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间艸屋到海关楼大“书房”的空间跨越——记一次充满诗意的书艺雅集 海钧 国滔文 孙钢摄

熊海钧+上海

<h3> 许多年后,读过的书内容有的已忘记,但它的种子却留在我们的心田。虽然你未必意识到,但它仍会持续地起作用,它是生命的隐者……</h3> <p class="ql-block">  <b>(一)海关楼</b></p><p class="ql-block"> 国滔来电说,诗人、散文家赵丽宏先生约我们去他的“赵丽宏书房”看看,就在市中心的新闸路上。这是静安图书馆专门为赵先生开辟的大“书房”。 </p><p class="ql-block"> 因书房落成揭幕时,赵先生文坛一批作家朋友,送了不少书艺条幅。国滔建议索性邀10位书艺爱好者,算我们为“赵丽宏书房”非正式举办一次重阳书艺雅集活动,向诗人表示祝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新闸路1708号,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p> <p class="ql-block">  一栋充满神秘的优秀历史建筑——原中华民国海关图书馆旧址。</p><p class="ql-block"> 吴景祥设计,混砖结构,1935年建,有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特征。平顶,对称布局。南立面入口用花岗石砌边,并凸出主立面。外墙褐色泰山面砖与花岗岩并置形成对比效果。</p> <p class="ql-block">   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是当时上海五座专业图书馆之一,迄今有86年的历史,其外在的建筑风格还保持着之前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b>(二)大“书房”&nbsp;</b></p><p class="ql-block"> 静安图书馆“赵丽宏书房”,不仅是一个文人的书房,更是一个推广阅读的社会化空间。</p> <p class="ql-block">  静安图书馆的“赵丽宏书房”位于海关楼四楼,也是赵先生家中书房“四步斋”的延伸和扩展。 </p><p class="ql-block"> 书房的设计在静图原有阅览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了转型升级。静安区政府通过“赵丽宏书房”这一新颖的阅读空间,定期举办讲座、沙龙、研讨会等活动,让更多人走近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一行10人来到海关楼后厅,直面是一台欧式仿古电梯。若3人进入,空间竟容纳不下,须退出1人,那扇精致似水晶的门才会渐渐地合上。揿上4楼按钮,几乎感觉不到电梯上升,丝毫没有启动的杂音。奧,大概是液压式电梯!约经过感觉异常漫长的100-150秒,电梯门才缓缓打开。诧异地问:是到4楼了?!…… </p><p class="ql-block"> 据说,赵先生的母亲要来参观儿子的大书房,图书馆又专门增添这台小巧玲珑的电梯。为此,诗人的心感激不已…… </p><p class="ql-block"> 一出电梯,迎面就是大作家冯骥才先生题词的直幅牌匾:“赵丽宏书房”。</p> <p class="ql-block">  在书房走廊上,“赵丽宏书房”牌匾的西侧,镜框里一幅赵丽宏的手书,令人眼前一亮——“古今诗人多孤愤,悯人悲天,怀才不遇,襟抱江海,独行溪壑,幸有真诗流传英名也。”</p> <p class="ql-block">  文坛朋友为“赵丽宏书房”题词墨宝的有:“书香心静”(铁凝)、“厚重从来,淡定谦和,自是悠然”(王蒙)、袁鹰、丛维熙、“书山常相守”(鲁光)、张抗抗、“文可久身”(贾平凹)、舒婷、“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梁晓声)、“细考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肖复兴)、“读千年史,吟万家诗”(南帆)、郑福田、孙顒、“仁者爱人”(陈村)、金宇澄、王小鹰等等。(限于篇幅,仅摘部分短句)</p> <p class="ql-block">  例外的是,金宇澄赠画,王小鹰赠扇面并题词。</p><p class="ql-block"> 诗文兼擅的赵丽宏在出版物中也少不了钢笔画之类的插图,可让你产生开卷掩卷之感的书,适意唯在书间了!</p> <p class="ql-block">  赵丽宏出生于1952年,是我们这批老朋友同时代的人。当年上山下乡时,他孤零零一个人插队落户老家崇明岛,他曾羡慕附近市属农场知情的集体生活……会写写弄弄文字的他,一路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直至县机关工作人员…… </p><p class="ql-block"> 自中国古代第一诗人屈原以来便有“悲愤出诗人”之说。