勘探,发现在这块百十亩土地的面积上,有十几座大型墓葬,真应了邙山无卧牛之地的传说。而在这十几座墓葬中,大都是东汉时期的,只有一座墓葬是西汉初期的,并且这座墓葬的封土还没有受到任何破坏。文物工作人员从挖掘的一些实物进行考证,认为这个墓葬和贾谊的死亡时间基本上是相符,因此初步确认该墓为贾谊的墓葬。另外史书记载,贾谊是洛阳东人,这也和贾谊出生在新庄村较为吻合。古代平乐镇新庄村原属于洛阳县管辖,只是到了明清时才划归孟津县管理。我们知道东周的都城分为王城和成周两个区域。王城是东周的宫城,成周在白马寺一带。王城的位置西起涧河东岸,东到瀍河西岸。这样从瀍河到新庄村刚好距离是二十余里,只是方向偏东北一点。正是根据史书的记载,新庄村村民的传说,特別是考古人员的勘探证明,说明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应该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的出生地。至于现在的新庄村村民大都姓王,只有一户贾姓人家,还是从外地随亲戚迁居于此,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魏晋战乱、八王混战、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造成了洛阳人大都南迁,洛阳当时已成为一片废墟。所以现在新庄村没有贾姓后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贾谊于公元前二百年出生在现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该村处于黄河南岸的邙山岭上,是武王伐纣到会盟镇的必经之路,距会盟镇约二里之遥。据考古发现,在新庄有大片村落遗址,贾谊小时侯就可能出生在这里。由于秦末战争和后来的八王之乱,该村早已夷为平地。现新庄村,系明初移民在古遗址上重建。东汉时这里曾是烧制皇陵用砖的窑场。</p><p class="ql-block"> 吴公街位于洛阳老城吴家街。西汉时洛阳郡设在原周王城内,惠帝吕后时郡守是上蔡人吴庄,因其把洛阳郡治理为天下第一,人称吴公。贾谊十八岁被吴公召之门下,当时就居住在吴公府内。在此贾谊曾度过了四年光阴,并在此写了不少著名文章。正是在吴公的府邸,吴公和贾谊相得益彰,各自在中国历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贾生祠位于洛阳老城东大街鼓楼东二百米路北,眀时建清代重修。当时祠堂为二进院,临街有三间街房,后有东西各两间厢房,中间有过厅。而后再有东西各两间厢房,再后是祠堂。堂内有贾谊塑像,案几上摆放有竹墨笔砚。解放前贾谊祠香火不断,尤其是地方官员每到节日便到此祭祀。解放后被毀,现为民房占据。</p><p class="ql-block"> 贾谊墓位于新庄村东北三百米,洛阳至会盟镇大坡道西一公里处。清同治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该地方园一公里面积有十几座墓葬,大都是贾谊后代的墓。二0一三年,市文物考古队勘探出一座高十五米、直径长三十七米的大型墓葬,是西汉初期埋葬的,故确定此墓即为贾谊墓。后经国务院批准,二0一四年在墓前立碑记之。</p><p class="ql-block"> 贾谊牌坊位于新庄村东洛阳到会盟镇的公路左侧,二0一五年,由平乐镇政府和新庄村委会联合筹建。该牌坊高八点五米,宽八点四米,左边建有护墙。牌坊上以西汉时惯用图案绘制,上书“贾谊故里”四个大字。护墙上书有毛泽东咏贾谊的诗句。牌坊气势宏大,造型雅致,和贾谊故里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二:贾谊曾师从张苍</p><p class="ql-block"> 张苍何许人也,班固《前汉书•张丞相传》,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张苍是阳武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原阳县人。青年时的张苍,博览群书,熟悉律历,深通算术,曾担任秦朝的御史主下方柱事,也就是象老子、李耳那样,主管国家图书文书收藏的职务。因为职务上的关系,张苍熟悉天下的地理图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材。后来张苍因犯秦律逃跑,后投奔刘邦。刘邦在攻打南阳的战斗中,张苍因贻误战机应被斩首。当时张苍袒胸露臂,肤如白瓤。被后来曾任刘邦丞相的大将王陵看见,王陵便向刘邦请求,免了张苍的死罪。刘邦建立西汉后,张苍曾担任御史大夫一职。刘邦在剪除淮南王英布后,曾让张苍任淮南王刘长的相国,达十四年之久。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权,曾肆意培植吕氏势力。吕后死后,陈平、周勃、张苍计灭吕后余党,立代王刘恒为帝。丞相灌婴于文帝四年去世,张苍曾继丞相位,当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了。他订正音律和历法,制定度量衡的标准,侧辅校正《九章算术》,对中国及世界数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张苍生于公元前二五八年,死于公元前一五四年,应该是活了一百零四岁。贾谊公元前二OO年出生,那年张苍已经五十七岁。贾谊小时侯张苍没在洛阳呆过,所以贾谊二十二岁到长安的时候,才有可能和张苍见面,这时张苍应该是七十九岁左右了。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贾谊有可能拜张苍为师,向张苍学习律历、春秋左传、算术等知识。显然贾谊为张苍渊博的知识所折服,张苍也为年青贾谊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所钦佩。这段时间通过两人的知识交流,使得贾谊的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贾谊后来在《治安策》给文帝的上书里,要求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制、色用黄、数用五,显然这些建议一定程度上是受益于张苍的知识传授。</p><p class="ql-block"> 贾谊和张苍这种师生关系,应该是一般的知识传教关系,并非从小师从,更没有政治上的交谊。贾谊后来遭周勃、灌婴等人攻击时,张苍显然是站在功臣一边的,并没有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使得贾谊含怨离开京城去长沙上任。</p><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如何,贾谊还是在张苍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p> <p class="ql-block">   三:贾谊是最早倡导胎教的人</p><p class="ql-block"> 西方基督教《圣经》在创世记一章里说,神第六日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就了人,因此后天的人一切才智都是神赋于的。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天生万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道家认为道生万物并且支配万物。这些观点都认为人在神、天、道面前都是被动的。</p><p class="ql-block"> 和上述观点不同的是,人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认识改造自己。中国古代有一个史官姓青,故后人称其为青史氏,他曾著有《青史鉴子》五十七篇,专门论述人类在生育过程中的有关知识,包括择亲的条件,男女房事前后的一切程序准备,怀孕后女性的活动营养及一切注意事项,甚至对胎儿的胎教也有专门的具体要求。可惜此书在西汉时已经失传。贾谊显然是看过此书的,并且他站在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的高度,专门论述了胎教对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贾谊在《胎教》一文里,首先提出了“素成”一词。“素成”就是讲先天素质的成因,贾谊认为,要使孩子的先天素质优越,就必须注意儿女们的择亲条件,包括对方家庭的出身背景、品德才智、行为规笵、遗传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成长。同时贾谊认为胎教关系到国家的巩固和统治的稳定,因此一定要引起当权者足够的重视。当权者应该把胎教的规则,刻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放在宗庙的保密地方,让后世牢记并谨慎施行。在具体作法上,贾谊认为当皇后有身孕七个月时,就应该让王后到单独的宫室里去保胎养胎。太师、太宰、太仆们要按规定及时进行监护,让乐师弹奏规定的乐响去影响胎儿。并且还要注意王后食用口味的变化,喜欢的乐曲,礼仪的教育,便于胎儿未出生前就受到良好习惯的陶冶。