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很可爱,老辣很成功

夏日清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世锋</div>周五的内部读书分享会,我谈了项羽和虞姬的两首小诗:<br>“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br>“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垓下歌》) 由此想到项羽英雄一世却败于刘邦手下。网上曾做过一次调查:刘邦和项羽你喜欢谁?喜欢项羽的人数比例远远碾压刘邦。究其原因,我感觉,刘邦比起项羽多了一份老辣,项羽比起刘邦多了一份纯真。 项羽和刘邦看到秦始皇巡视时的仪仗队伍分别发出的感叹,都曾经被网友列入十大最霸气的话。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也”。这两句话虽然不长,但却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看人看事的眼界。相对而言,刘邦的层次更高一些,他不仅看到了秦始皇的威仪还说出了生当如是的愿望;而项羽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直率、蔑视、傲气。两人虽然都有大无畏的勇气,但是这两句话已为日后楚汉之争埋下了思想伏笔。 刘邦和项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刘邦用人用之长,项羽用人却远为逊色。建立汉朝之后,刘邦在宴席上精辟地总结了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用人能大肆奖励有功将士,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吾与你共分封地”。对刘邦来说,每个人都有特长,最重要就是把他放在合适的舞台上,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韩信、樊哙、陈平这些人,有的是受过胯下之辱,有的是屠户,有的来自对手,刘邦一样重用。 不拘一格看似简简单单,但是真的要做到没有偏见、没有杂念的爱才用才还是很难的。 项羽往往是在该给人加官进爵时犹豫不决,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他灭秦之后分封的十八位诸侯并非是按功劳而是按自己的喜好而封。一个韩王,一个义帝,而不知所用,非要除之而后快。项羽用人,大都是项梁时期的老部下,“老子天下第一”的强者心态、目空一切的贵族作风导致他任人唯亲、毫无创新,原本一手好牌被他打的稀巴烂。 尽管如此,项羽仍被世人喜欢。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很憧憬项羽的这种勇气和霸气。当今的很多年轻人也很向往。项羽的骨子里,有一种随意、一种自由、一种性情。 《垓下歌》中除了描绘项羽藐视刘邦的情绪外,也体现了他的真情。项羽很爱虞姬,虞姬也很爱项羽。项羽曾对虞姬说过,刘邦是个市井之徒,以你的美貌不会杀你,但我不忍心你被刘邦夺去。垓下被围,虞姬无可奈何,便主动为项羽舞剑解忧,跳舞的同时作了《和垓下歌》,随后拔剑自刎,用自己的死保留了对项羽的忠贞。 虞姬死后,项羽不忍心丢下她,骑着乌雎马带着虞姬的尸体大战汉军,虽然没有突破十面埋伏,但他和虞姬最终一起葬身于乌江边,这里既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真情实感,也符合了人们心目中纯真和洒脱的性情。 项羽虽败但人们仍然把他当作英雄来膜拜,后世将他的故事改编成电视、电影、歌曲等等,传送的还是一种英雄气概、一种纯真之情 虞姬死后,刘邦仍按诸侯之礼厚葬虞姬,因为虞姬是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后被特意封为虞美人。虞姬葬后的第二天,她的墓前生出许多花,被当地人称为虞美人,虞美人也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牌名。 纯真可以送给亲朋好友,但是,拿自己的纯真和老谋深算者Pk注定只有失败这一个结果。 (文为原创,图来自网络。此为清华人工智能女生华智冰) 自由率直、放飞心情可以怡悦生活,但是,耽于军政大事和工作事业实则无益。抱着美人打仗是胜不了的。 项羽死后,后世探讨项羽到底还能不能再度辉煌。有两首诗,一首是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一首是杜牧的《题乌江亭》,他们的观念完全迥异,一个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另一个则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是站在了人文情感的角度希望项羽取胜,但王安石却是站在政治的高度上看待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有时候政治和情感是不能完全一致的。 品《垓下歌》,可以感受到一些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政治,这个政治就是要讲大局,要因时因地分析处理问题;同时也要有纯真,纯真是为人处世、永久流传的一份真性情,如果能把二者处理好,那么就能既做一名事业成功者又做一名感情纯真者,值得期许。<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1年10月17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