历经瀛洲的孤独、悲凉,赵先生冲破封闭的幽暗,寻找光明,追求辽阔……如今终成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p> <p class="ql-block">  <b>(三)书房背影</b> </p><p class="ql-block"> 在静图赵丽宏大“书房”里,书橱中整齐排列着半个世纪以来,赵丽宏不同时期出版的诗歌、散文、随笔、传记、小说和报告文学。 </p><p class="ql-block"> 若你读过赵先生的诗文,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吉光片羽之感,而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赵丽宏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岛人笔记》《疼痛》等七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2013年荣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金钥匙国际诗歌奖。</p> <p class="ql-block">  国滔多年来得到赵丽宏的若干赠书。最早在1988年便得到了《玛雅之谜》一书。</p><p class="ql-block"> 书房中展陈的赵丽宏著名作品有——诗集:《珊瑚》《挑战罗布泊》《沉默的冬青》《沧桑之城》《抒情诗151首》《赵丽宏诗选》。 </p><p class="ql-block"> 散文诗集:《人生遐想》《银舟远翔》《心魂之恋》《赵丽宏散文诗选》。</p><p class="ql-block"> 文集:《生命草》《赵丽宏美文》《灵魂的倾诉》《维纳斯在海边》《青春之翼》《爱在人间》《晶莹的瞬间》《赵丽宏散文选》《心里的珍珠》《小鸟,你飞向何方》《死之余响》《艺品》《赵丽宏作文示范》《异乡的天籁》《童年河 》。</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些著作已是静安图书馆倾全力收集的成果,虽然目前尚未收毕,但是图书馆和赵先生等仍在尽力补全的努力之中。</p> <p class="ql-block">  期间,2020年最新出版的赵丽宏《疼痛》,是朵云轩以线装手稿本形式,将作者手稿精心扫描原色影印,仿古宣纸印刷。此书首发熊海钧与李国滔应邀出席。</p><p class="ql-block"> 赵丽宏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诗集《疼痛》,是触及人性底部的诗集,收入赵丽宏近年最新创作的五十余首新诗。</p><p class="ql-block"> 《疼痛》出版,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阿多尼斯在序文中所言:“这部诗集里的每一首诗篇,都是一个莲花池,从中散发出一种叫作‘痛苦’的芳香。当我们注视着其中的莲花——‘痛苦’,我们会感觉它摇身一变,乘着天梯升腾为云朵。”这本诗集出版两年多,在世界各地已有十余种译本。</p><p class="ql-block"> (查阅美篇《探寻诗人心中的“云朵”——登临“上海之巅”有感》) </p> <h3> 书房还陈列展示有世界各国文学界赠予赵先生的珍贵礼物。</h3> <p class="ql-block">  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曾经是赵丽宏的一个梦想——最初,始于偏僻乡间的一间艸屋;返还城市后,有了一间兼卧室的书房,却没有窗户,终日黑暗;后来三次搬家书房都很小,四壁皆书,放下书桌,余下的空间只有四步之遥,故名“四步斋”。家中的书房比十年前的大些了,但还是称之为“四步斋”。</p><p class="ql-block"> 赵丽宏不想用玄妙的词命名,如此而已。他希望给自己一个警策:不要作茧自缚,要在狭小中追求辽阔,在幽暗中寻找光明。</p><p class="ql-block"> 作为静安居民或静图读者的我,此刻的感受是,宁可称静图的“赵丽宏书房”为大“书房”——一座超越“四步斋”的社会化阅读空间,会带来上海文化软实力的视野格局,意义非凡,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赵丽宏先生对此生亲历过的不同环境中的“书房”的最好写照,也是他寄托“书魂”的地方 —— </p><p class="ql-block"> “在黑暗中书是烛火,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书使人沉静,在困慵时书给人激情。读书令平淡的人生波澜起伏,读书让灰暗的生活荧光四射,有好书为伴,即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上天入地,展翅远翔。 一卷在握,宠辱皆忘,独享天籁妙境”。(赵丽宏手书)</p> <p class="ql-block">  <b>(四)书艺雅集</b> </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赵丽宏先生为我们此行领队、央企上海印钞厂原党委书记李国滔挥毫作书法条幅。