</p><p class="ql-block">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胎教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当母亲怀孕以后,人们便从膳食结构、音乐教育、休息娱乐等方面对母亲进行科学调节。有的胎儿在母亲体内,父亲就和胎儿隔着母亲身体对话,以培养父子的情谊。</p><p class="ql-block"> 过去西方斯巴达人曾有过优选劣汰,把出生体质差的孩子处理掉的做法,虽然那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但仍未免有点不尽人性。而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了对自身培育的道理,尤其是贾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能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政治的高度去认识胎教的重要性,并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说明问题,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贾谊《胎教》一文,说明中国是最早提出并懂得胎教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四:贾谊最早提出了阶级一词</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末,陈望道在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时,在最后结尾部分是这样翻译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他们失去的将是自己身上的枷锁,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那时在所有的马列著作翻译中,对阶级一词还没有完整的表述,而中国的一些翻译家们,对阶级一词也没有进行准确翻译。记得毛泽东在湖南创立的新民学会发刊词中,标题也是民众的大联合,并未提到阶级一词。后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为传播,阶级一词才逐渐出现在中国翻译的一系列马列文本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后,写出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阶级作为对不同阶层的划分,才广泛出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其实阶级这个词,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个词最早的提出者就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贾谊。公元前一七六年,贾谊被贬长沙的第二年,当时他二十五岁,看到功臣周勃被冤入狱,便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上书文帝,说陛下的尊严,犹如高堂一样,从平地到高堂是由九个阶级连接而至的。天子如堂群臣如阶众庶如地,堂离地越远则越显示尊严,堂离地越近则露出卑贱。正是这样,才有了公卿、大夫、士、公、侯、伯、子、男、官师、小吏、庶人这些阶级的划分。因此,对接近堂的阶级,要注意关心保护他们,这样也就维护了堂的安全。当然,贾谊所指的阶级,实际上是按不同职位和权力把人群划分成不同的阶级,这和共产党对阶级的划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贾谊划分侧重于地位和权力,而共产党的划分更侧重于经济和对革命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同是阶级一词,贾谊提倡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把皇帝从人间捧到了天上。共产党人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人无高低贵贱之分,要把皇帝拉下马。贾谊提倡阶级,是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社会,共产党讲阶级,是要把封建社会送进历史的坟墓。当然,处于封建社会刚刚诞生的时代,贾谊的阶级论观点,在当时无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p><p class="ql-block"> 五:贾谊不计私仇为周勃鸣不平</p><p class="ql-block"> 贾谊到长安后,深得文帝的信任,两年后文帝便准备升他为公卿,这便遭到了周勃、灌婴等功臣的反对。他们在文帝面前攻击贾谊说:洛阳年青人,专欲权利,拨弄是非,搅得朝中不得安宁。文帝刚刚在他们的扶持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因此在他们的压力下,不得不疏远贾谊,最后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这样贾谊于公于私显然对周勃这些功臣都是不满的。于私贾谊正在春风得意时,遭到了他们的陷害,一下子从云端摔到了地下,不能不有恨于他们。于公是这些功臣不思进取,看不到国家形势的变化,他们认为天下已安定,对原有的法规坚持勿改、勿动的宗旨,使国家蕴藏的矛盾越来越激化。道不同不相与谋,贾谊和这些功臣们的政见不同,也是对他们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周勃是开国功臣,曾帮助刘邦打下了汉朝天下,因此深得刘邦信任。刘邦病危时,曾对吕后说:周勃性敦厚,以后安刘氏天下者非周勃莫属。事实正如刘邦预料的那样。吕后执权,吕后余党权倾天下。吕后刚死,周勃、灌婴、陈平等便力除吕后余党,并扶持代王刘恒即皇帝位,使天下重归刘氏所有。</p><p class="ql-block"> 文帝继位后,周勃害怕自己权大压主,曾主动辞去丞相位。文帝为了削弱这些功臣的势力,便顺水人情把周勃封到山西绛县为绛侯,享用食禄。周勃性多疑,每当朝中使节到绛县时,周勃总带兵戎迎接,这样有人便告周勃有谋反之意。</p><p class="ql-block"> 文帝知道后,便把周勃下狱。周勃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后来周勃通过贿络监吏传出消息,求救于太后,又利用他和文帝儿女亲家的关系,才幸免于罪。</p><p class="ql-block"> 这时,贾谊被贬任长沙太傅,听到周勃在狱中遭受刑罚后,感到这样做不利于统治的稳定,便匆忙给文帝上书,指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投鼠而忌器,重臣常接近主上,所以他们犯罪可以赐死而不能戮辱,不能赐以系缚、鞭笞、髨、刖、黥、劓这样的刑罚,以免影响主上的尊严。这样做才能鞭策大臣们的气节,不至于出现私仇私怨,像豫让改变面容和声音,誓为智伯报仇的事。贾谊指出:大臣贪污不要说贪污,只说是盛放的器皿不干净就行了;有男女作风的,可以说是帷帐不清洁;不能胜任的官吏,可以说是下官不称职,这样为重臣隐,其目的是为主上讳。这样,才能使宗族的臣下为宗庙社稷而死,执法的大臣为国家江山献身,辅佐的大臣誓死捍卫君主,守卫国土城垣的将士以命相捍。</p><p class="ql-block"> 贾谊的建议,文帝深以为然,便立即取消了对大臣滥施刑罚的规定。作为政治家,贾谊不计私仇,完全从政治统治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替周勃鸣诉公道,这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充分体现了贾谊政治家的风范,也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高贵品德。</p><p class="ql-block"> 长沙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市解放西路太平街交汇处,西汉文帝时建造。汉武帝时敕命修缮,明成化年间建成祠宅合一格局,此建筑以贾谊井为中心。现贾谊故居为-九九八年重修,主要建筑有门楼、祠、殿、寻秋草堂、古碑亭、贾谊生平事迹陈列馆。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贾谊像,一九九八年长沙市政府重修贾谊故居时塑立。像为贾谊坐姿,高二米左右。贾谊手握毛笔,两眼炯炯有神,坚毅直视,沉思远虑,正在凝思国策大事。背后屏风上有著名书法家沈鹏的草书,书案上竹简排放。塑像神情较好体现了贾谊忧国忧民的精神面貌。</p><p class="ql-block"> 贾谊井,在贾谊长沙故居内。古书《湘水记》、《荆州记》、《水经注》均记载贾谊宅中有一井,井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贾谊宅后经战乱,宅井已失原貌,晚清得以重修。