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乌 蒙山 情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国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泪洒乌蒙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爬上乌蒙山之前,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对乌蒙山境内的威宁县的全部了解仅仅是一个地名而 已,顶多只有毛泽东“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人浪漫而已,但当我来到黔⻄北那片辽阔峻险的高原, 使我亲身体验到了高原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治县总面积6295平方公里,90%为山地,最高海拔2879米,平均海拔2200米,从地域上讲它 是贵州的新疆,从海拔上看它又是贵州的⻄藏,因此是一个高寒、边远、贫穷、文化落后,交通闭 塞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县城通往外部世界的公路有两条,一条国道,另一条省道,省道是1953年 打通,国道是抗战时期筑建的土石路, 曾是抗日救亡的国际供给线,现由于无钱养护,已经坑坑洼 洼,据南下革命干部回忆,路况还不如当年,五十多年了,只是象人一样单单老了些,汽⻋像筛子 一样在通天接地的荒凉彩带上颠簸,⻋速只能开20-30公里,人们戏称:雨天是烂泥路,晴天又是洋 灰路”。若是辆破旧国产⻋,顿时身上、七孔全被灰尘塞满,头发和眉毛染⻩,其时我会闭起眼默想 艾略特《荒原》中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有岩石,没有水,一条砂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蜿蜒而上,绕进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触景生情,我会把岩石改读成灰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崇山峻岭,连绵不断,我⻅过汽⻋翻滚下去,⻋毁人伤亡,第一次坐这种汽⻋可真有些害怕,害怕连人带⻋滚下去。一座座山,一座座荒山相连,这就是云贵高原。 在去威宁的路上,就听到人们用“人畜混居”这个词来说明乌蒙山区人⺠的生存状况,还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灼甫⻰街子,荞⻨洋芋过日子,要想吃顿苞谷饭,除非婆娘坐月子,要想吃顿大米饭, 除非下辈子。”尽管当时对此已经有所了解,但当我来到农牧⺠家中时,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惊和 痛楚,在海拔2600米的⻢踏乡武举官寨,虽说官寨一片茅屋,是苗族居住地,走进一户苗⺠家里,一 间十几平方米的破旧土屋,四面透⻛,里面住着一家大小和几只小猪,一群土鸡。屋⻔矮小,弯腰 才能进去。为了抵御高寒山区的冷⻛,屋子一律不开窗,又不通电,所以室内一团漆黑,女主人⻅ 来了客人,忙点燃火塘里的柴草,顿时浓烟刺眼,但总算有了一些光亮。屋里全部家当是一口铁 锅,一堆洋芋和一些不值钱的杂物,没有家具,没有床,没有被,不设桌凳,若有猪羊土鸡就是财 富的象征,像所有苗族百姓一样,此户苗⺠一家人白天披一件羊毡御寒,晚上裹着它,蜷缩在火塘边 或屋⻆睡眠,苗族同胞常年打赤脚,⻛里来雨里去,很少洗脚,很多人的脚就像龟爪那样亮着灰黑 色,冬天开裂出血,就自己用针线缝合,极少洗澡换洗衣服。全年百分之六十的口粮是土豆玉米, 其次是荞⻨和燕⻨,没有水果和蔬菜,只有过年时才舍得杀猪宰羊,即使这样,每年仍要断粮一至 四个月。冬季去苗⺠家里还吊了几串玉米棒子,当我春季去时情景更凄惨了,原先吊在苦难的屋顶 下的玉米棒子早已吃光,面⻩饥瘦的村⻓向我介绍,全村全部断粮,村⻓说已经造了花名册,正在等待省里下发的救济粮,总共四百多斤,每户大约可获得七、八斤玉米。时逢⻘⻩不接,土豆秧苗 和玉米秧苗还在地里缓慢地生⻓着,还不及三寸高,我真不知往后的日子他们怎样熬过去,苗⺠们 正在简陋的草房里忍饥挨饿,我上次拍照(沉重的金⻩之光)的那家的男主人,正光着脚在家,蓬 头垢面,得知男主人的妻子没能活过冬天,享年36岁,抛下两个小孩,没钱娶亲的光棍兄弟和剩下 的三口人相依为命,四口之家没有一床被子,缱绻在一堆火塘边,熬过漫漫⻓夜。由于不造厕所, 家⻔前堆起几尺高的粪堆和杂草,使人无处下脚。缺衣少⻝,房屋不蔽⻛雨,这就是乌蒙山区彝族 苗族同胞的真实处境,每当我把扶贫衣被送到一户人家,我都会感到一种难言的窒息,所以我一直 紧闭着嘴唇不说话,害怕一开口就会哭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地谚语这样描写乌蒙山农⺠的处境:“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寸平,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 天”,在这片高山峡谷中,自然灾害常年不断,洪涝、低温,伏旱、阴雨、冰雹、雷电、山体滑坡, 泥石流轮番肆虐。遇上恶劣气候,颗粒无收,劳而不获,还据县医院院⻓说:“每年总有雷电击毙人 和牲畜事件发生。”