</p> <p class="ql-block">  原来,赵丽宏特为李国滔书写了宋陈师道的绝句一首,寄语意深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皆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读书与交友,向来是中国文人喜欢的事。只是好友难得相聚,人生难得事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赵丽宏先生现场挥笔行书一幅诗词,当场赠予国滔并合影。此景此情可待成追忆。</p> <p class="ql-block">  王凯红、丹长江、马家驹都是书艺爱好者。此次聚会他们或带了书法长卷,或携了名人镌刻的印鉴,聚会时做了交流。 </p><p class="ql-block"> 马家驹的长卷颇有气派。卷长13.46米,纵0.39米,共录入唐宋古诗十八首480字。</p> <p class="ql-block">  马家驹习字六载有年,独钟情赵孟頫楷书、行书;崇尚:学书在法,其妙在人的学书之道。 </p><p class="ql-block"> 马家驹言:感谢国滔的精心安排,有缘相识各位老师,大家对我习书的鼓励,是给我添力加劲,你们留下的钤印也是永久的纪念,谢谢赵老师,谢谢各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  长卷中段部分。 </p><p class="ql-block">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p><p class="ql-block">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p><p class="ql-block">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p> <p class="ql-block"> 丹长江言:盖闲章,玩鉴赏,有“金角银边”之说。故起始,从左下角往上方盖章,为妥。</p> <p class="ql-block"> 长卷尾部。</p><p class="ql-block"> 印章荟萃,雅集玩味。诸如,熊海钧盖的印章是篆刻大家、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所刻,朋友们开玩笑讲现在韩大师刻一字要十万元了。赵丽宏盖的印章则沪上是另一位大家、也是西泠印社副社长的童衍芳所刻。 丹长江盖的印章是一枚紫砂印,陈辉刻,他在1983年获得了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 。</p><p class="ql-block"> …… …… </p> <h3> 朱家角古镇上有个静谦学堂,丹长江正为静谦学堂的册页题签。</h3> <p class="ql-block">  丹长江,1960年生,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83年毕业,进入新民晚报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编辑。退休前任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责任编辑。</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习书法,先跟书法家、电脑行楷体书写者任政学习,后又得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绍虞的指导。1979年考入复旦新闻系时,又参加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的活动。在从事新闻工作这30多年里,只要有空还是会拿起毛笔,临池学书。性喜隶书,曾临习过《乙瑛》《礼器》《曹全》等多种汉碑,作品参加过上海市篆隶书法展。</p> <p class="ql-block">  王凯红自幼练习书艺。第一位引路人是王凯红的小学老师。喜欢涂写写的王凯红,便开始帮助老师出墙报,刻蜡纸,从美术字开始,到后来的铅笔、钢笔和毛笔,反复叮嘱:写好字,一生得益大矣! </p><p class="ql-block"> 第二位便是他的父亲,耳濡目染,中规中矩,直到脱手写小楷手而不抖…老人家几乎影响了王凯红大半生!文革灾难,替体弱多病的父亲抄写“认罪书“,能以假乱真;抄写大字报,看做是练习,曾熟写的新魏碑却被告知不是书法。父亲见后落下一句话:难为他了,可毛笔字废了!如今,他重操旧业,牢记前辈教诲,基础练习,临帖做起。“直至现在,无名而望成字、因字而望成名,对我来说都遥不可及。”王凯红说,“我深知,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与自我历练修养乃至欣赏分不开,缺少这份意念便失去了书写的意义,更谈不上快乐,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老人!”。</p> <h3> 王凯红正在书写条幅:“情深似海,风骨犹存”。