一九三八年国民党纵火拒日,贾谊故居成一片废墟。一九九九年,长沙市政府重修贾谊故居,而贾谊井也修缮成此规模。井上建亭,亭檐上挑,亭上有“长怀井”三字。</p> <p class="ql-block"> 六:贾谊可能死于癌症</p><p class="ql-block"> 贾谊出生于官宦家庭,年青时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缺乏体育锻练,身体本来就不强壮。他后来被贬长沙,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愤虑过度,必然伤肝伤胃,加上长沙气候潮湿,不服水土,影响食欲,自认为寿命不长。后来又适逢鵩鸟入室,贾谊认为不祥之兆,思想负担更加沉重。贾谊卜吉凶,卦言里说:鵩鸟入室,主人将去。主人将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主人将死,再是主人将离开这个地方。贾谊通晓诸子百家之说,熟悉易经,显然他认为主人将去就是不好的预兆。正是由于沉重的思想负担,他才写出了《鵩鸟赋》,借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久处逆境,政治上又不豁达,忧虑过度,无疑会伤及身体。</p><p class="ql-block"> 贾谊二十八岁时,虽被文帝调回任梁怀王刘胜的太傅。不料怀王刘胜坠马而死,这使得贾谊施展政治抱负的梦想再次破灭。这个打击对贾谊无疑是致命的。史书上说:贾谊自认为为傅无状,常哭泣,余年而卒。</p><p class="ql-block"> 那么贾谊到底是怎样死的?西汉诸少孙补写《史记•日者列传》说:贾谊最后是不食而亡,以毒誓而终。以此表示他的绝望和对不合理世事的抗争,希望自己像屈原那样以死去揭露社会的污浊。如果真是这样,那贾谊的死就可能有了另一个原因。贾谊在《礼容语》篇里讲:古时宋元公请鲁国叔孙昭饮酒,听完唱歌后两人痛哭,一个叫乐祁的人说,不久这两个人都将死去。因为他们伤痛失散了魂魄,怎么可以活长久呢。结果正如乐祁预料的那样,六个月后宋元公便离开了人间,而叔孙昭一个月后也死去。</p><p class="ql-block"> 气愤伤肝,悲痛损脾损胃。贾谊长期郁闷,身体本来就差,梁怀王去世,心情更加悲痛,伤心过度,必然失魂丧魄,因此命不可久长,自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但贾谊到底死于什么原因,后来有人对《史记》和《前汉书》注解,说贾谊最后是忧伤成疾,绝食而死,希望以死表示对世事的绝望,像屈原那样用生命去抗争社会的污浊。这里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即贾谊到底是绝食而亡,还是得了什么病而死?一般情况下,人的生存欲望,很难做到绝食而亡。再说梁怀王死后一年中,贾谊都未绝食,为什么此时会决定绝食呢?另外贾谊身前既有亲人照顾又有护理人员,怎么能看着他绝食而亡。因此可以推断,贾谊是得了不能进食的重病而去世的。说直白点,很可能是得了胃癌或食道癌的重病,并且到了晚期。古代人们对癌病没有什么了解,胃癌说是肚里长了块,更不知癌是不治之症。贾谊则很可能是得了胃癌或食道癌,最后疼痛无法进食而离开了人间。呜呼,贾谊英年早逝,天之悲哉!</p><p class="ql-block"> 七:贾谊与邓通</p><p class="ql-block"> 邓通是西汉初时富甲天下的大富豪。相传邓通原为摆渡船的船夫,因为汉文帝梦见黄门郎,后来出门遇见穿黄衣服的邓通和梦中人相似,便招之门下,专门侍候皇帝饮食起居。邓通因其殷勤善于奉迎,深得文帝喜爱。</p><p class="ql-block"> 贾谊到汉中央后,职位提升很快,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这便遭到了功臣和那些势利小人的反对。周勃等功臣的反对使文帝疏远了贾谊,而邓通及小人们的中伤又使得文帝最后把贾谊贬任长沙王太傅。</p><p class="ql-block"> 邓通小人得志,文帝后来让他到四川去经管铁矿。邓通利用权力冶铁铸钱,使他铸的钱遍天下。邓通铸钱显然是在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因此和吴王刘濞一样,富甲天下。这些有政治背景的人就利用权力大肆铸钱,财富超过皇帝。私人铸钱造成了货币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损害了国家的信誉和形象。贾谊到长沙时是二十六岁,他看到私人铸钱严重从政治经济上威胁到国家的统治,便抛去个人私愤,立即给文帝上书,指出允许私人铸钱的危害,要求国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制止。</p><p class="ql-block"> 贾谊从国家利益出发,不顾个人安危提出的建议,显然触动了这些权贵们的既得利益,更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对,因此他们便竭力中伤贾谊。这时的贾谊显然要从政治经济两条战线去面对政敌。</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一七三年,文帝思念贾谊,征询鬼神事,贾谊详细谈了自己对鬼神的看法。文帝被贾谊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便打算起用贾谊。这时邓通联合功臣和一些诸侯王,便又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以影响文帝。文帝看到起用贾谊的阻力较大,时机也不成熟,便让贾谊担任自己最小也最喜欢的儿子梁怀王刘胜的太傅,以寄厚望。</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近皇帝身边的小人,左右朝中政权的事屡见不鲜,邓通中伤贾谊,给贾谊造成了重大伤害,也就见怪不怪了。</p><p class="ql-block"> 八:贾谊和老子的道德观</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首歌的歌词是这样说的;说也说不清楚。老子的道,就是说也说不清楚。正像他说的,如果道能说清楚的话,那么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如果非要给道起个名的话,那么这个名也不是真正的名了。这里,老子认为道是无法用文辞和言语来进行表达的,没有具体的形状。然而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微妙玄虚而又博大精深,万物依它而生而动而灭。它永存宇宙独立运动,能左能右,无处不在。老子认为,道产生原始的混沌之气,这统一体又分为阴阳两个对立面。两个对立面又产生新的第三者。这样循环永远,形成万物。对于德,老子认为,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是道在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具体表现。他说的“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就充分说明了德,一切皆从于道的关系。老子觉得人类最好的德,就是顺其自然,不能故意表白自己的德,去刻意追求什么礼、义、仁、智、信。</p><p class="ql-block"> 贾谊生活在封建社会刚刚确立的时代,地主阶级正从无为而治向有为而治过渡。贾谊博览群书,对道家思想颇有研究,尤其对老子的道德经,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自然观上,他和老子对道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社会观上,他显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认为道分本和末、虚和术。本和虚是宏观上要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末和术是微观上要实行仁义礼智信法。这样,贾谊在对道的社会认识上,自然就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法术势结合起来,使道变成了治国之道。贾谊的德,显然和老子的德也有明显的不同。贾谊认为德有六理六美,六理即道、德、性、神、明、命,六美即道、仁、义、忠、信、密。六理和六美,都是德派生出来的。而德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培育人性美的根本。只有社会有了德,那么社会才可以安定,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和谐,各种生命才可以各安其所,欢乐生存。贾谊认为,德的培育是个细雨润无声事,因此要做耐心长久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因为道和德是自然观和社会观的问题,绝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但是贾谊在对待道和德的问题,较之老子的认识,则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社会性、二是积极作为、三是具体操作性、四是明显为封建社会服务性。