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寄语:</p><p class="ql-block">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p><p class="ql-block"> —赫尔曼·黑塞</p> <p class="ql-block"> 优秀作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 救赎不息,烛焰重燃</p><p class="ql-block"> 高二 1班 薛彤</p><p class="ql-block"> 指导教师:刘翠翠</p><p class="ql-block"> 草从石板夹缝往外钻,春风吹又生染了春天;鸟儿轻掸翅上污土,便又翔于天活了这世间。蜡烛燃己化油,又拾油复燃,这是一个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是复活的过程,而《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也是通过实现自我救赎才走向复活的,自我救赎是实现复活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白色丁香花丛氤氲着芳华少年间的纯洁爱情,但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天空是连太阳也穿不过的,无法洒在人们身上,聂赫柳多夫砍毁了纯洁的丁香丛,也深深伤害了马斯洛娃,身陷娱乐快活。聂赫柳多夫“死”了,属于他的那一套套先进的土地制度理论“死”了。他只满足于物质生活和肉体的欲望。而这欲望漩涡里的人最终战胜了精神上的人。欲望漩涡里的他对马斯洛娃实施恶行,道德彻底沦丧。而马斯洛娃在那个追逐火车的夜晚,才意识到她已经被聂赫柳多夫抛弃了。也是从那里开始,她会为了几件体面的衣服交出自己的公民证,去了她自己引以为傲的圈子。可见,娱乐至死,欲望至死,若想重生必得抛弃不良娱乐,自我救赎。这样的重生才是真正的精神的重生。</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生机被层层制度压的喘不过气,无头苍蝇般都在按着这制度走,可是总有有生机的事物逆流而上,被打倒了砍掉了也呈现着欣欣向荣,这些新事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生物的复苏,更预示着人性的觉醒。在《复活》中我看到了聂赫柳多夫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无眠夜晚,他一遍遍的问着自己所犯下的罪过什么,该怎样去赎罪。聂赫柳多夫是拥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他的精神虽然“死”了,但是那颗种子却深埋于其内心深处。他在回忆自己所犯下的罪过并决定为马斯洛娃赎罪时,种子发芽了;他奔走于为马斯洛娃脱罪的过程中看到社会的黑暗时,这株植物成长了一大段;当他费尽心力为农民分土地并陪伴马斯洛娃一起流放时,花骨朵冒出了;当他在《福音书》中找到归宿时,花盛开了,他的真善美的人性复活了。聂赫柳多夫思考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是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也是聂赫柳多夫的人性之花重新充盈生命力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聂赫柳多夫是有良知的人,他的良知是自己放下自己提起的,而马斯洛娃的良知是被聂赫柳多夫拽下,又被他提起的。生活在那里的女性也大多都是“死”了的,无钱的女人是要用各种方式取悦男性的,有钱的女人也是要通过联姻来建立自己后半生的美好生活的,这是女性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马斯洛娃是幸运的,她在聂赫柳多夫的忏悔中“弃旧”,在革命者的感染中“图新”,玛丝洛娃的复活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能动性。她能主动拒绝聂赫柳多夫同她结婚的请求,从对生活状态的漠不关心到主动戒掉不良习惯,她不愿意做这个社会的女性的从流,也不愿意余生做聂赫柳多夫的附庸,她不再学痴情的鸟儿与泉源,只做一棵与橡树相互致意,产生精神共鸣的木棉,一棵让聂赫柳多夫的人性之花重新绽放的木棉。马斯洛娃这棵木棉如英勇的火炬,通过自我救赎走向复活与重燃,绽放如火红硕。</p><p class="ql-block"> 脚镣哗啷响,呼声震耳聋,人们通过礼拜来实现对自身罪行的赎罪,而本身“礼”的创造者却并没有此意,“拜”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制度,他们用这种禁锢人的恶行来帮助有恶行的人赎罪,然而这种情况只会使犯下恶行的人更多,制定这种制度的人更猖狂,而“礼”的作用只是用来维护这种情况罢了。实现自我救赎并不在乎形式,而是拥有真正的灵魂的洗涤与升华。这种正确的认识又反作用于生活的实践,有善性才有善行,更不可拘泥于外人制定的形式,才有实现自我救赎走向复活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懂得修身,才能够“死而不亡”,获得重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寿”。我辈应用正确的方式在实现修身与自我救赎中甘做一蜡,面对欲望有自持之力,面对挫折跌倒再起,燃己而不畏,永存复活之自信,实现精神上的富足,用个人的光焰照亮一方天空,追逐太阳的光热,重拾人生焰火,如那春燕建巢,年年反复,油油野草,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结语: </p><p class="ql-block">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赫尔曼·黑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