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林记忆二十三(乘凉)

龙湖桥畔

<p class="ql-block">  70年代的农村,没有通电,夜晚一片漆黑,煤油灯是农家必备的照明工具,家中有小孩读书的,如白天外出玩或要做家务,那晚上就只能挑灯夜读了,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伴我度过童年和少年。</p><p class="ql-block"> 南方农村,稻田种两季稻,早稻和晚稻,六月底到7月底,是农村双抢最忙的季节,既要收稻,又要插秧。农民每天劳着在火热的太阳下,稻田的水晒得烫死过人。生产队队上每到双抢前,准备防暑物品,如仁丹,典酒,十滴水,正气水,甘草煮水等。那时的农村,农民都是天亮而出,日落而归的辛苦劳作,夜晚屋里炎热,不做事都出汗,由于没电,农民在炎热的夏天夜晚,都有乘凉的习惯。所谓乘凉:70年代,一个大木屋(解放前建的,有些还有木地板)居住6至8户农家,大木屋前有一个几百平米的地坪,地坪虽然没有硬化,但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到夜幕降临,大人们挑水把晒得火烫的地坪,用水进行降温,然后在上风口处,扯一种防蚊子的“毛活耐”小草,用干稻草引燃,“毛活耐”烟有刺鼻的辣味,防蚊烟随风吹散,把蛟子赶走。各家再把竹凉床搬到地坪集在一起乘凉,一般在屋外乘凉到转钟12点,屋内温度降下来后,才进屋睡觉。大家集体乘凉时,有些读了一点书的大人就讲故事,那时信息封闭,讲的内容是四大名著中有些段落,或讲些古老传说,如嫦娥奔月,或讲些神话鬼怪,特别是大人讲鬼怪时,我们小孩子们怕得要死。湖南人爱讲政治,有些也讲美帝国主义称王称霸的故事,如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我们小孩子好奇,大人讲什么,我们都认真的听,由于白天也跟大人劳动,在父母的布扇的庇护下,听着听着睡着了,到大人入屋睡觉时,再抱着睡着的小孩上床睡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