总之,贾谊把老子的道德从论理推到了实践,使道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九:贾谊的先人及一些后代</p><p class="ql-block"> 贾谊的先人可以追溯到周王朝的姬姓。周武王定都镐京后,曾实行分封制。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到山西贾地建立了贾国。至今山西临汾还有贾乡,而贾乡人的后代都以贾为姓。另外晋国大夫狐偃的儿子射姑曾为晋国太师,他的食邑之地被封在贾邑,所以这里人的后代也以贾为姓。春秋因三家分晋和战国战乱,山西贾姓后代大都外迁,一支曾迁到浙江上虞。到了唐叔虞的三十二代孙贾良时,他从浙江迁到了洛阳。从此贾氏家族在洛阳延续下来。贾谊的父亲贾回,是贾良的三代孙,所以贾谊是贾良迁到洛阳后的第四代传人。(编者备注:此段文中贾回以上先祖名讳及世系还有待考证)</p><p class="ql-block"> 贾谊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贾璠。贾璠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贾嘉,-个叫贾恽。汉武帝时,他因喜欢欣赏贾谊的才华和贾谊两个孙子的能力,便封他们为太守。后来贾谊的后代不断繁衍,很多人到外地作官,便在当地繁衍下来。以后贾谊的后代在全国基本上形成了六大族系。</p><p class="ql-block"> 一、洛阳派;二、南阳冠军派;三、河东郡襄陵派;四、扶风郡平陵派;五、武威郡姑臧派;六、魏郡长乐派。</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素成的原因,由于先天基因的良好条件,贾谊的后代无论是哪里的宗系,很多都学有所成,官位显赫,并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完全统计,唐朝以前贾谊后代官至太守以上的有三十人之多,而县令以上的有百十人,可谓官宦门第。现把历史上大家熟悉的几个人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 1、贾逵,今咸阳西北人,东汉经学家,系贾谊九世孙,曾撰写《左氏条例二十一篇》,所撰经传义诂百余万言,被当时称为通儒。</p><p class="ql-block"> 2、贾诩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名的谋士。他曾帮张绣打败过曹操,后被曹操所用。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他为曹操谋划击败袁绍。后来在曹丕和曹植争夺太子的斗争中,他又为曹丕谋划以敦厚礼义之策争到接班人的位置。他是贾谊的十二代孙。</p><p class="ql-block"> 3、贾充是河东郡襄陵人,多谋而善断。在司马昭改魏为晋时,曾果断喊道:司马公养你们多时,此时要你们何用。结果司马昭的卫土一戟刺杀来拼杀的魏朝武士,使司马昭顺利登上了皇位。后来曾任晋朝的尚书令。</p><p class="ql-block"> 4、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曾是晋惠帝的皇后,历史上也是有名的皇后之一。</p><p class="ql-block"> 5、贾似道是南宋时的宰相,进士岀身,颇有才干。因在南宋战略政策上,损害了一些封建权贵的利益,致使获罪,流放被杀。</p><p class="ql-block"> 总之,贾谊的后人在政治上多有建树,充分展现了贾谊后人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十:贾谊是法家还是儒家</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文革期间,出于政治斗争需要,毛泽东曾支持江青等人在全国掀起了评法批儒运动。当时曾把贾谊作为法家进行评论,原因是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制。其实,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只是贾谊政治思想的部分内容。《史记》记载贾谊少通诸家之说,说明贾谊对诸家之说都颇有研究。贾谊之所以成为汉初进步的政论家、文学家,主要原因就是他吸收了先秦诸子中各种进步思想的成份。</p><p class="ql-block"> 首先,贾谊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礼、仁、民本思想,并且根据时代需要和形势的发展,赋于了儒家思想新的内容。对于民本,虽然是孔子最早提出的,但是由于他过于重视礼教,对民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贾谊从统治的实践和需要出发,深刻认识到民本和农本的重要性,在《大政篇》上下两文中,都反复强调了人民的作用。对于儒家倡导的礼义仁智信,贾谊也从封建统治需要的高度赋于了新的内容。贾谊在政治和思想上显然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贾谊思想里也有很多法家的成份。他被吴公举荐,吴公曾受业于李斯,李斯是战国时著名的法家,因此贾谊思想中深受法家的影响。如在对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上,他就主张操刀必割,实行法治给以解决。他指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他主张对那些反叛中央的诸侯王,决不能奢谈仁义恩厚,必须执行严厉法治。对待匈奴问题上,他也建议文帝实行“三表五饵”给予解决。这里的五饵,其实就是法家的办法。另外他还竭力提高皇帝的权力,这就是法家的权。因此贾谊实际上也是主张法制的。</p><p class="ql-block"> 贾谊的世界观中还闪烁着道家思想的光辉。在自然观中,他的思想基本上继承了老庄的认识论,但在社会观中,他把道变为治国之道。他说明当政者,应该名正言顺,实行清明政治,让百姓认清自己的地位,根据国家的制度,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规范。这种清静无为的主张,就是道家治国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贾谊的思想同样也含有名家的成份。《汉书•贾谊传》写道:谊以为西汉建立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革秦朝的历法,改变秦朝以黑色作为衣服的颜色,重新制定官员的名称,实行礼乐制度。并且亲自制定改革程序,把黄色最为国家的主题颜色,以五个数为进位单位。这里重新制定官员的名称、把黄色最为国家的主题颜色,正是名家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贾谊还精通易经,说明他的思想里还包含着易学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总之,贾谊生活在封建社会已经确立的年代,他适应时代的需要,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为理念,但同时也吸收了名家思想的精华,使之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因此,古代有人说其是杂家,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总体来看,贾谊的思想里还是儒家为主的。`</p><p class="ql-block"> 十一:毛泽东和贾谊</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曾组织一帮热血青年成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以振兴中国为宗旨,在湖南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活动。当时毛泽东、蔡和森、罗章龙等经常在贾谊所住过的旧址活动。尤其毛泽东在此期间,更是博览群书,他对贾谊的思想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一九一八年毛泽东在给罗章龙的诗中就有少年峥嵘的诗句。后来,在《沁园春》一词中毛泽东写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里的指点江山,同学少年,峥嵘岁月,显然就是借贾谊之言,抒自己之志。</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在我党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到贾谊,并号召全党干部要向贾谊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历史上一些少年成才的人物时,再一次说到贾谊,号召全党要注意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不要压制青年人。