果真,九七年十月份我就目击了金斗乡一名蔡姓农⺠在自己的茅屋里被雷电打死 之后的惨景,死者是这家的支柱,抛下妻子和四个小孩,最大的十一岁没有念过一天书,最小才四 岁,四个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情景十分悲惨,当我来看望他们时,只⻅几个农⺠站在家⻔ 口,身上穿着由一块块颜色不一补钉连缀起来的衣服,茅屋上的每一根枯草,每一根秸杆都显露了 绝望的贫穷,女主妇被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击痛苦折磨得已经麻木,泪水都哭干了,只是在简易 的空的棺材边默默地做些杂活,四个小孩就跪在尸体边哭,我留意四个小孩,像所有的乌蒙山儿童 一样,由于⻓期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身材瘦小,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许多,我感到咽喉梗塞得厉 害,讲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抱起一个小男孩,从衣袋里取出三百元人⺠币,无言地放到小孩手 里,放下小孩,转身走出屋子。自从上山以来已经忍了许多时日的泪水在这一刻终于忍不住了,像 决了堤的河水,顺着面颊淌落到衣服上,滴落到脚下的泥土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三年自然灾害,总是把自己碗里的饭省给儿女吃, 省给父亲吃,自己却常常挨饿。年代久远了,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但我永远记得由于贫病,母亲四 十九岁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世界。我来自革命老区,但生活在城市里,可那时自家再穷,我们兄 妹小时都没有耽误学业......。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你是男人,千万别哭啊”,却无济于 事,我真想独自躲进大山里大哭一场,哭出声来,心里才会舒服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仅仅是为这一家而哭泣。 往后的日子,冰天雪地,我翻山越岭走访了云贵乡⻢街村、板底乡雄鹰村、“中国石⻔坎”村、麻乍乡夹⻢石村......,把扶贫衣服分发下去,亲眼目睹了怀抱婴儿的母亲靠卖血维持生计,年轻的村姑出卖自己心爱的头发去接济度日。贫困状况惨不忍睹,而且还不知何年何月能有好转之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一座座荒山,一片片草房,一群群失学儿童,我觉得老天爷太不公平了,给贵州各族人⺠那么多那么高的山,老百姓祖祖辈辈受的困苦比山多比海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心情很糟,既然在边远山乡亲眼目睹了绝望的贫穷,我就不能视而不⻅,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将一颗完整的心从这里带走。一去就是几千里,山重水复,没有归期,凭我微薄的力量,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良知?究竟该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心获得一些安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情系乌蒙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写出十几封信,写出了《来自穷乡僻壤的情报》《在威宁的日子里》和《搏斗贫困生活摄影选》的脚注和自序,《威宁自治县计划免疫工作面临的困难》等文章,由于真真切切,字字情、声声泪,都收到良好的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石激起千层浪,乌蒙山同胞的困难牵动起深圳人⺠的心。深圳南山区卫生系统的领导和广大医务人员被感动了,一下子就收集了上千件衣服,南山区副区⻓邱玖女士看了我的来信,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并且彻夜难眠,连夜准备了一大箱衣服,连结婚陪嫁的大皮箱也一并托我带上乌蒙山;⺠建市委感动了,回了关怀我的信,给了我力量,去战胜可怕的孤单,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收到以这么大的组织名誉寄给我的信;⺠建蛇口支部感动了,过组织生活也把读我的来信作为一个很好的内容;⺠建会员伍震海感动了,说帮他把女儿的衣服带过去;我的妻子和儿子感动了,甘愿在家里忍受孤寂,而且准备了三大包衣服;邻居也感动了,......。在育才中学的课堂上,老师停下课程来宣读我的来信,在海王集团公司,在江⻄大宇工商学院的校园里都展出了我拍摄的照片。统统激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了人类关怀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九八年开春,我用一只十吨的集装箱,把这些衣服和三十张全不锈钢的病床,迎着狂⻛暴雨、雷鸣闪电、冰雹和泥石流,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这些扶贫物资连同深圳人⺠的爱心带上乌蒙山,然后走村串户,亲手送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各⺠族同胞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自穷乡僻壤的情报》也惊动了中共南山区委,为此专⻔开了区委常委会,政府采纳了一位 ⺠建会员的意⻅,决定再赠捐一百二十万元人⺠币,援建四座卫生院。