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期评委:</p><p class="ql-block">孙未、奥地利、洛普凡人、心素、晓悟山人</p><p class="ql-block">佳片点评:晓悟山人</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晓悟山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佳片推荐</i></b></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一座既有岁月积淀,又有特定历史记忆的古桥。要拍好卢沟桥夕照却并不容易,一是游客多,画面熙熙攘攘,二是对岸现代建筑多,想突出其历史氛围不容易,三是景区管理往往五六点就开始清场。</p><p class="ql-block">而走四方老师这张卢沟桥夕照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晚霞虽不绚烂,但辅以些许云彩足以让人联想七七事变的战火硝烟。地利:低机位拍摄,既可避开对岸的现代建筑,让桥上的石雕浮于晚霞中,也可有效地将浮泛在桥面巨石的夕辉幽光展示出来,让画面充满岁月的沧桑感。人和:点睛一人——背影、举足、手持手机,尤其是低机位,使人物形象凸显在晚霞中,平添了几许孤独感。与黄昏的迟暮、古桥石雕的沉郁、巨石路面或高或低的幽光相映衬,过客的主题油然而起,很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摄影讲究减法原则,就是去繁就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元素,留下最有价值,最有表现力的元素;次要的东西减去越多,重要的元素就越凸显。而留下的元素中,又要能构成某种关系,产生1+1大于二的表现效果。</p><p class="ql-block">走四方老师这幅作品:厚重的朱门,凶猛的神兽(椒图),十分霸气的占据了4/5的画面,而后面的宫廷居所虽只占剩下空间的1/3,但阳光下,跳亮的红色门柱窗棂,经典的官家屋顶,却十分夺人眼球。虽是二维平面,却能表现出三维空间的纵深感,和历史的深邃感。一大一小,对应着庄严、压抑与清俏、阳光,呈对立而又并存的关系。画面虽小,却能有效地投射出皇城的历史氛围,很有经典意义,表现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拍片,能赶上这样漫天絮云,可谓中了大彩,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随便拍都能在你的朋友圈赢得一片点赞。但要想把握这云天的良机,拍出好片子,还需充分利用“地利”:诸如小船、飞鸟、渔夫等等。而要想中头彩,则还需“人和”的有机融合,构建既有美感又有良好主题的画面。</p><p class="ql-block">白云老师这幅作品,漫天云絮加些许蓝天,占了4/5的画面,大海子只余窄窄的一抹,海滩也仅占余下的不足五份之一。精彩的点睛之笔是在黄金分割点上,把孩子高高举向云天的年轻的父亲,你听不见但你能听见他们的笑声。偌大的云天下,偌大的海滩上,只有他们和两只追逐嬉戏的小狗,也正因为只有他们,这笑声在海天间显得格外纯净、清亮。这就是“人和”的价值。而那两只小狗也十分和谐地点染了轻松休闲和乐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种构图比例在增强美感,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越具美感的元素,占越大的画面;另一方面,海滩压缩后,海滩与云天之间的人物就更显眼,主题更突出。只是这种横幅的画面,在电脑上或者是实物画框里,能充分展示海天辽阔的特点,而到竖屏的手机上,画面却被大幅压缩,点睛作用的人物往往容易被忽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佳片欣赏——四位老师同时不同地的作品</i></b></p> <p class="ql-block">上个月的15号,银滩摄影之家群里老米老师发了一条“明早朝霞很值得期待”的信息,于是第二天一大早,群里各路豪杰就在银滩各拍点上争分夺秒,晚上群里大片纷纷登场,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最勤奋的是老米老师四点出发,赶到小石口,三脚架、减光镜、慢门、雾化,于是焦石浮出云雾,直追仙境,加上漫天霞光,美轮美奂。既有技术含量,又有画面效果。只是小石口作为银滩摄影人拍日出的朝圣地,加上标志性的鹰嘴礁,同框作品多,竞比率高。对外界或在自己朋友圈展示,能得到很高的好评。而在群里,却可能因为审美疲劳反响不是太高。</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老师的拍摄点选在大拇指。一排秋千,几座风车屋,1/3的沙滩。三脚架减光镜渐变镜,压高光提暗部,堂堂正正,沿用其一贯的风格,追求霞光的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聂宏昌老师则以潮汐湖公园为地利。水光倒映霞光,尤其是第二张,水池椭圆的线条,与朝霞的放射状相呼应,虽然右边无法回避的建筑有些杂乱,左边还有少许树叶未剪裁干净,但整体构图颇为合理,亮丽明艳又典雅精致。</p> <p class="ql-block">最精明的是喜乐老师,知道第二天朝霞大美,就提前一天住到台依湖(纯属臆断)。一早以台依湖的欧式建筑为前景,小路草坡再加三两棵树为近景,俨然一副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庄园的晨光图。尤其值得欣赏的是其光线处理,不是一味追求霞光的明艳,而是通过草坡上冷光、城堡的阴郁,与霞天形成冷暖对比。以冷艳且有几分阴幽的色彩效果,让人感受时光悠远的中古韵味。很有清幽凝重的意境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佳片推荐</i></b></p> <p class="ql-block">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总是因为原有的表现形式存在局限性。手机的全景摄影、相机的接片都是为了能突破取景框的限制,把更大的场面呈现在同一画面中,更好表现恢宏的气势。</p><p class="ql-block">这种形式其实古已有之,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赵黻的万里江山图都是全景摄影、接片的先驱者,既可保持画面的整体性、统一性,又可以体现其连绵性,移步换境,佳境绵延。</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中有“三远”的讲究——高远,深远,平远。其中“平远”与全景摄影、接片也有着高度的相似,都是追求视视野的开阔空间的渺远。</p><p class="ql-block">先前展示过孙未老师的多福山鸟瞰,就是为展示银滩的全景而采取的接片。</p> <p class="ql-block">这里将向大家推介李淮老师的两张全景作品。其一是福如东海的牌坊。正常拍摄,很难既拍全貌又让牌坊占据大部分画面,从而体现其气势。而李淮老师的全景拍摄,不但做到这一点,还将两侧的汉白玉桥栏、穹亭也纳入其中,使画面更具铺排之势。</p> <p class="ql-block">银滩的大拇指想必各位老师都拍过,但像这样让大拇指三面贴边,屈居一侧,恐怕极为罕见。空出的五分之四画面全留给蓝天白云,充分体现广场的空旷之势。这种空旷与左边顶天立地的大拇指形成强烈对比——大拇指更显伟岸,广场更显开阔。而且对比却又不对立,广场的绵延与大拇指上翘的手臂又连为一体,使画面虽为静态却又颇具动感。精妙的构图背后,是李老师几十年从事摄影工作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与手机摄影相比,相机接片在画质优势、技术含量的复杂程度上,都居鄙视链的上端。但随着手机摄影性能的不断提高,如果解决稳定性问题,完全可以满足在手机上传阅欣赏。</p> <p class="ql-block">这三幅作品(本人的)既不是相机的接片,也不是手机的全景摄影,全靠前期的拍摄质量和后期的剪裁。其初衷是为了充分利用美篇可以上下推拉画面的特点,最大化的展示开阔的、绵延不断的、颇有变化的画面。你只要做一个小小的动作,将画面旋转90度——这也是美篇能帮我们解决横幅照片与手机竖幅屏幕的矛盾的一大价值。</p><p class="ql-block">——晓悟山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人像类</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花鸟类</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