</p><p class="ql-block"> 同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给秘书田家英推荐《治安策》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文。贾谊从南方归来,著作中除太子一节近于迂腐外,全文切中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读。即使在毛泽东晚年他重病缠身,仍对贾谊颇多赞誉之词。</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诗词作家。他远见卓识,气势宏大,文学功底深厚,诗词作品更是气如长虹,立意高远。他的诗词多以抒革命之情,立革命之志为主,而赞誉人的虽有,但并不多。可是对贾谊,毛泽东除了青年时在诗词里多次涉及贾谊外,并且还专门为贾谊写有两首诗。如他在《七绝•贾谊》里写道: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亊,何用哀伤付一生。另外毛泽东还在《七律•咏贾谊》里写道: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p><p class="ql-block"> 总之,毛泽东对贾谊有更多的情怀。赞美、钦佩、惋惜,恐怕兼而有之。 </p><p class="ql-block"> 十二:李商隐和毛泽东错怪了汉文帝和贾谊</p><p class="ql-block"> 唐朝李商隐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显然反映了李商隐对汉文帝和贾谊不关心国计民生,侃谈鬼神事的不满。毛泽东在看了李商隐的诗后连说两声“写得好”,并亲自书写了三遍。不难看出,毛泽东是赞同李商隐的看法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汉文帝和贾谊是否真的不关心国计民生,在那里乱扯鬼神之事,而且谈的津津入味直到黎明呢,显然不是。这里李商隐和毛泽东还真有点错怪了汉文帝和贾谊。</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汉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的开明之君。他继位后,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减轻税赋,使汉初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p><p class="ql-block"> 《汉书》记载,汉文帝七年未央宫东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至于是什么灾害,书中没有详细说明,估计应该是较大的水灾。西汉时,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当人们对精神和肉体不能从科学上给以解释时,人们便从精神中寻找自己精神上的出路,创造出鬼神来。那时从易经到占卜,再到鬼神学说,完全把易经、卜辞里的科学部分变为迷信了。汉文帝自然受到了鬼神学说的影响,本来水旱自然灾害是自然现象,可是他却错误认为,水旱灾害可能是自己对鬼神不敬造成的结果。史书上说,汉文帝每当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他都要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对鬼神不够诚心,或者是祭祀的物品不够洁净,所以鬼神才用灾害来惩罚自己。正是对于鬼神事的不解和对国计大事的关心,所以才召贾谊回到长安,马上征问鬼神事,并且一谈就谈到深夜。</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是一代明君,他不可能不以国家大事为重,让一个寄于政治上厚望和倚重的幕僚,一回来就和自己谈跟国家大事无关的鬼神事。</p><p class="ql-block"> 至于贾谊和汉文帝怎样谈及鬼神事,其内容书中没有一点记载。但是从贾谊的自然观里,我们也可领略到他们谈话的内容。贾谊在《鵩鸟赋》里讲道,天地间万物变化轮回,互相变化,人也是由天地万物变化而成的,因此人死了不过是又变成了其它物,又何必害怕呢。汉文帝听了贾谊的谈话后,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以上分析说明,汉文帝问及贾谊鬼神事,正是他关心国计民生大事的表现。所以我们说,李商隐和毛泽东是错怪汉文帝和贾谊了。</p> <p class="ql-block"> 十三:后代名人对贾谊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贾谊是人不是神,但他又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一生非帝王将相,又非持权尊贵,并且生命短促,但能在中国历史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文学上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贾谊宏观的政治谋略反映和体现了西汉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走向。思想上,贾谊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之精华,探索法家治国理念向儒家治国理念的转变,为董仲舒最后完成儒家治国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学上,贾谊吸收了春秋以后《诗经》、《楚辞》文辞的情藻,总结了诸子百家学说的文风,从而开创了汉赋和政论文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正是贾谊政治上思想上文学上的成就,激起了中国历史上各方面的层层涟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政治家评论其政论,思想家赞美其深邃,文学家喜欢其文辞,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阐述贾谊在他们心中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由于纷纭众多,现只能把历史上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言论给以呈现,进行简要评述。</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方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里,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另外从一九一八年到毛译东晚年六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毛泽东曾先后十次谈话写诗提及到贾谊。</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一生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生曾写四首诗歌赞贾谊,实在是王安石和贾谊政治遭遇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是年少才华横溢,青年得以施展政治抱负,并且得到当政者的赏识,后来又都受到权臣们的攻击而从政坛高峰跌下来。他们又都有卓识远见,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的政治胸怀。两人有太多的相似,所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给出这样评价:王安石之于谊似矣,充谊之志,当正学之世,尽抒其所蕴,见诸施行,殆可与齐黄并驱乎。</p><p class="ql-block"> 刘向: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刘向,在《前汉书》里对贾谊评价道: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胜。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p><p class="ql-block"> 刘歆: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p><p class="ql-block"> 李东阳:文帝时,可当大臣者,唯贾太傅一人。