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谈话导入<br>1.天气转凉,你可以穿个短袖直接出门吗?(生:妈妈会让我多穿点)<br>2.引出课题</h3> <h3>二、梳理事件<br>1.提问:“我”向母亲要钱来买书,要了多少钱?板书:一元五角<br>2.读一读,理一理:母亲给了几次钱?为什么?<br>3.我为什么第一次给妈妈买了罐头,第二次才买了书?(引出母亲挣钱的地方,板书)</h3> <h3>三、抓住细节,体会慈母情深。<br>(一)母亲挣钱的地方<br>1.划一划,想一想:母亲去挣钱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br>2.学生自主探究<br>3.抽生交流,学生板书:低矮、压抑 潮湿、颓败 闷热 噪声极大 艰苦、恶劣<br>4.抓住关键词,读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h3> <h3>(二)怎样的母亲?<br>1.我到母亲挣钱的地方看到了怎样的母亲?找出相关段落。</h3> <h3>2.我现在看到的母亲和平时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现在看到的是怎样的母亲?(板书:怎样的母亲)<br></h3> <h3>3.改一改,悟一悟:通过母亲直起身来与弯下腰去的“反复”写法,体会情感。</h3> <h3>4.抽生交流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学生板书:疲惫、瘦弱</h3> <h3>5.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的缓慢、吃力、迟钝。</h3> <h3>6.反复读感受我和母亲的吃惊。(板书:辛劳)</h3> <h3>7.为什么连用四个“立刻”?对比体会表达效果。(板书:忙碌)</h3> <h3>抓住“立刻”、“手脚并用”体会母亲的忙碌,像一台机器一样。</h3> <h3>过渡:体会了母亲挣钱的地方和母亲工作的样子,再回到一元五角钱,你们觉得一元五角钱多吗?</h3> <h3>8.比一比,议一议:<br>一元五角:“多”?少?<br> “重”?“轻”?<br> “酸”?“甜”?<br> </h3> <h3>学生抓住关键句,议一议:我的心里“酸”还是“甜”?体会作者的心疼。</h3> <h3>9.写一写<br>完成学习单</h3> <h3>10.学生交流汇报<br>学生:每逢看到床头那本《青年近卫军》,我就想到母亲那……</h3> <h3>11.教师小结:慈母情深就藏在字里行间,就藏在这些细节之中。</h3> <h3>四、课堂总结<br>本课节选自——梁晓声《母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