王凯红用的落款章是张文康先生青铜刻制,共有两枚。他是金石书画篆刻大师朱复戡的关门弟子,精通石刻、青铜……</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钢与赵丽宏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孙钢发烧摄影,他主持拍摄的纪录片《告别静安旧里》记录了静安区发展的一页,充满人情味。《我的静安老家》项目被评为静安区首届公益品牌最佳传播奖。孙钢也曾是上海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静安支会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孙钢老师又是位出色的音乐发烧友,他建议本美篇背景音乐🎵采用舒伯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称它是舒伯特浪漫唯美音乐的代表作之一。谢谢孙钢老师和我们一起感知尘世间人的天性,尽情分享神圣的音乐之美。 </p> <h3>  孙钢向赵丽宏老师及新老朋友馈赠了他主编的影册《老家最后一年》。</h3> <p class="ql-block">  孙建华与参加聚会的戴春华的申花足球队关系熟络,与宋怀强的好朋友刘家桢是同班同学—— 看来,这个世界着实是很小的呢。</p> <p class="ql-block">  戴春华说,谢谢国滔的盛情邀约。一个四十年多年前喜欢文学关注文坛常发议论的“热血青年”,已堕落成一个文学门外汉了。非常期待从赵丽宏先生和新老朋友中中吮吸营养,走近文学和艺术。</p> <p class="ql-block">  赵丽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就与上海印钞厂有较多联系,曾给上海印钞报以指导。已退休的上海印钞公司董事长孙建华此次参加聚会,他曾经在崇明农场多年,与赵丽宏相邻而不曾相识。 </p> <p class="ql-block">  童蒙志与赵丽宏合影。</p><p class="ql-block"> 童蒙志是解放日报《支部生活》杂志的执行主编,曾经担任过《上海印钞报》的主编,也是文学爱好者,退休后开始创作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合影的有:(自左向右排列)——孙建华 央企上海印钞公司原董事长。马家驹 原市属农场系统。宋怀强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戴春华 原申花足球队领队 。赵丽宏 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散文家。王凯红 原中华企业房产公司。熊海钧 原文汇报主任编辑。丹长江 原新民晚报副刊部责任编辑。童蒙志 原解放日报支部生活执行主编 。 孙 钢 原静安区教育系统。 李国滔 央企上海印钞厂原党委书记。(完) </p> <p class="ql-block">补白 :</p><p class="ql-block"><b>“赵文宋声” ,珠联璧合</b></p> <p class="ql-block">  两位大师级人物宋怀强与赵丽宏神交已久,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相邻、相知,却平行而未相交。此次“书房”书艺雅集活动中,如今两位大家突破“藩篱”,第一次握手相拥言欢,大有心心相印之谊。</p> <p class="ql-block">  原来,宋怀强曾经朗诵过赵丽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宋怀强有一篇是朗诵赵丽宏的诗歌作品《父亲》,意境美、感情深沉,唱吟诵念有板有眼。</p> <p class="ql-block"> “赵文与宋声”的默契,可以说是天作之合,期望两位今后有更多的合作,也算是静图大“书房”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结成的新硕果。</p> <p class="ql-block">  宋怀强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表演家、朗诵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宋还兼任熊苑校长、优秀小说演播家、歌唱家、主持艺术教育家,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主持艺术系主任、教授,国际嗓音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现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上海专家。</p> <p class="ql-block">  赵丽宏 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 》杂志社社长。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 </p>