</p><p class="ql-block"> 班固: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别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居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p><p class="ql-block"> 最可说的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他为贾谊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以颂其材,以评其缺。在《贾谊论》里,开篇皆写道: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最后苏轼对贾谊得出结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里,苏轼不是贾谊,贾谊也不是苏轼。苏轼毕竟不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以文章诗词著称于世,不像贾谊、王安石以政冶理国为根本目的,所以遇挫则退,遇事刚豁,也就见怪不怪了。</p><p class="ql-block"> 杜甫:杜甫一生诗作甚多,现存有一千四百多首。在这些诗中,专咏贾谊或涉到贾谊的就有二十多首。杜甫这么多诗涉及到贾谊,显然是和他怀才不遇、政治上郁郁忧闷同贾谊有关。如他在《别蔡十四著作郎》写道:贾生恸哭后,寥寥无其人。 在《春江村五首》里写道: 去国哀王粲,中午召贾生。在《壮游》里写道:气靡屈贾垒,欲罢不能忘。这些诗句都充分表达了他对贾谊由衷的敬佩之情。杜甫后来在湖湘有多首诗也提到了贾谊,如他在《入齐口》里写道:贾生骨已朽,凄侧近长沙。在《清明》诗里写道: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总之杜甫的诗尽露了对贾谊的怀念与惋惜。作为文学家,贾谊同样受到了以后文学巨匠们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南朝史学评论家刘勰评论贾谊说:贾生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p><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鲁迅也写道:惟谊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沾溉后人,其泽甚远.。</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巍巍泰山,晨迎朝日,晚送皎月,万人景仰。一个人一生能影响后世,泽被千秋,引起众多风流人物颂扬,可谓重于泰山。纵观后代诸多名人的评价,虽然也有人对贾谊作出了一些批评,但这些批评也完全是站在赞美其文采和品德的立场上善意的批评。而对其一生,人们普遍认为贾谊政见卓远,公而忘私,知识丰富,谋略得当。政可以为相,文可以树帜,无愧于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盖世之才。</p> <p class="ql-block"> 十四:研究贾谊的现实意义 </p><p class="ql-block"> 古为今用,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宗旨。贾谊一生在政治上多有建树,所以学习研究贾谊的思想,对于当今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贾谊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更是文学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我们难以做到全面学习,仅从几个问题上谈一些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把握政治上宏观战略的主动</p><p class="ql-block"> 国家是阶级社会政治结构的最高形式。贾谊从小博览群书,关心国家政事,注意社会变化,所以在观察处理问题时总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高屋建瓴,对国家大事的建议和处理往往站在宏观战略的高度去分析。正如《史记》记载的那样: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议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贾谊在没到中央任职前,写的诸多政论文中,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宏观视野的特点。如他在《过秦论》、《道德说》、《道术》等文章中,虽然这时他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仍然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而到中央后,随着政治视野的扩展,便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去把握国家的政治宏观走向。如在《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五曹官制》、《论积贮疏》等上疏中,他就明确提出国家政治的纲领和经济发展战略。贾谊认为:汉建立以后,不能再沿用秦制,应该立即“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并且亲自草拟具体议程,主张法律规定国家用黄色,数用五。这些看来只是简单国家议程形式上简单的改变,实际上则是从根本上奠立国家的根基。在以后任长沙王太傅和梁怀王太傅期间,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社会认识的深刻,他写了诸如《宗首》、《藩伤》、《权重》、《亲疏危乱》、《时变》等文,力求从政治上解决西汉政权和封建社会的国体和政体问题。一个政治家,如果不能从宏观上去把握国家的政治走向,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这点贾谊在思想理论上是做到了。正如毛泽东一样,在整个中国现代革命的里程中,他就运用深厚的理论基础,牢牢地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革命的政治走向,所以才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如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他就写出了《论持久战》一文,根据中国、日本、国际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要经过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要历时八年之久,并且得出中国和世界人民一定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结论。而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毛泽东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政治走向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从而使革命完全处于主动之中。</p><p class="ql-block"> 二、政治决策的前曕性</p><p class="ql-block"> 贾谊在《审微》篇里说,不能因为善事小就认为它好处不大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坏事小、坏处不大就去做……可是如果对于事情开始和萌芽状态放任自流,那么最终一定会出现大祸,因此当政者一定要慎重对待。人站在高处就要望远,临到深处就到处窥探寻找出路,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老子说:事情未发生就要有防范措施,在没有出现动乱前就要治理。管仲说:防备于灾患未形成之前才是上策。俗话说:小火不及时扑灭,到了大火时就难办了。只有防微杜渐,明智的人能及时觉察产生祸患的缘因,把祸患消灭在萌芽之前,才是上上之举。</p><p class="ql-block"> 怎么才可以作到防患于未然呢?贾谊以为当政者必须作到先醒。贾谊在《先醒》篇里讲道:梁怀王曾问我,人们为什么把先知道‘道’的人称为先生?我告诉怀王说,这只是总的说法。上等的人是君主,中等的人是卿士,下等的人是百姓。这些人都可以称先生,但更确切说应该叫先醒。有些当政者不学习治国处世之道,在得失好坏方面昏庸无知,不知道治乱存亡的根本原因,浑浑噩噩如同醉酒一样。可是贤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他们虚心学习知识不知厌倦,寻求治国处世之道从不满足,观察处理政治大事敏锐突出。