当我亲眼目睹了由于穷得无 钱看病,也由于乡村两级根本不具备就医条件,农牧⺠患病之后就医的可能性几近于零。当地流传 着这样的顺口溜:“小病抗,大病拖,死了就地埋个土坡坡。”今天,县卫生局局⻓来电告知四座卫 生院,九九年十月份交付使用了,我心里多么高兴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写的《在威宁的日子里》也在威宁报上发表了,其中写道:“逆境使威宁各⺠族人⺠对中华 之根爱得更深,谁进过地狱,谁才能到达天堂。‘总设计师’三起三落更加感悟到‘我是中国人⺠的儿 子’。乌蒙山区的各族人⺠对于乡土、⺠族、祖国的关爱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族都 有自己的语言、服饰、⻛格,真可谓多姿多彩,而又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和睦相处。这使得他们的幸 福观、人生观、事业观、文化观,更加深沉,更加独具特色。他们共同在这块异样而不改的热土上 躬耕劳作,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我还深情地写道:“我意外地发现,乌蒙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书 本,它使我认识了人生真谛,就如流行歌曲唱的‘那就是爱’。我爱威宁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我爱 南山人⺠的爱心:善良的特区人⺠热爱善良的山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乌蒙山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坎是苗族居住地,古称“十倍蜀道”,我两次从不同的⻆度爬上离县城145公里的“中国石⻔坎”。有一段路简直就是悬崖,我不敢直立,是爬过去的,爬过去探寻本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理与 当地苗⺠共同创造的“石⻔坎文化”。1905年,柏格理深入苗寨传播福音,他在当地制定了“哪里有 教堂,哪里有学校”的政策,并且创办医院,织布厂,推行良种,编制苗文,甚至在半山腰上建成了 足球场、游泳池。短短数十年,石⻔坎的深山里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还培育过两位医学博士。 1915年秋,柏格理为了救护学生,不幸染上伤寒,不治而逝,终年51岁。如今他的尸⻣与精神皆留 在了乌蒙山。我被这个远古的乌蒙山情结而感动,我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我站在墓前沉思良久, 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外国人大可不必如此自找苦吃,来到人迹罕至的化外蛮荒之地。但作为一种理 想,一个个体,他的事迹,难道不象白求恩一样感人肺腑惊天动地吗?”高雅的黑颈鹤对乌蒙山依恋之情,已渗透到了它生命的基因之中,每年都准时来到草海越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它目前是地球上最珍稀的物种之一,黑颈鹤那高贵的身份注定了,你总也没法像逗广场鸽那样地亲近它,你只能远观,没法领略它的神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秋雨连绵的日子里,我和威宁同胞在“大排档”喝着浓烈的苞谷酒。这酒一元五⻆一斤,比深 圳的矿泉水还便宜。自上山的那天起,高原人就没有把我当外人,我们边饮酒边倾谈,从拉家常到 忧国忧⺠。日子久了,我也感觉我越来越象威宁人了,黑了瘦了。大块的土豆粘着红辣子粉沫也能 吃,我为他第一次,与其说是为酒,不如说为真挚纯朴的山乡人⺠之心所醉倒而欢呼,为我们的缘 分和友谊而欢呼。我所追求的真挚、纯朴、良心、在这里有最彻底的真实和自然的表现。我的整个 人生,因此而有了价值和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威宁的日子里,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各⺠族兄弟,有农⺠、有医生、有教师、有南下革命干部,有国⺠党战俘,有外来⺠工,竟遇上了江⻄老乡,都因历史与命运的安排,有解放前来的,有参加土改来的,有大跃进来的,还有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知⻘。种种原因,原因种种,他们都与乌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的岁月里,在跌宕起伏的山路上留下了无数的艰辛的脚印。正是踏着这些脚印我徒步了乌蒙山区,与山区人⺠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情谊,山里人更重感情,他们把我带去的深圳人们的爱心,久久记在心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