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潜伏7年,他拍下281张照片,每一张都一眼万年

武生

<p class="ql-block">转发语:不知为什么叫“潜伏”来形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故宫潜伏7年,他拍下281张照片,清华教授忍不住赞叹:每一张都一眼万年 原创 非凡君 艺非凡 </h3></br><h3>好的照片, </h3></br><h3>是会说话的。 </h3></br><h3>故宫别样之美 </h3></br><h3>你去过故宫吗? </h3></br><h3>如果去过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情不自禁掏出手机或相机,记录故宫的恢弘与壮美。 </h3></br><h3> <h3>的确,去过故宫的人很多,拍故宫的人也很多,但极少有人像苏唐诗这样,把故宫拍得这么美。 </h3></br><h3> <h3>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 </h3></br><h3>凝固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h3></br><h3> <h3>阅尽往昔世相,历经风云变幻, </h3></br><h3>回眸一瞥,倏忽已是百年。 </h3></br><h3> <h3>任时光流转,时代变迁, </h3></br><h3>我自静待花开,岁月安澜。 </h3></br><h3> <h3>故宫的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h3></br><h3>绿柳红墙,龙阙凤檐, </h3></br><h3>全都被苏唐诗收入镜头, </h3></br><h3>一眼万年。 </h3></br><h3> <h3>简约的构图,澄净的画面, </h3></br><h3>和谐的色调,诗意的风景。 </h3></br><h3>每一处都散发着 </h3></br><h3>深远的意境,极致的惊艳, </h3></br><h3>牢牢锁住人们的目光。 </h3></br><h3> <h3>静观这些照片, </h3></br><h3>有过往盛世王朝落幕的苍凉, </h3></br><h3>又有泰然处之的淡然, </h3></br><h3>故宫带着它独属的尊贵典雅, </h3></br><h3>静观历史变迁。 </h3></br><h3> <h3>苏唐诗镜头下的故宫, </h3></br><h3>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威严高冷, </h3></br><h3>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皇权, </h3></br><h3>而是走下神坛贴近生活, </h3></br><h3>鲜活又富有温度的古建筑。 </h3></br><h3> <h3>连著名的摄影家林铭述先生,看后都忍不住赞叹: </h3></br><h3>“来自并不专业地方的摄影师,却拍出了最专业的中国古建筑摄影作品。” </h3></br><h3> <h3>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鲁豫先生,更是直言不讳: </h3></br><h3>“苏唐诗用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摄影器材,行走的是大众游客路线,但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拍出了别样的故宫,为人们呈现出一组惊艳绝伦的视觉盛宴。” </h3></br><h3> <h3>只是,美的背后需要忍受极度的孤独与辛苦。 </h3></br><h3>为了拍故宫,7年时间苏唐诗先后往返河南与北京之间40多次。 </h3></br><h3> <h3>“我心中的故宫,每个角角落落,每一分分秒秒,都充盈着一种平常的美——任何时刻、任何角度,无处不在的美。 </h3></br><h3>我用去好多年的时间,试图去解读这种极平常又极不平常的美,试图解读其中的密码。” </h3></br><h3> <h3>七年辛苦无人知,好在:好的照片,自己会说话。 </h3></br><h3> <h3>当他从3万多张照片中,层层筛选出148张放进摄影集《看见,不一样的故宫》里,故宫前院长单霁翔都被他的作品打动,并为这个素未谋面的摄影师亲自作序。 </h3></br><h3>“我和苏唐诗先生并不相识。他寄了一本样书给我·······我理解他的意思,开始并不打算回复。但当我翻看这本画册之后,便改变了主意。 </h3></br><h3>我被眼前这些有关故宫的照片所打动···在翻看这本画册的时候,我便认识了苏唐诗先生。虽然尚未谋面,但已惺惺相惜。” </h3></br><h3> <p class="ql-block">单院长执掌故宫7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唐诗拍故宫7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院长刚退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唐诗的画册便集结完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互不相识的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不谋而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最赤诚的热爱献给故宫。 </p><p class="ql-block"><br></p> <h3>也难怪,无数人看过这些照片后,都被惊艳得说不出话!人们好奇,到底是何方摄影大神才能拍出这样精美的照片? </h3></br><h3>但任谁也想不到,苏唐诗并非全职摄影师,而是在河南一个小县城工作了近30年的基层民警。 </h3></br><h3> <h3>苏唐诗 </h3></br><h3>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喜欢摄影、绘画、书法。 </h3></br><h3>长大后成为一名民警,但由于工作繁忙,长年累月的辛劳,导致他右耳失聪,腰椎病发作成月都站不起来,后来迫不得已从一线岗位退下来。 </h3></br><h3> <h3>为了缓解压力,2006年他重拾年少时的爱好,买了第一台相机。 </h3></br><h3>刚开始练手,他决定拍家乡的黄河故道湿地的晨雾。为了一张照片,他连续十几天天还没亮,就开车从县城赶到黄河故道拍照,拍到早上七点,再开车回去上班。 </h3></br><h3> <h3>《黄河故道的冬》 </h3></br><h3>为了拍公园的水鸟过冬,他在严寒刺骨的冬天,连续八天凌晨起床,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从不会为了节约时间,而故意轰赶水鸟。 </h3></br><h3> <h3>就是用这样的“笨”方法,他拍了8年,那时候的苏唐诗见山拍山,见水拍水,古建筑拍的并不多,说起与古建筑的结缘,源于2014年的一次古建筑摄影大赛。 </h3></br><h3> <h3>《十访开封山陕甘会馆》 </h3></br><h3>当时在网上看到这个比赛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投稿了一组在山东单县牌坊街拍的照片,却没想到从百万张照片中,一举获得总赛区三等奖,继而被评为十佳“年度古建筑摄影师”。 </h3></br><h3> <h3>《牌坊古韵》组照之一 摄于山东单县 </h3></br><h3>第二年再次参赛,更是直接拿下总冠军。 </h3></br><h3> <h3>《守望千年》 </h3></br><h3>冥冥之中,命运似乎指明了方向:他注定是为拍古建筑而生。 </h3></br><h3>骨子里的传统让他愈发痴迷古建筑,对古建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 </h3></br><h3>为了拍山陕甘会馆,他连续10次开车前往。 </h3></br><h3> <h3>《山陕甘会馆》摄于河南开封市 </h3></br><h3>为了达到最好的光影效果,他一直拍到游客散尽,甚至被管理员放犬驱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h3></br><h3> <h3>《会馆夜韵》摄于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 </h3></br><h3>在五台山显通寺,为了拍出满意的照片,他在香炉脚兽旁趴了近1个小时,因为太过专注,燃着的香火掉落在衣服上竟浑然不觉。至今苏唐诗的右胳膊还留有被烧灼的疤痕。 </h3></br><h3> <h3>《殊途同归》 摄于山西五台山显通寺 </h3></br><h3>正是在这种忘我的专注里,他拍的照片越来越有禅意,越来越有深度。 </h3></br><h3>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评价道:“苏唐诗的镜头描画了不一般的建筑之美,在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之间,以如幻的光影承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经得起久久品味。” </h3></br><h3> <h3>民警与摄影师,两个身份看似千差万别,却又相辅相成,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注与坚韧,不轻易放弃和妥协。 </h3></br><h3> <h3>在很多人眼中,古建筑代表着枯燥与平淡,苏唐诗却深知这背后,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h3></br><h3> <a href="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544470?sdkver=2c9d920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thepaper.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