国家不太平时,知道怎样让它太平;国家还没有出现动乱时,便知道动乱的原因;国家没有安定时,知道怎样让它安定;国家没有出现危机时,便知道发生危机的原因。他们能尽早觉察到国家存亡的原因,这就叫先醒。</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贾谊的先醒,所以他在对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往往具有前瞻性。虽然由于客观环境和他不是执权者的原因,他的前瞻性决策很多没有得到实施,但到汉武帝时,他的前瞻性决策很快便被证明是正确的。既便他在世时,他的前瞻性决策对汉文帝的统治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他的《论积贮疏》的建议,汉文帝采纳后,汉中央政府的粮食储备很快增加,从而达到民富国强。如他在任梁怀王太傅时,敏锐觉察到诸侯王尾大不掉,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提议汉文帝调整诸侯国的管辖建制,增加文帝亲子建立的侯国管理范围,从而达到牵制其它侯国的目的。后来一些诸侯国叛乱时,这项措施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九四五年时,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共产党召开七大,国民党也在召开六大,都在为下一步斗争作准备。就在会议期间,共产党就命令林彪带领十万人进入东北,从而取得了占领东北的先机。国民党开完六大后才在美国帮助下把军队开赴东北,毕竟比共产党晩了一步。所以,政治上的前瞻性是取得政治斗争胜利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三、丰厚的思想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贾谊青少年博览群书,为他坚实的思想理论和远见卓识奠定了基础。贾谊公元前二零零年出生,当时西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很多人当时都热衷于功名和致富,唯独贾谊却把精力用在对知识的追求上。他阅读了自己能寻找到的几乎所有书籍,从中吸取知识和营养。他青年时就因通诸家学说能诗言文名誉郡中。当博土时对文帝的诏令能尽以对,使众人皆以为能。被贬长沙和任梁怀王太傅时能多次上疏,切中时要。这些都与他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入仕前,贾谊的知识显然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对于诸子百家学说,他都潜心涉猎。他读书而不唯书,力求懂而致用。孔子著的《春秋》他精心钻研,在吴公府任幕僚时,他就经常给众人讲《春秋》里的典故,并谈及自已的见解。为了使《春秋》更加普及和易懂,他还创作《春秋左氏传训诂》,以传于后世。 虽然,此书在汉代已经遗失,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深厚的知识功底。同样对于儒家的其它著作,贾谊也从社会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对于老庄的学说,贾谊吸收了其中积极的因素,对于消极的部分,他都进行精心根剔。如在他著的《道术》、《道德说》和其它文章中,明显可以看到他在老庄学说里,认识到“道”是支配万物变化的规律,因此要求人们力求加强学习和修养,成为可以以道俱在、与道同翔的至人、达人。但是文章里也可以看出,贾谊不赞成老庄被动的守成、小国寡民、不切实际、空谈哲学的虚无倾向。对于法家、名家、阴阳家的思想,贾谊在年青时也多方涉及。如他吸收了法家法治势异而事异与时俱进的思想,吸收了名家重名轻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生观,吸收了阴阳家观察天地万物之间关系,了解人和万物之间的复杂原因理念。</p><p class="ql-block"> 在《史记•日者列传》里,曾记载贾谊同太中大夫宋忠向、占卜者司马季主求教的事。司马季主原是楚国大夫,国亡沦落长安,以卜为生。司马季主讲了对卜卦的理解,说占卜者要根据天地四时变化,顺于仁义,才敢占卜事之成败。过去要用龟壳占策战争的胜败,策算好的时日方可回家,生孩子占好时辰方可生育,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是司马季主的知识,使贾谊对占卜的相关知识开始重视起来。</p><p class="ql-block"> 贾谊一生博釆众长,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深对诸家学说的理解,古为今用,彼为我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就是使各种学说从自己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用其精华为巩固西汉政权和封建社会的统治服务。贾谊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才使得他在政治、经济、匈奴、教育、思想等国家大事方面都能作到远见卓识,政见得体,成为西汉初期一代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四、国家政策以“民本”为出发点</p><p class="ql-block"> 贾谊的民本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表现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怎样治理好管理好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要接受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另外从政治家、思想家的立场上,要认识到民为国家之本,民心向背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要把国家政权的基石建立在坚固的民本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贾谊民本思想的历史根源,主要来自古时历代朝代更替原因的教训,特別是秦朝灭亡的教训。他在《大政上》文中提出:“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特別是在《过秦论》这篇震烁古今洋洋几千言的鸿文中,贾谊博引古今,雄辞论证,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于民,失掉了民本根基。</p><p class="ql-block"> 贾谊民本思想的来源主要来自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墨家的兼爱观念。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要求当政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孟子则明确提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贾谊对儒家学说深有研究,他的民本思想显然是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同时墨子兼爱和爱惜民力注意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观念,对贾谊也有较深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贾谊民本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他对社会实践的深刻认识。贾谊出生在楚汉战争和西汉刚刚建立的第三年,当时经济凋蔽,民不聊生。贾谊青少年时代亲自耳闻目睹了人民的饥苦,深深感触到百姓为修长安城离家服役的悲剧,体验了社会动荡造成的不安定,因此更加坚定了国家政权要以民为本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贾谊的民本思想在《大政上》文中体现的非常明确, 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谓民无不为本也。” 同时贾谊还把民的命运,民的功效,民的力量的好坏作为评考国家、君主、官吏好坏的标准。最后贾谊强调说,国家的灾与祸不纯粹在于天,根本在于民,所以士民的要求和愿望,不能不重视。并且用了呜呼语气词,连写了两个“戒之”警语。</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贾谊在给文帝的多次上疏里,也全面体现了重视民本的思想。如在《论积贮疏.》、《过秦论》、《忧民》、《君道》等文章里,也屡次提到民本思想。总之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深刻认识到民众的力量,知道民是国家的根本,无论是国家,还是官吏,都要把民心向背作为自己政绩好坏的标准。一个国家,每一个当政者,在制定政策和法令时,都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考虑人民的利益。贾谊的这种民本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就是现在,我们也应该借鉴。</p><p class="ql-block"> 五、把反对奢靡之风和巩固政权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西汉建立后,由于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经济恢复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因为当政者大多是草莽出身,缺乏一定的文化和理论修养,国家又没有较完善的制度对他们进行约束,所以在一些官吏中出现了贪图安乐,攀比奢靡之风。上层社会里有些人以贫俭为耻,以富奢为荣。记得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回老家时曾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看来刘邦回老家很摆了皇帝的威风。上行下效,那些功臣肯定也会照此行事,回到家乡显摆一番。难怪社会上当时就出现了一种歪风,勤俭的官吏回到家乡被人看不起,而贪富的官吏则被家乡的人认为是能干。</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社会上也出现了竞相奢靡之风。人们追求华丽技巧,以富为荣。有的家庭装饰豪华,墙壁上掛置丝锦,婢女穿着绣着花边的衣服,吃着精美的筵馔,甚至诈巧以取其利。作为政治家,贾谊敏锐觉察到这种贪腐奢靡之风绝不是一般的个人问题,而已经侵犯了国家的政治机体,威胁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建设。他认为,奢靡之风:</p><p class="ql-block"> ①影响到国家的政风。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丞相位。他整天无所争事,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引起了惠帝的不满,当惠帝责问他时,他竟然大言不惭说:“陛下才能不及高祖,我的才能远逊于萧丞相,他们制定的制度足够了,我们还用再操心吗?”话后照旧饮酒作乐。到了文帝时,这些功臣仍然每天处于奢靡生活,不问政事,不去分析国家运作中出现新的问题,一切遵循旧章行事,凡事主张“勿改、勿动。”迷于奢靡,贪图安逸,使国家蕴藏的社会矛盾越发激化。他们对此却熟视无睹,心安理得。</p> <p class="ql-block"> ②滋长一些诸侯王争利夺权野心。生活奢靡,竟比夸富,永不满足的私欲,使一些诸侯王从经济上的贪婪发展到政治上的野心。同姓诸侯王大都是刘邦的子侄和兄弟,刘邦在世时,由于刘邦的威望和他们势力弱小,所以对中央政府还形不成威胁。但到了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诸侯国由于控制有军权、财权和政权,又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他们靠山铸钱,靠海煮盐,富过天子。这样一些诸侯王实际上享受着天子的待遇,按照皇帝的礼遇行事。中央稍加约束,他们便想取而代之。景帝时吴王刘濞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③破坏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贾谊在《瑰玮》、《孽产子》、《铜布》等上疏里,多次提到社会上追求贪腐奢靡之风,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他指岀,奢靡之风使人不顾国家法令盲目追求利润,铸钱的人以轻充重,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国家货币信誉,并且使人铤而走险,犯罪增多。同时追求奢靡使社会上奇巧质劣的物品充斥市场,而这些奇巧之物耗时耗力,使很多人背本而趋末,影响了国家粮食生产。在国家还没有解决农本问题情况下,把劳动力放在奇巧物品的生产上,显然对国家是不利的。在封建社会,农为本、民为本是社会的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和农争时争人争利都是有损国家利益的。</p><p class="ql-block"> ④破坏了社会风气。当政者追求奢靡,必然产生腐败贪敛;工商者追求奢靡,必然产生诈巧;无权无钱的人追求奢靡,必然实施犯罪。贾谊在他的上疏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些观点。在《瑰玮》篇里,他指出:当今风俗,人们以奢侈竞相攀比,人人羡慕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人人又因时俗所迫心神不安而恐惧,因此便力求通过险途而获得成功。事实上,社会上的风气已经败坏到很严重的地步。如有权的丞相张苍娶妻众多,其妻生子后便不再同房,只让妻子充当为自己吃奶的工具,结果他活了一百零四岁。富商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家产万贯,富可敌国。他本来不同意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婚事,两口子私奔卖酒,有损卓王孙脸面,不得已他赔庸人上百,银钱百万,嫁妆无数。至于那些无权无钱的人,他们则不择手段,或偷盗、或诈谝、或杀人越货,置国法于不顾,严重危害社会秩序。贾谊指出,现在有的人为了自己享乐甚至杀害自己亲人,偷盗高祖庙里的设施,贩卖奴婢,无恶不作。同时,贾谊认为:奢靡之风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重要是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危害了国家的政权。奢靡之风的危害,贾谊还多有论述,这里不一一尽评。</p><p class="ql-block"> 六:公而忘私心系国家</p><p class="ql-block"> 贾谊一生多经磨难,坎坷颠沛,但他一直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积怨自负、公而忘私、心系国家安危。</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的列传里,把屈原和贾谊放在同一列传里,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们俩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司马迁在论六家之要时对各家都作了评述。他说:我感到阴阳家的学问太大太深而众人难以理解,所以忌讳而畏惧。然而,讲时世天地变化还是少不了的。在谈到名家时,他说名家使人不奢求财富,为人善良不虚伪,缺乏人情世故,但注重名节,尽职尽守是他们的长处。屈原、贾谊在人格品德上正是具备了名家的特点。记得贾谊在《吊屈原赋》里有这样几句话:“国其莫吾和兮,子独壹忧其谁语。风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这里贾谊对屈原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善意规劝屈原“何不自引而远去”,但真到自己身上,他仍然没有远去而积极去面对。</p><p class="ql-block"> 贾谊年青时对《春秋左传》极为熟悉,历史上的名人志士对他有很大影响。贾谊在长安中央政府里,以自己卓越才华尽职尽守,很快得到了汉文帝的信任,后由于权臣和小人的陷害,被贬长沙,这是他人生重大挫折。在长沙的度日如年岁月里,贾谊心情郁闷,身体欠佳,但他始终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时时关心政局变化,及时给汉文帝提出合理建议,先后写出多篇上疏。</p><p class="ql-block"> 贾谊一生以国事为重,有公敌而无私仇。贾谊在中央公而忘私,直陈政事,确实得罪了那些功臣和那些不思进取的政客,但绝没有个人恩怨。在长沙任太傅期间,周勃在绛县因为被人诬陷而被入狱,甚至遭到了严刑。贾谊在长沙知道后,立即给文帝上书,请求要从国家利益出发,免于对大臣施以酷刑。而对于有些诸侯王的叛乱,贾谊则主张坚决给予打击,采取严厉的措施削弱其势力。即使在任梁怀王太傅时,贾谊体弱多病,但仍屡次给文帝上疏,不断提出自己对国家政事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总之,贾谊一生忧国优民,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实在难得。</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贾姓文化研究》编辑部辑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